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隐于时光深处的古城

  • 来源:中国城知旅
  • 关键字:旅游,崇武,古城
  • 发布时间:2014-08-28 09:52

  古老的烽火台守望着蔚蓝的大海,斑驳的石墙静听拍岸的潮声,惠安女带着收获的喜悦徜徉于古城的条条小巷之中。崇武,一座处处被时光雕刻上印记的古城,安静淡雅地生于斯长于斯,就像是斯美塔那手中的音符串起的一首交响诗,悠扬婉转,在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间挥发着文化的芳香、低诉着古城的魅力。

  城墙,神圣的庇佑物

  崇武的古城墙让人很难与巍峨壮观这类词汇联系在一起,它总是给人一种极静、极淡的感觉,也许是历史留下的痕迹太过沧桑吧。蜿蜒于濒海的尖岬上,这条环城两千多米的古城墙早已从古战场洗却征尘、华丽转身,犹如漫卷蓝天的壮美彩练,令人心旌荡漾。

  这座别具一格的花岗岩濒海古城,最初就是为战争而生。由于所处的崇武半岛上全是坚硬的花岗岩,无法取土烧砖,况且山路崎岖,从外面运来石头也不现实,最后采纳了一位老石匠的意见,就地取材,城墙全部由花岗岩条石砌筑而成。城墙上设敌楼26座,城堞1304个,箭窗1300个,城墙内还有二至三层跑马道,迄今还是一层黄土的模样。古城东、西、北三门各筑月城,南门临海外筑照墙。城四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向城外的邗沟;城内侧有捍寨、墩台、馆驿、军营和演武厅,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古城墙能够历经百年的战火洗礼而至今完好保存,除了当初建造时在选材上选用了坚硬的花岗岩石外,古城居民强烈的保护意识才是决定性因素。古城的居民大多是当年守卫古城的官兵的后裔,祖先们以城墙为依托,抵御了一次又一次的倭寇入侵,生于斯长于斯的崇武人又怎会不明白,城墙,之于他们而言那就是神圣的庇佑物。甚至,古城内的居民说祖上还传下了遗训:即使穷到买不起盖房子的石料,也不能动城墙上的一块石头。

  所以,无论是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还是在已经失去军事作用的今天,古城内的居民依然在用实际行动保护着崇武古城墙,使其免遭湮灭的厄运,同时也让我们还能有幸一睹其风采。

  风情绰约惠安女

  环着绕城的古城墙,她静若处子,静默守候古城,无言记录历史,古城的灵魂就是这满目的石头。而美丽热情的惠安女则成为古城一道灵动的风景线。这一静一动之间,恰好就是古城的魅力所在。

  其实惠安女就是汉族女子,只是她们的着装比较有特色罢了。我没有从正门进城,而是按照旅游攻略走了当地人进出的小门,结果迎面就遇到一个“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的年轻惠安女--琼,她很是热情地向我问好,于是我就在她的带领下走进了惠安女的生活。

  惠安女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大多以渔业为主,当男子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时,惠安女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擅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还是耕田,甚至抗石头、拉板车,事事能干样样出色,里里外外自然成了勤劳的代名词。

  “我带你去海边看看传统的惠安女吧。”我兴高采烈地跟着琼去了海岸线。漫长的海岸线上,头戴黄斗笠的惠安女三两个聚在一起织着渔网、唠着家常,好不惬意。头上的斗笠是她们防日晒雨淋的上佳工具,再配着白底上缀有绿色或蓝色小花的四方形头巾,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简直是兼具挡风防沙、御寒保暖、保护发型等多种作用。

  “一个惠安女大概有两三百条这样的头巾,市场上每出来一种花色她们就会去买,就像赶时尚一样。”尽管生活让惠安女肩负双重重荷,但是她们的爱美之心与生活的气息却从未被碾碎,惠安女就像大海的风浪孕育出的花朵,富于传奇性的风俗风情经久不衰。

  撰稿/刘艺喆 图片/惠安县旅游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