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的「艺术」

  • 来源:数字商业时代
  • 关键字:养老,退休,人寿保险,艺术
  • 发布时间:2014-12-31 13:33

  中国没有统一的退休养老制度,但有较为完善的适合退休养老的规划平台,可以让每一位劳动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设计退休养老方案和计划,相关的理财投资及服务也应运而生。对许多美国人来说,从开始工作的第一份工资单开始,就被要求考虑是否参与退休计划,以及参与何种计划,这个看似久远的问题便残酷地摆到了年轻人面前。

  这似乎也表明,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们都在为未来无忧的退休生活和养老而奋斗了,人生是何等的无情又无奈。

  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养老成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产业。

  在美国求学期间有位来自湖南的同学,研究生攻读统计学专业,自然深谙概率论,但不幸在与他外公的博弈中,“惨败”了一局。当年他毕业时完全可以和我一样,到任何地方找到固定的工作和职业,而他却留在马里兰州一个较偏的地方,做一些临时的工作,更多的时候是在附近餐馆里打工。原来他外公年岁已高至93岁,他要留在本地照顾他,本来可以理解,但我劝他把外公送进养老院接受社会化养老服务,自己可以去工作。后来见到同学时,他外公已是101岁的超级老人了,他依然留在身边照顾老人家。在无奈和苦恼中他给我透露了他的苦衷:当年他外公通过律师立下遗嘱,将遗产分为三份,分别有条件地赠给三位继承人,其中包括我的同学。诡异的是,遗嘱中没有透露遗产的数额,只说其中的50%赠给最后陪伴在他身边最多时间的继承人。当初同学估计外公拥有200万到300万美元的遗产,外公的寿命还有二到三年,因此决定赌一把,留下陪伴外公。显然外公的精明赢得了幸福的晚年,享尽了天伦,而我的同学因给外公养老送终而获得了心理的无愧感和最终的奖赏,却输掉了事业和职业生涯,至今耿耿于怀。

  老外更多是通过商业渠道获得养老保障,还可以维持最后的亲情。通常他们二三十岁开始买房置业,房屋越住越大,退休后开始越住越小,直到住进单套间的养老院。除了退休金外,他们的养老金就存在房产中。此外,他们可能还拥有各种保险,最常见的是人寿保险和年金。最近听朋友说起,要想死得快就买人寿保险,想死得慢就买年金。怎么会有这样的养老产品?看来的确暗藏玄机。

  暑假期间到纽约看望一位做医生的朋友,跟她的约会晚了一个多小时。见面时她一面道歉,一面抱怨说:“这太过分了!”原来她的一个病人,快90岁了,多个器官已经衰竭,经过多次抢救,现在完全用氧气罐和营养液维持着生命。他儿子三天两头来医院,经常向医生提出无理要求,只要求维持父亲的生命,反正看病住院不用他花钱。看似很孝顺的儿子,其实并非如此。后来发现,儿子是为了父亲的收入而来的。父亲购买了两份年金,只要还活者,保险公司就会每半个月按时给他寄来支票,儿子拿着支票,在医生或护士的见证下签上自己和父亲的名字,钱就是自己的了。父亲的生命就是儿子的活银行,他怎能让父亲轻易地死去呢?这样可苦了医生。

  医生朋友还说,有的老人被送进医院,子女根本不闻不问,一切都交给医院,有的只是过来看看父母快死了没有,甚至巴不得早点死,有的老人正是在孤独或儿女的冷言中愤然去世的。可以看出,这些老人多半都买了人寿保险,他们的死亡可以给相关子女带来可观的保险赔偿收入,而且死得越早收益越大。天哪!人怎么会这样?说得我都不敢买人寿保险了。医生也劝我,最好年金也别买,那是活受罪。

  对社会来说,养老可以是一门产业;而对个人来说,养老却是一门艺术。人们不得不说,劳累一辈子的长者本应是颐养天年,子孙尽孝,享受无忧天伦的美好时刻,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许多老人未能如愿,有得被忽视,甚至被遗弃,有的要忍受不争气晚辈啃老的煎熬。为了获得保障,现时还在劳动的人们,也不得不适当考虑未来养老的计划和策略。

  予龙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暨经济学博士。现为投资与理财顾问,常住香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