发展中的产业集聚理论述评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产业集聚,产业,经济发展,马歇尔
  • 发布时间:2014-01-21 10:15

  【摘要】产业集聚是产业在特定区域(有机内在联系系统)的空间集聚(极化)和转移现象。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尤其是新型工业化时期的内在要求,因而产业集聚理论演进是产业发展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产业集聚 理论述评

  产业发展包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创新、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以及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产业组织学已成为相当理论化的学科”。产业集聚“为集群内部的企业带来集体效率,形成集群竞争优势”。产业转移是产业升级的必然伴随物。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发展的大量研究文献,丰富了产业发展理论,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产业集聚理论的产生

  所谓产业集聚,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也有叫产业集群等的,含义大体相同。国外的产业集聚理论已经成熟,对产业集聚研究已经涉及到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重要领域。而在国内,对产业集聚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产业集聚研究才逐步展开和深化,这时才出现了一些关于产业集聚研究的成果,这些研究主要是借鉴和运用国外产业集聚理论来分析我国现有的产业集聚的发展状况,大多都是从纯理论的成果基础上融入我国具体的区位实证研究,但是这些理论为我国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总体来看,国外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理论已经成熟。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聚的发展。经济学家通过外部经济、集聚经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等理论来解释企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社会学家强调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以及本地的社会化环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影响;地理学家则研究产业柔性专业化基础上的空间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地理空间对产业的集聚和发展过程的影响。我国学者对国内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已逐步迈向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阶段,能够紧跟国际理论研究前沿,在学科交融上有一定创新,但与国外产业集聚政策研究相比较,国内对产业聚群理论的研究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主要问题是还没能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于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缺乏为建立此体系所需要的理论,特别是实证分析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集聚理论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究的研究重点。产业集聚理论突破了传统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形成了独特的中观经济视角,把区域看作一个整体,特别把公司和产业看作一个系统,注重区域发展、创新、竞争、区域网络等。及时把握集聚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对于提升区域和国家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集聚理论的演进

  产业集聚理论起源于马歇尔的研究。存在外部经济及规模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聚具有经济动因:一是企业集中于一个区位,提供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低失业率和劳动力短缺可能性降低);二是地方性产业可以支持非贸易的专业化投入品的生产(即地方配套产业发展);三是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函数优于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使知识地方化溢出。韦伯将集聚经济定义为成本的节省,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经济的外部表现。集聚理论一般把重点放在企业集聚而引起的外部性。

  迈克·波特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角度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1990)中首先提出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范畴。产业集聚是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集群体。波特通过对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聚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不同纵深程度和复杂程度的产业集聚,代表着市场和产业等级之间新的经济空间组织形式。从这种意义上说,产业集聚也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的区域集群。因此,产业集聚超越了一般产业分布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集群体,构成区域经济特有的竞争优势。产业集聚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产业集聚区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在对加拿大、德国、丹麦、芬兰、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的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产业圈的概念,并利用“钻石”的分析途径对产业集聚进行分析。企业的创新能力引致产业集聚现象。产业集聚通过三种形式影响竞争:通过提高立足该领域公司的生产力来施加影响;通过加快创新步伐,为未来生产能力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鼓励新企业形成,扩大并增强产业集聚本身来影响竞争。

  保罗·克鲁格曼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产业集聚的动因。产业集聚有“制造业前向联系”和“制造业后向联系”两种力量。假定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与制造业产品跨区域销售具有运输成本。运输成本包含由运输网络形成的有形运输成本和地方保护引起的贸易壁垒等因素。制造业之间有上下游联系的产业如果能集聚在一起,则能减少中间投入品的在途损耗、减少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中间投入品的价格,这就使厂商产生集聚在同一区域内共同分工协作的内在冲动。新经济地理理论称这种产生集聚效应的力量为“价格效应”或“制造业前向联系”。另一方面,厂商的集聚带来各专业化分工的工人也产生集聚,产品种类数增多,市场规模扩大,制造业产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运输成本降低,工人的名义、实际工资高于其他非产业集聚区。受产业集聚区高工资的诱惑,非产业集聚区的经济要素向产业集聚区内迁移,这种力量被称为“市场规模效应”或“制造业后向联系”。由此,新进入的边际制造业厂商总是选择市场规模效应大的区域进行投资设厂。报酬递增与运输成本的综合作用,引致厂商选择最接近大市场的空间某点进行制成品生产。当许多厂商作相同决策时,“空间外部性”或“产业集聚的正外部性”就由此产生。

