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

  • 来源:中国城知旅
  • 关键字:泉州,洛阳桥,蔡襄,景点
  • 发布时间:2014-08-28 09:48

  我对洛阳桥的兴趣一是来源于它的建造者、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文人多有济世情怀,为官一任的蔡襄也不例外,一心要为故土泉州人民做些实事;二是因为洛阳桥的传说,这些故事处处闪烁着闽南人的智慧,点亮泉州灿烂的历史。

  “蔡端蔡端,本府为官”

  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往来的渡江之人只能依靠渡船,若是赶上大风海潮,常常是连人带船掀翻在江里。

  有一日,一只渡江的船正行驶在洛阳江心,江上突然风潮大作,一时昏天暗地,原来是蛇妖龟精又出来作怪,眼看渡船将有翻覆之虞,此时,天空一声霹雳,传来一个声音:“蔡大人过江,不得惊动。”一船人面面相觑,只有一位身怀六甲的孕妇暗自思忖:我夫家姓蔡,倘若腹内为男婴,日后定会做官,一定让他在洛阳江修建桥梁,以报今日天公庇佑之恩。

  那孕妇果然生下一男婴,取名蔡襄,号端。蔡襄十年寒窗苦读,高中进士,虽在朝为官,却一直记挂着母亲当年暗许下的心愿。是日,蔡襄陪皇帝游赏花园,暗中买通太监,用蜂蜜在芭蕉叶上写字,蚂蚁便排成字的形状,引得皇帝侧目,走进芭蕉丛随口念出:“蔡端蔡端,本府为官。”蔡襄随即跪地谢恩,再三恳求之下终于如愿回乡。

  回乡的蔡襄一心要建桥,但无奈银两短缺。幸得神明扶助,观世音佛祖化身凡女引人捐钱,终于筹集建桥银两。可是水阔五里的洛阳江“深不可址”,建桥计划再次因为自然原因而搁浅。一日蔡襄梦见自己向海龙王求助,醒来后随即修书一封,派遣衙役送至海边,不想衙役却带着一个书写在手心的“醋”字回来了。蔡襄恍然大悟:海龙王暗示将在廿一日酉时退潮,以助桥梁修建。廿一日酉时,汹涌的海潮果然退尽,整个江底裸露无遗。蔡襄亲自指挥数千工匠抛石奠基、砌筑桥墩,洛阳江畔车水马龙,穿梭不息,一座座坚固的桥墩巍然屹立于江中。

  从北宋皇祐五年到嘉祐四年,蔡襄带领泉州人历时六年,修筑了这座被茅以升誉为“福建桥梁状元”的海港大石桥。

  “立如东西塔,卧似洛阳桥”

  经过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穿越鲤城区走到洛江区,洛阳桥终于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承认,来之前曾经无数次地想象,这座桥该是何等的壮观、雄伟,是不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景致。可是当我亲眼见到它的时候,只是觉得朴素、古老,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寂静与孤独。

  我是怀着一种敬畏之心踏上洛阳桥的,所谓的敬畏来源于它超越于时代的造桥技法。洛阳桥的桥墩看着特别像一艘艘并列停靠于港口的船,这种桥墩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其实这是我们的先人在极其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发明的一种新型桥基--筏型基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方式知道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所谓筏型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同时,为了巩固基石,北宋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至今,我们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上窥探它当年的模样。

  这座桥,我走走停停,走了很久。余光中说“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我没有数自己究竟走了多少步,只觉得脚下踩过的块块砖石都是那样沉重,我不知道哪一块是九百年前蔡襄铺下以奠基础,我不知道哪一块是郡守赵思诚在飓风来、桥毁后修复的,我也不知道清雍正八年桥崩之后知县工之琦究竟做了多大的贡献。就像洛阳桥的原名“万安桥”一样,靠海生活的人总是期望着出海顺遂、平安归来、万方安澜,所以在这九百多年的历史中,纵然它曾有过十数次的毁坏,却都无一例外地被泉州人修复,直至今天依然在泉州人的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坚韧而执著地横跨于洛阳江上,每日依然迎送着来往的各路客官。

  在李贽的《塔桥图》中,如火如荼盛开的刺桐耀眼夺目,凌空耸立着东西两座塔,塔后的背景呈现一座横跨于浩渺烟波之上的洛阳桥。李贽在落款时手书一行小字:立如东西塔,卧似洛阳桥。泉州人把这句题词当成了做人的标准:人活着就应该顶天立地、光明磊落。自然风物可以让人联想到做人的品格,人的品格又赋予自然风物以独有的人格精神,泉州人千年的跫音就是海洋文化所孕育出的坚韧、闽南文化所浇灌出的包容,像洛阳桥一般长长久久地存在于泉州人的心中,纵然“江水东流、海波倒灌,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撰稿/刘艺喆 图片/李友茂、李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