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美国,日本,硕士研究生
  • 发布时间:2014-01-21 10:24

  【摘要】硕士研究生培养是高水平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任务,其培养方式影响着硕士研究生的水平与质量,以及社会竞争力。通过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估等方面对美国与日本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我国从两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美国 日本 启示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国外特别是美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能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重要借鉴。

  一、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之一,其硕士研究生质量很高,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影响广泛,成为各国学习的对象。

  (一)发展进程及特点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世纪中后期,最初采用的是欧洲模式,受独立战争的影响,大批的美国青年留学德国并在归国后借鉴德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造,分系制度应运而生的同时,还将德国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术自由”精神以及选修制、实验室和讲座制纷纷带进美国高校的门口。

  在吸取德国丰富的经验之后,美国在南北战争时期经济迅速增长的刺激之下,美国开始探索自己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摒弃了德国那种对精神实体纯理论的探索,用导师制替代学徒式的培养方式,创立了专业式和发展式的培养模式,以此适应不断变换的教育状况,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发展的过程中,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呈现出,善于学习、善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特点,它强调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形式化、标准化和专门化。

  (二)培养目标

  多样化是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在美国,硕士研究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性文理硕士,一类是专业性硕士,它们的培养目标丰富多样,不仅要培养从事理论性和基础性科学研究的人才,还要培养应用性和技术性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

  (三)培养过程

  美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包括入学形式、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四个阶段。

  美国硕士研究生的入学条件各州略有差异,但一般都需经过这些程序:各校首先规定最低入学标准,然后要求学生提交大学学习成绩证明、GRE或GMAT成绩、两三名教授的推荐信以及学生个人申请书,并对以上材料进行审核,再进行面试,最后确定录取名单。在招生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是唯一和最重要的标准,全面考察学生情况,而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或系的研究生工作委员会拥有招生规模的决定权,而招生人数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

  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注意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两年左右,课程学习时间在一年以内,其中选修课与必修课的课时比例达到3:2,特别强调文理科渗透选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多样,主要有讲课、研讨会以及科研实践三种形式,教师讲课约占五分之三的课时,其余时间学生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讨会或是科学研究,同时,还会邀请有一定成就的社会人士来校交流、授课,让学生了解更多实务的知识。

  二、日本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日本作为亚洲重要的经济强国,很早就表现出在教育方面的长远眼光,在20实际60年代末就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

  (一)历史进程及特点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世纪后期,日本在引进德国的讲座制和美国的研究生院制的基础上创建了研究生院制,并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产学官一体化方式和工业实验室模式。产学官一体化方式就是官方主导的产业和学校合作的形式,日本政府为推进产学研合作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详细的制度规范,有力地推进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培养目标层次化、“产学官”一体化以及大量的科研资金投入和资助多元化是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二)培养目标

  日本硕士研究生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从业人员,倾向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专业化的教育性质,同时对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也有很大的要求。日本根据培养目标不同,设置不同类型的研究生院。学术型研究生院大学以培养高级人才和进行高科技研究人才为发展目标;联合型研究生院重点培养农业方向的高级专门人才;协作型研究生院倾向于加强政府、企业和大学之间的联系,通过“产学官”的方式,培养应用型研究人才;职业型研究生院是面向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的致力于提高在职人员知识和技能的研究生院;而函授研究生院则向社会人士提供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三)培养过程

  日本没有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各个学校拥有确定考试方式、考试时间的自主权,弹性较强。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包括两个环节:笔试和面试,笔试考外语和专业课科目,面试更为重要。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专业课、选修课、特别研修的论文报告和实践等,开设较少的必修课而较多的选修课,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自主决定选修科目,学生用一个学期时间将所有的课程学完。在讲课方式上,选修课以教师集中授课为主,也可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讲课,以便有更多的机会和校外的名师专家交流。专业课教师授课多采用研讨会或学生轮流讲课的方式,以锻炼学生的自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美、日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

  通过分析美国、日本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模式,我们可以发现两国都注重对学位授予严格把关,对硕士研究生采取“宽进严出”的淘汰制,通过筛选竞争保证培养质量等相似之处,除此之外,两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这些不同特点:

  第一,招生方式不同。美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程序较多,要提交一系列材料,但注意全面考察学生,不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日本在招生时一般同时需要笔试和面试,而更注重在面试中考察学生。

  第二,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不同。美国对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求较低,甚至不作要求;而日本却把毕业论文的优劣作为能否获得学位的一个重要凭证。

  第三,两国都提倡产学研相结合,但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日本政府在“官产学”方式的支持力度很大,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美国、日本虽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政府的作用有很大差别,美国政府对于学校习惯于放权,倡导民主、自由,而日本则是“君主立宪”、“天皇”统治,因此也就出现了办学理念的差别。

  尽管两国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存在着这些差别,但两国硕士研究生的质量是毋庸置疑的,人才的培养是成功的。究其原因,在人才培养方式探索的道路上,两国都做到了两点:一是善于学习,二是创新与应用,能把学到的东西恰当地与本国人才培养实际相结合。

  四、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首先,应有多样化、层次化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仍定位于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人才,但随着社会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能力以不能仅满足以上这两个目标。社会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创新型学术人才,更需要应用型的高级技术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我们应设置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以满足社会对高级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其次,完善课程体系和导师制度。突破课程选择的专业限制,使硕士研究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此完善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创新思维方式,拓宽视野和就业领域。同时,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治学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采用的导师负责制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研究生的思维,这并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因此对于建立完善的导师选聘制度和资格审查制度势在必行。

  最后,增强学校对社会特别是区域社会的服务意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除了一部分是作为攻读博士研究生的中间阶段外,绝大部分是要走向工作岗位的,而在我国区域分割现象比较普遍的情况下,大量毕业生就业限于区域内,地方的劳动力需求主要由地方高校提供,高校作为为本地区培养人才的场所,特别要注重本地人才的需求情况。因此学校应增强与社会的联系,以直接培养为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服务的人才。

  文/杜鑫 罗丽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