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发挥教师积极作用
- 来源:中文信息
- 关键字:激励机制,发挥,积极作用
- 发布时间:2014-11-18 08:10
摘 要: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质量的好坏教师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想建立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必须对教师进行有效激励,挖掘教师巨大潜能,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
关键词:有效激励机制 发挥 教师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239-01
众所周知,学校的工作应以教学为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学校的根本措施。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作为学校,如果能想法设法调动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会对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产生巨大的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师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途径。
一、建立有效激励的意义
激励,就是利用各种手段,激发人的内在需求,使人产生内部动力以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通俗地讲,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激励能够激发起个人的自觉行动,能够激发起为了实现目标始终使自己的行为处于一种积极地状态,表现在对工作充满热情,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能够以坚强的意志,饱满的干劲,尽最大可能的挖掘自己的工作潜能,发挥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教师能够兢兢业业、辛勤工作,是因为他们觉得工作有目标,能够从中满足需要,并获得成就感,受到了激励。相反,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受不到任何激励的话,就会表现为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不思进取,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建立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激励是学校管理工作必需要做的。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是人的基本属性,从事每一种职业的人都具有一种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的挖掘必须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得到发挥和实现。有人研究发现,计时工资的职工动用20%~30%的能力就能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就可以发挥出80%~90%的能力。就是说通过激励人的积极性行为可提高50%~60%的能力。可见,人的智慧创造力就像埋在地下的矿藏一样,通过科学激励可以不断开发人的潜能。所以,学校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用饱满热情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工作,发挥自身巨大潜能,提高教学质量,为学校的发展,为国家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有效激励的方法
有效的激励可以使人的工作状态始终处于积极中,为完成既定目标而努力。学校管理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挖掘其身上潜能,发挥教育教学作用。激励的方法有很多种,现略谈以下几点:
1.目标激励 目标就是人期望达到的一种结果和设想。一个正确而合理的目标会对人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实践研究表明,人在活动中确定的目标越明确清晰,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越高,工作效率就越明显。目标具有动力性和方向性,目标可以把个人愿望变成努力的方向,在实现的过程中体验着各种需要的满足。这在学校管理中称之为“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也同样适用于学校教师管理。给教师制定合理明确的目标,让它成为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育人功能。学校在制定目标时,首先目标确定要正确、合理,这样才会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目标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过高过低都会失去它的激励功能。如目标制定过高会让人觉得尽了最大努力都实现不了,容易失去信心和希望,那么目标就丧失了其动力作用。如果目标过低又会让人觉得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实现,目标也就不可能发挥任何激励作用。其次要将教师目标和学校长远目标保持协调一致,使教师能从学校所设立的目标中看到他自己的利益,使教师在实现自身当前目标的同时,也使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向前推进,增强主人翁意识。还有目标制定要考虑到教师的个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能力、性格都会影响个人目标的制定,所以了解教师的思想、愿望、理想和能力,做到目标的个性化,因人而异,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最后目标的制定可以让教师共同参与。因为这样,即可以让目标更加合理化、正确化,又可以让教师容易接受,产生“认同感”,更加有效地激发其积极性。
2.精神激励 语言上的赞美、鼓励、表扬、宣传等各种形式的精神激励可以使人精神饱满,激发干劲,努力拼搏,全心全意身心愉快地投入教育工作。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更看中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通过精神上的激励可以弥补物质激励的不足,也可以发挥自身的独特魅力。运用精神激励时首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为人师表,培养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积极向上的氛围。提高业务水平,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如通过教研会共同讨论教学问题;督促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改革教学方法,拓宽教育视野;给教师提供进修机会,扩展知识面。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对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的典型事迹或名师风采进行各种宣传,既可以以增强名、优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又可以使其他教师有了学习的目标,并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争取早日能够成为名、优师。