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问题研究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农村包围城市,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思想,国情
  • 发布时间:2014-10-15 08:53

  提要: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开创,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人从中国的根本国情出发,制定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战略和策略。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关于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问题。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国情;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毛泽东思想

  一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的背景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民党反动派变成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总代表,成为了革命的主要敌人。他们占领着各大中心城市,迫使党的主要力量必须离开城市。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党很快发动了三大起义。但由于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大部分武装起义均遭到失败。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到农村中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等战略决策。

  党发动的三大起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端;秋收起义开辟了第一个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创造了胜利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的成功经验;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实行战略转移中一次积极英勇的反击,是党在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一次尝试。这三大起义,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实践和调查研究。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创建人民军队和建立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

  1 从社会性质看

  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治上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面对反动统治阶级,没有合法的斗争形势可以利用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能拿起枪杆子,以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以武装的革命对付的武装的反革命。这也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根本原因。

  2 从革命的动力看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五分之四以上的人口是农民,而农村正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最薄弱的环节,并且农村可以离开城市独立存在。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走向农村,依靠农民,发动农民游击战争,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把农村作为中国走向民主革命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

  3 从敌我力量对比看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革命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弱小,由于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革命力量不可能一下子取得胜利,而是应与敌人做长久的持续的斗争,逐步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不能以正规战争去硬打硬冲,而应采取游击战争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又曲折的过程。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提出使我党看见了胜利的希望,从而勇于同国民党反动派作英勇的斗争。

  4 其他因素

  中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易守难攻,有利于开展游击战。另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造了有利条件,红色政权得以迅速展开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革命之所以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与中国的经济基础、政治状况、基本国情、国外环境、党的领导和革命力量的分布等等都有着密切联系。事实证明,党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正是因为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中国革命才最终取得了胜利。

  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基础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基础,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

  1927年9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产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在中国存在的条件和原因,初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井冈山的斗争》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与革命相适应的具体方针政策,这些政策的核心是将武装斗争、建立政权和土地革命这三者紧密结合。这些理论和政策都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阐述了中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不同的道路。批判了“城市中心论”的思想,指出在中国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他认为必须要有计划地建立和巩固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坚持农民根据地的斗争等等。毛泽东在这部著作中还提出:“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至此,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1930年5月,毛泽东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从哲学的高度对党内关于革命道路的争论作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回答。第一次明确提出,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更要与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基础,批判了照抄书本、照搬外国经验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思想。强调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思想。

  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遵义会议,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会后,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1935年1月至1939年12月,毛泽东分别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战略和战争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从新的高度,再一次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根据中国长时期的敌强我弱的特点,把游击战放在了较高的地位。明确指出中国革命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并系统地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更加完善了。

  四 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现实意义

  创新精神。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创新意识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今天,我国更是需要这种不畏艰苦的创新精神。我们的前辈们通过这种英勇无畏的创新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和挫折,而生活如此优越的我们应该继续秉承着这种创新精神去迎接各种挑战,去创造属于我们、属于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

  一切从实际出发。毛泽东是根据当时的国情,充分考虑到了中外的差异,以及敌强我弱的斗争形势,因而放弃攻打大城市,走向农村。无论是在古代、现代还是当今社会,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量体裁衣、对症下药”,说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现在的人们也应铭记这一点,不要盲目选择,要切合实际。例如: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因看见玉米在美国产量高就盲目的大批引进到苏联,但是玉米不能适应苏联寒冷的气候,导致玉米在苏联几乎绝收。这显然是因为没有从具体的实际出发造成的,赫鲁晓夫没有考虑到玉米虽然在美国产量高,但是是否在苏联也适合种植呢。因此,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毛泽东在当时正确的分析了主次矛盾以后,抓住了主要矛盾。他在根据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因为土地是农民的一切和根本保障。因此,解决土地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当今,农民问题仍然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应当看到这一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抓住重点,解决好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使中国持续发展、稳步前进。

  五 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经历了一个艰辛而又曲折的过程。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战略成果。它揭示了中国发展过程中其独具特色的客观规律,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创新性理论的提出,不仅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并走向成熟,也是指引中国革命前行并最终走向胜利的灯塔。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1991年5月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4]《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田克勤2008年

  [5]《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认识史》(第二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3月

  王思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