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唠“抓周”

  • 来源:中国城知旅
  • 关键字:民间习俗,抓周,三岁看老
  • 发布时间:2014-08-28 09:37

  民间根据“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的俗谚,在孩子满周岁生日的当天举行“抓周”仪式,古称“试晬”、“试儿”,有的地方也叫“试周”、“抓生”、“抓晬”、“揸生日”。

  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抓周在我国民间流传甚久,在民间流传的《三国外传》中就有一段关于孙权通过抓周立嗣的传说。

  相传,三国时吴主孙权称帝不久,太子孙登就病逝了,孙权只得另立太子。有一个叫景养的西湖布衣前来进言,说储君之位关系江山社稷,不仅要看皇子贤德与否,还要关注皇孙的天赋,并说自己有办法鉴别皇孙们的贤愚。

  于是孙权就命众皇子把各自的儿子带进宫。只见景养端出一个放满珠贝、象牙、犀牛角等物的盘子,让皇孙们任意抓取,有抓翡翠的,有抓犀牛角的,唯有孙和之子孙皓一手抓简册、一手抓绶带。孙权大喜,遂册立孙和为太子。

  但这又引起了其他皇子的不满。他们开始结交大臣、明争暗斗,迫使孙权废孙和而另立孙亮。孙亮在位仅七年便被推翻政权,改由孙休为帝。孙休死后,大臣们希望由一位年长一些的皇子称帝,恰好选中了年过二十的孙皓,这时一些老臣想起曾经景养的选嗣方法,不由啧啧称奇。

  而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抓周最早出现于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中介绍这一习俗,男孩面前摆上弓、矢、纸、笔,女孩面前摆上刀、尺、针、缕不同的物品,“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古人以此试别幼儿的喜好,判断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其实也是寄予了父母亲人的一种美好期望。

  唐宋时期,这种习俗更为盛行。武则天曾将皇孙召集到大殿上,摆上列国进贡之物,看皇孙们如何选择,以此观其志。宋代吴自牧也曾在《梦粱录·育子》中描述过一家人给孩子过“抓周”时宾朋满座的热闹场面:“……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彩缎花朵,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

  元明时期,这一习俗被称为“期扬”,到了清代,才正式有了“抓周”之说。光绪年间的《宫中现行则例》“典故”一章中记载,每逢皇子周岁“抓周”,均需要“例用玉陈设二事。玉扇坠二枚,金钥一件,银盒一园,犀棒一双,弧一张,矢一枝,文房一具,盘一具,果品桌一张”,由宫廷太监提前具牌奏闻,行文总管内务府领用。同治帝载淳咸丰七年三月二十三日“抓周”,太监总管三月二日“具红折片”奏请皇上恩准,奉旨后便传行内务府预备。载淳“抓周”的时候先抓了书,再抓了弧矢,最后又抓了笔。

  《红楼梦》中也有一段关于贾宝玉“抓周”的描写:“那年周岁时,(贾)政老爷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件,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爷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不大喜悦。”

  据说,钱钟书先生周岁时,按照当地的风俗“抓周”,结果抓了一本书。当地人认为,小孩子伸手抓到的这样东西就代表了他的志向,因此父亲钱基博就为其取名“钟书”。果然,钱先生一生钟情于书。

  古人“抓周”是受到传统封建思想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他们视某些职业为显贵,另一些则为卑下的,期待着有朝一日自己或者是后代可以飞黄腾达、名利双收,于是便利用“抓周”来表达这一愿望和祈求。

  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也与之提高,将未来命运寄予“抓周”显然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如今,人们保留这一传统习俗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种助兴方式,庆祝自己的宝贝在世间度过的第一个生日,更是所有亲朋的一种真挚祝福。至于一个孩子的志趣爱好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相信后天的科学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Tips:

  抓周物品所代表的意义:

  1、书:会读书,适合做学者、专家

  2、笔墨:成为作家、画家

  3、印章:有权势,会做大官

  4、算盘/计算器:适合从商,会当商人、会计师

  5、钱币:将来会很富有

  6、鸡腿:有福气,表示一生将不愁吃穿

  7、尺:将来可能成为设计师、建筑师

  8、葱:代表聪明

  9、蒜:代表善于计算

  10、芹菜:代表勤劳

  11、稻草:适合农事工作

  12、刀剑:能当军官、警察

  13、听筒:适合医护工作

  撰稿/刘艺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