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化差异,翻译,中西文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15 09:15
摘要:翻译是语言沟通的桥梁,如何正确、得体、恰当地将语言进行翻译和表述是每个英语翻译工作者努力的方向。翻译受着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文化差异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功能对等理论
引言
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晚清政府由于腐败无能在甲午中日海战中大败,并且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历史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中西方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一方面,大批国民走出国门,去游览世界风光的同时,也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形象;另一方面,很多国际组织和个人来中国参观、学习、投资。在这其中,语言间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实现中西两国不同语言间的无缝对接,已经作为翻译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而摆上了议事议程。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入手,尝试借鉴奈德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不同文化下的语言翻译。
一 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沉淀的历史与文明的结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萃取,代代相传。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西方等欧美国家也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两者由于地域、时间、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体系。有著名的地理文化研究专家把文化按照产生环境的差异将其分为海洋文化,内陆文化等等。那么这种文化差异具体产生在那些方面呢?
首先是历史教育文化的不同。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在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近现代教育文化为例,由于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人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君子”这种君子所代表的是有正义感,有担当的大丈夫形象,正如古语所说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欧美国家在教育文化过程中所提倡的是“绅士”教育,他们比较注重培养公民的礼仪举止,注重个人形象等方面。
其次是宗教信仰的不同。信仰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宇宙中不可知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与敬畏。这一点在文化领域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欧美国家是信仰群体比较集中的国家,他们对于宗教的信奉程度是比较高的。有些国家甚至是全民信教,如果在语言交流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于宗教文化的了解而会引发一些沟通的障碍和误会。
最后是生活文化的不同。这种生活文化的不同已经随着中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已经逐渐为大众所了解。例如,西方的餐桌礼仪,婚丧嫁娶,包括饮食、穿衣以及购物等方面都与中国文化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一方面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百花齐放,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在翻译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点。
二 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界有一个比较流行的标准,那就是:信、达、雅。换句话说,一个好的翻译不仅仅要准确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还要用读者所能接受的语言表达习惯进行流畅、优雅的表达。这种要求会比较高,如果我们在中西翻译中,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则会造成语言翻译的偏差和失真。
例如,由于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很多事物都有其事物本身之外所匹配的含义。例如,在圣经中,对于羔羊有着替罪的含义,对于数字13有着相当大的禁忌。据圣经记载,是耶稣的第13个门徒出卖了耶稣才导致耶稣被罗马当局钉死在十字架上。另外,在圣经中龙这个单词是魔鬼撒旦的象征,西方的很多国家对其是比较憎恶的,这些文化的差异如果缺乏一定的了解,在翻译过程中就会造成错误的翻译,贻笑大方。
此外,中国开始敞开怀抱,以开放的姿态欢迎海内外的宾客来参观学习。可是,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既有诸如佛教、道教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也有着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文化,既有驰名中外的四大名著,也有在世界文坛异军突起,代表中国地域文化的红高粱。所以,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翻译有着很大的影响呢?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这种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呢?本文尝试从功能对等理论来分析这一文化差异下的翻译
三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差异下翻译的应用
文化翻译有很多方法和理论,其中颇为流行的是奈德的功能对等理论。这种理论抛开语言的表达形式,致力于不同语言间所要实现的功能对等。具体来说,在中西文化差异中,特别是在涉及不同的历史文化的翻译时,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翻译理论。例如,在我们比较熟悉的古代谚语中,有一句比较熟悉的是:说曹操,曹操到。这一谚语是来自我国古代三国历史中的一个人物。可是如果我们在翻译时,如果直接将其翻译为:say Caocao , Caocao comes, 外国读者在理解时,如果缺乏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则会一头雾水。所以,按照西方的历史文化,这句话可以翻译为:say devil, devil comes.外国读者则会比较容易理解。这种翻译所遵循的理论就是奈德所提倡的功能对等理论。
由于不同的国家生活在世界不同的角落,这种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的不同表现在语言表达方面就是:不同民族面对同一个事物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例如,在我国形容新生事物发展迅速,一般使用“雨后春笋”来进行形容。可是由于竹笋属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独有植物,所以如果我们把其翻译为:grow like bamboos,将会让非亚洲文化的民族产生误解。但是蘑菇是西方文化中比较熟悉的事物,可以将雨后春笋翻译为:grow like mushrooms就达到翻译的效果了。
再举一个例子。在中国的文化中有一瑰宝就是佛教文化,里面的很多语言博大精深,晦涩难懂。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金刚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果从字面来翻译,很难准确地将这句话进行表达和转述。所以,我们一般所采用的方式是从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实际功能出发,来实现句意的表达。另外,我们的一些游客会对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产生好奇,例如,我们的月季花,大白菜,槐树,大葱,混沌,豆腐等事物,在西方欧美国家虽然没有该品种,但是有一些比较相似或者接近的事物。所以,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就加上了一个中国的标签。月季花就翻译成:Chinese rose flower ,字面意思是中国的玫瑰花。因为按照功能对等理论,月季花和玫瑰花都属于同一个科属。当然这种功能对等理论不是一概而论的。对于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和事物,我们一般比较遵循的方法是按照中国的汉语拼音来进行表达。
同样,我们在理解和翻译西方事物时,也会按照它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意义与功能,这一点特别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时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例如,我们所了解的西方文学的经典巨著Gone with the wind ,起初如果仅仅按字面翻译为“随风而逝”或者是《飘》,很难让读者一眼就能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一个初步的把握,所以,后来这部文学巨著翻译为《乱世佳人》就是照顾到读者的阅读习惯的不同。
结语
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频繁,翻译者将面对更多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文章领域与体裁的不同,更来自中西文化的不同。只有充分了解和尊重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完成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接。我们相信,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同的民族文化将会渐渐融合。如何在这种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保留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为我们的下一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翻译经典作品,将会是每一个翻译工作者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小慰,1998,《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M].福建教育出版社
[2]黄龙,1988,翻译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
[3]蒋晓平,1998,近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二期
[4]郭建中,2001,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5]李瑞华,1996,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出版社
魏瑞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