  新经济地理理论对一体化与产业集聚之间关系进行探讨。区域之间市场一体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在从低级向中级水平提高阶段,产业集聚发生,形成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结构;在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向高级阶段,制造业发生有序扩散,区域制造业结构差异性也由此增强;在区域之间一体化水平处于高水平阶段,各区域将实现有差异的产品生产,区域专业化水平和单个产业的集中率都将处于极高的水平,但原制造业中心的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可能会下降,相应原农业外围区域的制造业平均集中率上升(范剑勇,2004)。

  不同产业集聚发展程度体现出不同区域经济板块或同一区域经济板块不同发展阶段的水平。产业集聚的核心是经济空间范围的一定程度的产业集中度提升。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当产业集聚形成后,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从而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产业集聚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是一定意义上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提高企业进入壁垒,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产业集聚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结合起来看,产业集聚实际上是一定区域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一般说来,产业集聚形成的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在其他相同条件下,产业集群将比非产业集群更具有区域竞争力。

  K.J. 巴顿从10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产业集聚产生的效益:产业集聚使本地市场具有潜在规模;产业集聚扩大市场需求,激励生产者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产业集聚有利于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所需要的人口限度;产业集聚有利于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产业集聚引导熟练劳动力的集中;产业集聚引致多种有才能的经营家、企业家的集聚,有利于形成高智力结构;产业集聚使金融与商业机构条件更为优越;产业集聚能提供范围更广的设施;产业集聚使工商业者可加强相互沟通,加快市场信息的流动;产业集聚使多种企业的集聚,加强了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家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产业集聚效应存在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从正面效应来说,产业集聚降低了区域产业成本,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产业效应。从负面效应来说,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引发产业集聚过度问题,即产业集聚区位具有的相对低生产成本优势丧失,从而提高企业基建投资和生产成本,甚至可能造成经济要素短缺。过度产业集聚有可能产生过度竞争,使一些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恶化,出现向区际产业转移现象。

  三、简评

  产业发展理论中一定有产业集聚的概念。不论全国还是某个地区,产业发展都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要具体地落实在某个具体区域。当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有了密切关联后,如果某区域并不具备某个产业集聚的条件,强行要上这种产业,失败的概率将大大增加。也就是说,当产业竞争力对产业集聚形成依赖后,区域产业发展中出现一种新的盲目性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一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些产业蓬勃发展,而产业中心随之转移的现象。以纺织工业为例,过去的长时期内以上海、青岛、天津为生产中心,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方以及内地的诸多纺织工业基地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纺织企业普遍衰落,不少已经破产关门。与此同时,中国的纺织工业发展迅速,并成为世界上纺织品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总体上仍处在经济的较快增长时期,相当多的产业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这种增长机会是否属于某个特定区域,尤其是那些历史上和目前具有一定生产基础的区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较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这些区域是否具备相关产业集聚的条件,集聚的进程是否开始,已经达到了何种水平等。对此,不少地方和企业目前还缺少足够的认识。一些地区在规划产业发展时,往往提出“大而全”的计划,在一个不大的区域范围,要三次产业均衡发展,要发展一系列热门产业,如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而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样样齐全。这种状况表明对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规律性缺少基本认识,特别是缺少产业集聚的概念。而在产业集聚发展迅速的地区,地方政府负责人则是另外一种思路,他们能够明确地强调发展哪一类产业,甚至是某一类产业中的某个环节,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通过产业集聚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逻辑。

  参考文献

  [1]贾晓峰.江苏产业结构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汤鹏飞.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与区域合作研究[J].时代经贸,2007(05).

  [3]黄利春.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J].理论探讨,2011(01).

  [4]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11).

  [5] 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中国产业发展论坛,2008(06).

  [6]罗能生,谢里,谭真勇.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9(03).

  [7] 王辉堂,王琦.产业转移理论述评及其发展趋向[J].经济问题探索,2008(01).

  [8]孙浩进,樊欣.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模式构建与政策支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文/孙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