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起点九日山

  • 来源:中国城知旅
  • 关键字:九日山,山川,泉州
  • 发布时间:2014-08-28 09:40

  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夷域。

  ——《泉南歌》北宋·谢履

  中国有太多的名山大川,多到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遍访它们。然而有一座却独立于众山之外,它叫九日山。它没有泰山雄伟,没有华山险要,没有嵩山严峻,没有北岳恒山幽魅,也没有南岳衡山秀丽。但它背山面江,稳稳地屹立于泉州城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及整个兴衰历史的见证者。

  西汉年间,古代中国与外国建立了一条古代陆上的商业贸易路线,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与此同时,在中国南方沿海也诞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据说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今天的福建泉州。那么,为什么说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我想,我们的目光不得不聚焦在九日山。

  公元六世纪,那时候还是南朝,印度僧人拘那罗陀在陈武帝永定二年和陈文帝天嘉六年两次来到泉州,就在泉州城西郊的九日山上翻译《金刚经》,然后由泉州乘船到棱加修国(今马来半岛)和优禅尼国(今印度)。这是泉州港古代发展中最早的对外交流,虽然还并不是贸易往来,但已经有了雏形。

  到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空前繁盛,泉州港被誉为“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而驰名中外,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翻阅相关的书籍,我发现泉州港的崛起和始于唐代的一项制度有关--市舶司。市舶司是中国在唐、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唐朝时,市舶司主要设立在广州,泉州并没有设置,很对泉州的商人想要出海经商时必须绕道广州,申请获得认可后才能出海;回来的时候还有经过广州市舶司的“抽解”(注:旧时对沿海港口进出口贸易征收的实物税),否则就要没收货物。

  北宋熙宁五年,薛向最早提出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但未获朝廷批准。元丰年间,泉州知州陈偁(Cheng,音同“撑”)两次向朝廷建议设立市舶司,他在疏文中说绕道广州市舶司“有礁石浅之沙险,费重利薄”,无益于百姓,因此“置市舶于泉(州),可以息弊止烦”。但陈偁这一心愿始终未能达成,直到北宋元祐二年,市舶司才正式在泉州设立。

  《宋会要辑稿·职官》中记载:“哲宗元祐二年十月六日,诏泉州增置市舶。”对于泉州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从此也开启了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不可磨灭的重要历史地位。

  来九日山之前,我就听说过一句话“山中无石不刻字”,九日山的石刻众多,有登游诗刻,有游览留名石刻,而最具价值的莫过于海外交通祈风石刻。宋朝,官府为了迎送蕃商首领、鼓励贸易,泉州府郡和市舶司的官员都要在九日山南麓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冬遣舶,夏回舶”两次祈风盛典,以求得行船顺利,礼毕则勒石记事。这类石刻全山共保存13方,它记载了十二三世纪泉州港同东南亚、印度洋等地区的海上经济贸易和人民之间交往的史实。

  沿着蜿蜒的山路,目光所及之处除去美丽的自然风景之外,最能够吸引的我就是一方又一方的石刻。我在东峰题有“姜相峰”三字的东南岩壁上找到了那方现存最早与市舶海交有关的石刻,上书“知州事方正叔,提举市舶章炳文,林深之原叔同游。崇宁三年八月初”,这是“提举市舶”这个官名最早出现的石刻,也是泉州在北宋设置市舶司的确切证据。

  从东峰走到西峰,换的是景色,不换的是“海丝”的历史印记。西峰上有一方现存最早的祈风石刻,南宋淳熙元年十二月初一,时任泉州市舶提举的虞仲房在延福寺通远王祠举行祈风典礼,为即将远航的船舶祈求出行顺利,“淳熙元年,岁在甲午季冬朔,吴人虞仲房帅幕属洪子用、朱彦钦、赵德季、赵致孚,祈风于延福寺通远王祠下,修岁祀也。与者许称叔、吴景温、闻人应之、赵子张”。这是一方用隶书记录的石刻,共6行,每行17个字,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游荡在九日山的山峰之间,我看到每块石头几乎都有刻字,所谓的“无石不刻字”还真是名不虚传,宋元明清代代不歇。其中有一方最年轻的石刻:在九日山最后一次祈风仪典之后七百余年,来自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员乘坐阿曼苏丹提供的“和平”号考察船来到这里。这是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来九日山考察时留下的考察纪事,更是对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说的认可。

  我尝试着在这些百年之前的碑文中还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兴亡历史,找寻我们国家曾经经济贸易繁盛的点点滴滴,不得不说每一方石刻都引得我驻足、流连,令我感慨也令我唏嘘。曾经盛极一时的泉州港在元末长达十年的亦思巴奚战乱之中逐渐被掩埋,到了明清时期,因为战乱,也因为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泉州港已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曾经“市井十洲人”的盛况也只能成为书中的记载了。

  历史赋予九日山深厚的文化内涵,正是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这个充满诱惑与风险的舞台上,荟萃了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它就像是一位不朽的老者,守着泉州城,想着这一城的历史,也惦记着这一城的未来。

  撰稿/刘艺喆 供图/李友茂、虫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