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也独裁?

  据说,WiFi需求已成功顶替生理需求的位置,晋升为人类最底层的“刚需”。

  如果说互联网是一场革命,那么29岁的耶夫根尼.莫洛佐夫(Evgeny Morozov),这位来自白俄罗斯、现定居于美国的年轻人,无疑是这场革命浪潮里尤其突兀而又备受关注的“反革命分子”。

  “互联网不能促进民主,反倒会助独裁统治一臂之力。”2009年,莫洛佐夫在TED大会上分享他对于互联网如何影响社会和政治的看法。会场上,身材丰腴的莫洛佐夫用他那带着斯拉夫口音的英语大谈网络自由、民主、独裁等敏感问题。互联网不仅没有如人们当初所期盼的那样——推动和平、仁爱及自由在全球的崛起,反而成了独裁者有力的宣传及维稳工具。“‘网托邦’人士(指将改革希望寄托于网络的人)一味地认为互联网最终将成为社会变化的催化剂,将鼓舞青年群众走向街头,但事实上它却成了老百姓的新鸦片,鼓舞人们躲在自己房间里下载色情片。”

  然而,2009年,互联网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互联网被寄予了诸如监督政府、改善社会环境、启蒙民众独立思想等厚望,人们不会也不愿轻信莫洛佐夫的话。

  尽管莫洛佐夫的警告在当时没有引发大规模关注,但他毫不气馁,并开始不断在美国各大报刊发表相关言论。在一篇刊载于《外交政策》的文章里,莫洛佐夫提到:“诸如Twitter、Tlickr和Youtube之类的网络服务使过去受到政府严格控制的信息更加易于流通,但是更多信息流通是否能转化为更强的纠错力量呢?未必。”

  在莫洛佐夫看来,互联网滋生了懈怠而不是行动,盲目崇拜网络让大家以为单击鼠标便能解决问题,以为点击鼠标便是参与政治。实际上,大部分人在表达了情绪和态度后早已消散了斗志。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有17万成员的“拯救非洲儿童”组织,每年募集到的资金仅有1.2万美元。

  在其2011年发表的著作《互联网幻象》里,莫洛佐夫进一步表达了对两种互联网意识的担忧:第一种是“网托邦”,即认为网络文化继承了现实中的革命性;第二种是“网络中心论”,即相信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都能通过互联网解决。

  “科技对于专制国家来说是一种完美的工具,能够帮助政府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国民。”莫洛佐夫说。与人们的懈怠相比,网络时代的独裁政府则变得越来越聪明——不仅大力建设各种“贴金网”进行宣传,而且借助网络紧密地监控民众动态,同时利用“五毛党”平息负面舆论。

  也有不少学者对莫洛佐夫提出批评。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吴修铭就曾公开指责他哗众取宠。而随着不久前斯诺登事件的曝光,美国官方大力吹捧的“网络自由论”也随之崩盘。莫洛佐夫似乎终于为自己找到了最有力的证据,批评者们的声音亦开始显得苍白,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咀嚼起这位白俄罗斯小伙子所说的话。

  但处于互联网浪潮之中的莫洛佐夫也不免湿身。他在被自己骂过无数次的推特上拥有4万粉丝。不过,莫洛佐夫偶尔也会刻意和互联网保持距离。为了避免上网浪费时间,他每次去图书馆或者咖啡馆,都会把笔记本的网卡拔出,回家的时候会把手机、路由器锁在保险柜里。

  如今,莫洛佐夫在哈佛大学攻读科学史的博士学位。“我承认我开始时的无知,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对科技的怀疑态度。”他希望能在科技领域做更深入的研究。

  文/黄燕仪 陈立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