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作业=减负?

  教育部打算推出《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其中一条规定小学不许给学生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假如作业足够有趣而让孩子乐意去做,那就算不上负担;且有些作业恰恰适合在家里做,或和家人一起做,比如语文老师可能会要求学生去采访一位他认为最有意思的邻居,提出几个问题并记下回答。

  国内小学作业通常都是些枯燥乏味的重复性解题训练,可这正是目前这套教育体制所造成的,将绝大部分教育资源垄断在高度单一化的公立学校系统中,用统一的学校结构、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师资质和最终统一的考试,把学生、教师、家长所面临的激励因素变得高度单一,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随之而变得越来越狭窄和僵化。

  这种条件下,所谓减负只能是扬汤止沸,在口号喊了多年,规定出了无数之后,应试压力如今已前推到了幼儿园,连幼升小都成了一场激烈竞争,其中原因每位家长都很清楚:为了上好大学,高考就得拿高分,就要进重点中学,要进重点中学,就要上好小学,就要进好幼儿园……

  应试目标早已明确,而只要这个目标仍是压倒性的甚至是唯一的引力中心,无论如何封堵,它总会绕过各种障碍而变成学生身上的压力:上面要求减少家庭作业,学校就会增加课堂负担,压缩课间休息,要求减轻课堂负担,家长就会在晚上和周末送孩子去辅导班,不许留作业,又要考得好,学生只好从教辅材料上自己找题做,不许发教辅材料,家长就自己去书店找??

  要解开这根链条,就必须去除那个压倒性的单一引力,其中最关键的当然是废除高考,允许各大学按自己的标准招生;高考之所以构成极大引力,不仅是因为大学所拥有的高等教育资源,更是因为大学是进入特定社会阶层、接触特定社会机会的桥梁,因而也是年轻人在社会阶梯上爬升的关键一级。

  一旦家长和学生看到通往大学的道路有很多条,穿越其中的人生方向也可以很多样,他们上中学和选择中学的动机就会改变,相应地,社会评价中学质量的标准和教师的激励方向也会随之改变,离开了考分指标,中学需要更多具体可见的东西来证明它们的价值: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如何?毕业后两年内犯罪率和自杀率多少?五年内就业率多少?

  仅有需求端的变化还不够,还需要学校对需求变化做出反应;在离开了单一化目标之后,家长的需求会高度分化,因为孩子的禀赋和兴趣不同,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期待不同,在应该如何对待孩子方面的价值和伦理标准也不同,在达到同样目标所应采用的方法上更会有分歧,这样,他们在看待什么才是好的教育上,观点必定是千差万别的。

  一旦取消高考,需求面的多样化便会爆炸性地释放出来,而在现行体制下,学校未必能对此做出充分反应,家长需求无法转变成对教师的激励,即便私立学校或愿意做出改变的公立学校,也受制于教育法规的管制和统一课程、统一教材和统一资质标准的束缚而难以做出改变;这个错综纠结的困境需要根本性的变革才有望突破。

  文/周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