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过去苹果公司数量众多、旷日持久、纠缠不清、难以评价的专利诉讼案不同,这次苹果被告是因为拒绝下架一款山寨App,事实清晰,是非明确。
2014年8月,陆金所在日常安全监控时,发现苹果AppStore应用商店遭到了恶意山寨,因为金融资产管理事关客户的财产安全,所以陆金所第一时间发布了提示公告,并当天就向苹果提供了相应的证明文件,要求苹果下架山寨陆金所App,但连续沟通了两个月,苹果应用商店依然没有下架这款山寨品,只是回复已经收到了投诉,但没有任何实质性响应,并表示陆金所应该自己去联系山寨者协商解决。
如果我们在超市买了一个假冒伪劣产品,要维权我肯定是找这个超市,因为超市是与我交易的主体,它应该担负起审核供应商资质和判别产品真伪的作用。所以买到假货,去找超市讨说法是理所应当的。至于山寨厂商是否伪造资质来蒙骗他,其实是另一场官司中应该解决的。
由于没有通读过美国的法律条款,所以我并不能准确预测这桩诉讼的最终判决结果。但我想通过这件事,应该给中国企业海外维权做出示范榜样,海外法律维权虽然艰难,但并不是不可为。
首先,国际性大公司也照样犯法,而且不少是“惯犯”,所以只要事实清楚,没什么不能告的。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新产品、新技术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便利,但也同时在不断试探和触碰法律红线。比如谷歌街景就因为没有经过授权和许可,在世界各地被频繁起诉。像谷歌、脸书、苹果等国际性大公司,每年都会提记出一笔数量不菲的特别准备金,就是为了应付败诉之后的赔偿。
其次,在美国打官司律师费确实是笔大开支,但简单的案子没必要找大律师。但从公司层面来说,有些官司是必须打的,就比如这次陆金所诉苹果案件,否则任由山寨App欺诈客户,造成的商誉损失不是简单可以用几万、几十万美元的律师费来衡量的。尤其是像陆金所这个案件中,事实很明确清晰,并不像有些专利纠纷那样复杂,所以其他中国企业遇到类似情况,也可以考虑雇佣经验足够、但名气不需要太大的律师,来让诉讼成本变得更加可控。而且在欧美,对于专利和知识产权侵权的赔偿额判定也非常高,所以只要真正有理有证据,官司打完没准就成了一秒钟几十万上下的富人了。
第三,要想通过法律维权,需要把工作做在前边。在海外打官司之前,要熟悉当地的法律体系和条文,光占理是没用的,需要事先执行完备的商标、专利等申请和复核制度,才能获得法律上的支持。
第四,用专利和知识产权做法律武器,已经成了国际企业的商战利器,它既可以攻击又可以防御,中国企业应该借鉴。在欧美等国,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相对严格,所以手握大把专利的大公司,往往把专利诉讼当作打击对手全新产品的杀手锏。苹果与三星之间的专利诉讼就极富代表性,这种诉讼通常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经济赔偿,提出的诉讼请求也往往是要求法院判决竞争对手的产品不能在某个市场销售,目的是为了打乱对手新品推广的节奏,通过法律手段拖延其上市时间,以便在竞争中更主动。像苹果、三星、谷歌等大公司之间的专利纠纷案中,判决结果要么是各打五十大板,要么是互有胜负,最终往往以和解告终。那么有朋友会问,花费那么多财力人力物力,最后就和解了,那还折腾个啥?你手里得有底牌才能有平局的机会,像HTC就算是在欧美被专利诉讼搞残的典型。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奔赴海外寻找机会,单单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就有不少,学会用专利和知识产权作为商战中常见的攻击和防御工具,将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必须补上的一课,而且时常挥舞一下法律大棒,也能震慑一些别有用心的坑蒙拐骗者,如果一味隐忍,那么肯定会被当成软柿子捏。苹果此时对陆金所的怠慢,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我们自己惯出来的。
信海光
互联网观察家,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