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李光地

  • 来源:中国城知旅
  • 关键字:李光地,相国,泉州
  • 发布时间:2014-08-28 09:50

  他自幼聪颖,五岁便从师授读,“发声试之,辄已成诵,不失一字”。入朝为官,他是深受康熙帝倚重的汉臣,从蜡丸密疏到保举施琅,从减免赋税到结束明郑,他用近半个世纪的为官生涯书写了一段君臣佳话。他就是“安溪先生”、一代名相李光地。

  相国名片

  姓名:李光地

  别名: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

  民族:汉

  出生地:泉州安溪县湖头镇

  职务: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主要成就:蜡丸密疏,保荐施琅,结束明郑

  电视剧《康熙王朝》让我认识了李光地,但是翻阅相关资料之后发现电视剧里对这位名相的表现多有不实之处。这次来泉州,寻访李光地故居成了我必要的行程。

  从清水岩下山,就来到了李光地的故居,又称大宗祠堂,是典型的闽南建筑。远望这一片故居,端庄大气,让我不禁觉得建筑和它的主人有着一样的气场。提步迈进被称为“相府”的新衙,听着导游讲述着李光地的一生,让我不禁想起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清初,三藩势力之大已经严重影响了清朝的统治,清廷于康熙十二年决定撤藩,三位藩王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表面同意,暗地里却准备起兵造反。康熙十四年,李光地回乡探亲途中,被耿精忠派人招请一同谋反,但他坚决拒绝。李光地想到清军不知道耿精忠的兵力布置情况,与之开战一定会吃亏,于是上书康熙,建议清军选精兵万人,假称进兵广东,然后由赣州抄小路进入汀洲,耿精忠在这里防守的士兵不过千人,清军可以出其不意,乘虚而入。

  李光地把奏疏写在一张薄薄的纸上,折成小纸团,再用白蜡做成一个小丸,中间挖空,放入小纸团,再用腊封好,派家仆夏泽冒险将蜡丸疏送往京城。为了防止半路被劫,夏泽在大腿上割开一个小口子,把蜡丸装进去,外面再贴上狗皮膏药,当作烂疮,使人不起疑心。夏泽一路冒险进京,把蜡丸疏转献给康熙。康熙阅后大喜,马上命令领兵大臣按照李光地的计策行事,致使耿精忠腹背受敌,只好投降。

  李光地用蜡丸密疏献巧计的时候不过是个回家探亲的小官吏,而此时的三藩可谓炙手可热,很多人认为朝廷不是其对手,为求自保而投靠三藩。但李光地不但没有与之同流合污,反而以天下为己任,冒险为剿灭三藩献计献策。读书人的济世情怀总是在这样不经意间显现。

  李光地一生辅弼帝业,清勤谨慎,始终如一,康熙帝与其“情虽君臣,义同朋友”,曾“三赐御匾”,肯定李光地的政治作为。

  沿着石板一路走进“新衙”昌佑堂,“四进庭院,双护厝,东西巷道,门厅广阔”的布局显得祠堂古雅、肃穆、大方。第一进的大门悬挂着“昌佑堂”的门号。推开大门,二进大门房梁中间悬挂着康熙御赐匾额“夙志澄清”,据说在李光地的努力之下,原定一年完成的水利工程仅用了四十天就竣工了,为表彰李光地的功绩,康熙御书“夙志澄清”,这是康熙四十年,李光地得到的第一块御匾。走进二进的大厅,抬眼便可看见“夹附高风”匾额高挂正堂中央,“夹附”有辅佐之意,“高风”则是康熙对李光地德才兼优、品格高尚的肯定。康熙五十四年,皇帝在热河为褒扬李光地“计谟明智,抉弼和谐”,御赐第三块匾额“谟明弼谐”,如今这块匾额就高挂于第三进厝内的大门之上。

  在我看来,这三块御赐匾额足以撑起昌佑堂厚重的历史文化,它们不仅是李光地为官一生显赫政绩的见证,也是生活在湖头镇数千后人引以为傲的资本。

  导游告诉我,宫殿式形制构架是李光地故居最大的建筑特色。受南迁的中原人的影响,闽南地区建筑融合了中原地区中轴线对称、硬山屋顶和翘脊飞檐的“宫殿式”建筑风格。泉州师范学院的讲师黄益军说:“从外观上来看,木雕、透雕、砖雕、彩绘、石刻、泥塑、剪贴等精美装饰随处可见;从整体结构而言,几乎每座传统民居大厝的中轴线都修建有豪华的厅堂,作为整座建筑中心部分和家族祭祖、婚丧嫁娶以及会客的场所,中间都有可供采光的天井,加上屋顶梁间的装饰、东西两护厝与前埕后院,更衬托了旧时当地士族及官家古大厝的宏伟气派。”这种典型的泉州传统官厝,俨然是一座饱含历史文化的古民居博物馆,所以,李光地故居无论在布局形式,还是建筑色彩、雕饰手法等方面都极具鲜明的闽南特色。

  其实,离开李光地故居的时候我还是略微有些不舍的,总觉得在这样一个建筑中似乎能够在不经意间邂逅一些过往,祠堂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一不在回忆着一代名相慷慨激昂的一生,都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在李光地故居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就让这满祠堂的古风遗韵涤荡着我的内心,继续着在泉州的这一趟建筑之旅。

  撰稿/刘艺喆 图片/李友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