其次通过开展各种各样活动,发现各种人才进行大力表彰,扩大宣传。如开展“明日之星”赛课活动,发现上课能手;开展“魅力教师”风采活动,发现全能人才;开展运动会体育活动,发现体育健将等此类活动的开展,可以突显许多人才。通过教职工大会集体表扬鼓励,可以激发受表彰老师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物质激励 人既会追求精神的慰藉,也会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这是人生存的本能。所以,学校要尽可能的满足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基本需求,这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发挥其功能的重要手段。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是第一性,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所以满足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基本需要的衣、食、住、行,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物质需要的不同满足,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运用物质激励是首先注重在用精神奖励武装教师思想头脑,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下,切实解决广大教师生活中的困难,如住房、医疗、子女读书就业等问题。其次改善教师生活,提高教师待遇。在市场经济高度化的今天,丰厚的工资待遇会诱惑一大批骨干教师不安心清贫的教育工作,造成人才的不稳定和流失。所以提高教师待遇,可以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乐教,善教,专心从事教育工作,发挥其职能。还有要注意的是在运用物质激励时不搞大锅饭,打破平均主义。即采取优质优酬、多劳多得的物质激励措施。 这样有利于唤起教师对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并激发人的上进心,为学校共同利益而拼搏。
4.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工作态度、奉献精神及良好的理论研究水平将对其他教职员工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正面影响。在运用榜样激励时首先发挥学校领导者的榜样示范作用。学校领导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学识水平、行为能力等方面都会成为学校全体教师的学习榜样。因此,学校的领导在各个方面都要严于律己,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并且做得最好;不计较个人得失,有了荣誉,能够积极主动的、大公无私的让给那些辛勤工作的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不搞个人特殊化,给教师形成平易近人的感觉;创造平等、和谐、充满竞争的环境,提高教师凝聚力;心胸开阔,理解教师、宽容教师,容纳教师,团结教师。其次发挥优秀教师榜样激励作用。学校可以树立本校优秀教师典型事迹,号召广大教师向其学习,调动起工作积极性。如号召新来教师向有经验教师学习教学技能;号召思想懈怠老师向认真负责老师学其工作态度。树立典型教师旗帜,让青年教师学有示范,学有榜样。
5.情感激励 情感既可以成为人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行动的阻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和谐愉快,积极进取的氛围中才有可能发挥其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如果受到挫折,情绪不稳定,情感沮丧,则很难做好工作。在运用情感激励时首先要放下领导的架子,缩短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能够真正地倾下心来和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广大教师心里所想,生活所需。其次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如办公室的布置典雅、安静;教师之间和谐愉快相处。教师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工作中度过,学校犹如一个大家庭,在温暖、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潜力最容易激发,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有要真正关心每一位教师,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家庭状况,能够为他们排忧解难。特别是经常遭受挫折、性格内向、抑郁的教师更要及时关怀帮助,让他们能充分感受到关心、关爱,从而调整自己心态,重新激发起工作的热情。
6.需要激励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各种需要,低级需要的满足是产生高级需要的基础。需要是人行动的动力,所以满足教师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积极性的一种办法。不过教师的需要不同于一般人的需要,教师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在运用需要激励时首先要了解教师的需要,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不同,决定了教师所追求的需要是不同的,也决定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不同。对于教师需要的不一致,管理者要认真细致地分析,采取不同的办法满足,真正的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对于正当的、合理的需要,要想尽办法,采取措施给予满足;对于一些不合理、不现实的需要,应当进行说服教育引导教师合理调整自己的需要。还有要引导教师追求更高级的需要,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管理者应该明白,如果教师还在为满足低级需要如吃饱穿暖而忙碌时,他们真正关心的可能与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没有关系,就发挥不了教师的潜能。
总的来讲,要想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绝大数教师感受到工作上有目标,精神荣誉上的满足,生活家庭的快乐,同事之间的和谐相处,成就上的希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潜能开发。
参考文献
[1]王铁军、周在人主编:《给校长的建议—101》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荣培云:《党风、师风、学风,合成健康向上的校风》 载《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年第9期
[3]吕树丰:《改革办学体制,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载《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4年第9期
[4]马健生:《教师:何以成为教育改革的阻力》,《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5]熊川武:《论教育管理的“全面激励”策略》,《高等师范研究》,1995年第4期
[6]许立新《完善教育激励机制,推动教师管理与评价改革》2003.1
[7]《当代教育论坛》
作者简介:王丽娜(1978.9-),女,汉族,河南偃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
王丽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