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到民营企业的前提下,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总结出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专项法律法规、政府宏观调控、改革高校教育培养方式、构建高校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体系等影响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出大学生就业于民企激励机制的改进办法。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激励
1 引言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稳定,以及高校的健康发展。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活跃性的经济组成部分之一,其经营范围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和领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目前民企,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境遇,进而在管理、技术等方面往往相对落后于大企业,而这恰恰也使民企中存在着十分巨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潜力。本文立足于这种社会需求,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到民企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如何构造民企与高校毕业生紧密联系的通道,实现两者良性互动,从而实现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
2 当前高校毕业生到民企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毕业生对择业问题的态度及其指导思想的形成是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据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在第一次选择就业时,工资待遇、发展机会及工作性质等因素考虑较多。在对高校毕业生期望薪酬的调查中发现,期望薪酬在2000元/月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占60%以上;而70%左右的民营企业对新进员工薪酬安排则集中在800~1200元/月。这说明,企业能提供的薪酬水平与大学生期望的薪酬水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距,这也是大学生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原因之一。
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其就业意向的具体排序如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外资或合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阶段,而就业市场尚未达到完善和成熟的程度,就业市场的分割、信息不对称使得一些民企招人难。过剩的高校毕业生宁可停留在大城市寻找机会,也不愿积极向中小城市、基层转移,这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渠道不够畅通。此外,受到现行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干部身份等制度制约,大学生从民营企业到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以及国有企业的流动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因此高校毕业生到民企的就业积极性就不高。
高校毕业生往往愿意从企业的人资部门等专业机构寻求就业信息和指导,而与之相对应的,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意识并不是很强。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实习意愿,但大多数民企对接受在校大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兴趣不高,他们普遍认为实习生对企业作用不大且手续办理烦琐,企业对实习生提供补贴会造成经费上的负担。这也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对民企缺乏足够的了解。
3 高校毕业生就业民企激励机制的改进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但涉及毕业生个人发展,更与毕业生家庭、高校、社会等密切相关。如果政府能够出台专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法律来保障机制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社会、高校、企业、政府以及毕业生之间的关系,使得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制定这项法律法规可以以党和国家现行的相关政策、文件为基本思想,可以涉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优惠政策、权益保护、金融政策、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障措施等各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办法,及时有效地规范、调整就业市场。政府应基于民企发展的实际需求和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就业政策与就业计划。政府应落实高校毕业生各项工资待遇、户籍档案、职称评定、考研和公务员考试加分等措施,进而增加大学生将来就业于民企的可预期程度,减少顾虑。
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在此前提下,有效发挥专业教育、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学习型的复合人才,从而使高校毕业生符合社会期望。因此,要强调本科专业对社会需要的“针对性”,加强与用人单位尤其是民企的沟通机制。应给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权,降低大学生实习制度的行政成本,提高补贴实习制度的专项资金,从而使高校能够灵活设置所需专业,根据自身专业需要安排相应的实习,从而满足不同经济区域的人才需求。
目前相当多的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定位出现了偏差,对于自身的身心特质与能力缺乏认识和了解,只有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了自己,才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职业规划。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据个体差异,针对高校毕业生提供小范围、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帮助高校毕业生真正认识自我,使大高校毕业生有效地提高职业适应度。
4 结论
本文基于对大学生就业于民营企业难现象的原因分析,从多方位提出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民企激励机制的建议:首先,政府应该出台专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法律,为协调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社会、高校、企业、政府以及毕业生之间的关系提供法律保障;其次,政府从宏观角度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制定激励政策,引导其在民企就业,解决后顾之忧;第三,改革高校教育培养方式,使得企业所需的人才缺口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有效对接;第四,构建高校个性化、全程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为毕业生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241.
[2]林毅夫.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3]王茜.我国大学生就业运行机制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
[4]梅丽君,周明宝.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8):454-490.
焦争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