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采茵陈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复苏,芳草吐绿,正是采收茵陈的好时节。

  华佗与茵陈酒

  每逢农历三月春发之时,我国一些地区的百姓习惯饮用茵陈酒,这是为了祛除一冬天的火气,来年健康无疾。茵陈酒配方较早被收入《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中也称茵陈酒为上品,常年喝可轻身、延年、益寿。清康熙之前,北方以黄酒为尊,烧酒不入品,正是“茵陈酒”、“精华露酒”、“秋露白”、“竹叶青”等名品异军突起,令白酒后来居上,成为国人销量最大的饮用酒。据史料记载,茵陈酒作为“四宝酒”(佛手酒、金橘酒、玫瑰酒、茵陈酒)之一,曾入清宫“四时为老佛爷慈禧太后健身活血用的御酒”。

  老舍在其名著《四世同堂》中描写的钱老人平日里喜欢喝茵陈酒写诗,而唐鲁孙先生也曾写道:“北平有一种酒叫绿茵陈,这种酒绿蚁沉碧,跟法国的薄荷酒一样的翠绿可爱……现在一提起来,还会觉得香涌舌本,其味无穷呢。”

  说到茵陈酒的发明,还有一则久远流长的故事。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起来,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病人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辨认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验数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访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采撷的青蒿,病人告知说是三月里的青蒿。华佗突然醒悟: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里的青蒿才最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是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把其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结果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且晒干后再用,疗效更佳,遂编成歌诀:“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由于茵陈的采收期十分短暂,稍纵即逝,华佗便想到了酒剂。华佗认为,酒为百药之长,酒即是药,酒气悍、质轻、味甘辛、性热,能引诸药上行,并助药势流遍全身,使人体迅速吸收药物成分,起到通血脉、养脾胃、散风寒、润肌肤、平衡阴阳及扶正祛邪的功效。将茵陈入酒,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药材的性味特征。于是,华佗便将三月采集的刚出生嫩苗的茵陈放入酒中,研制成了茵陈酒。并广泛应用于治疗黄痨病及风湿寒痹等症的实践中。

  色泽碧绿清亮、口感清爽甘甜、气味醇香浓厚的茵陈酒,具有清热燥湿,舒筋活络的功能,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引起的关节酸痛,脚气渗湿s,皮肤刺痒,脘腹痞闷和小便不利诸症。很适合春季饮用。

  茵陈与青蒿——被误解的孪生兄弟

  茵陈、青蒿均是临床的常用中药,很多人认为:茵陈与青蒿为同种植物,幼嫩时为茵陈,成熟时为青蒿,再老了就只能当柴烧。在一些地区,的确有人将茵陈的老枝作为青蒿使用;在东北一些地区,也有人将滨蒿的幼苗作为中药茵陈入药,将其老枝作为中药青蒿使用。那么,这样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确呢?茵陈、青蒿是来自于同一种植物吗?

  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茵陈、青蒿的记载,且二者不是一物,分别被列为上品、下品。明代医家陈嘉谟也曾在《本草蒙筌》中详细解释过。现代中药学研究认为: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而青蒿为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全草。由此可见,虽然中药茵陈和青蒿都为菊科植物,但二者来自于不同的属。因此,将茵陈、青蒿混用是不科学的。

  茵陈、青蒿不仅不是来自于同一种植物,且二者的功效也差别较大。茵陈又称茵陈蒿,性凉,味苦、辛,入肝、脾、胆、膀胱经,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等症。青蒿又称草蒿、野兰蒿,性寒,味苦、微辛,入肝、胆经,具有清热、解暑、除蒸的功效,多用于治疗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疥疮、瘙痒等症。茵陈善清热利湿,为治黄疸之要药,常与栀子配伍,以利湿消肿;治寒湿阴黄、肢体逆冷者,常将茵陈与附子、干姜、炙甘草配伍;治风痒疥疮,可用茵陈煎汤熏洗患处。青蒿则为苦寒之药,能清泻肝胆和血分之热,专解骨蒸劳热,古方多单用之;青蒿善泄暑热之火,且泄火热而不耗气血;若泻阴分之火,常将青蒿与沙参、地骨皮、秦艽、鳖甲、地骨皮配伍,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治外感暑热,常将青蒿配伍藿香、佩兰、滑石等;治温热病寒热往来及疟疾等症,可将青蒿与和黄芩、半夏、竹茹等同用。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而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实际上,含有青蒿素的并不是“青蒿”,而是过去一直被大家当做熏蚊药的黄花蒿。

  屠呦呦等科学家通过对各种蒿属植物进行研究发现,在青蒿、黄花蒿、牡蒿、茵陈蒿、小花蒿中,只有黄花蒿含青蒿素。

  中医认为,茵陈性味苦、微寒,入脾、胃、肝、胆经,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利胆退黄要药。茵陈煎剂能促进胆汁分泌,对肝脏有保护作用,有降压、利尿作用。煎剂有强力解热作用,能降低血脂,防止血管壁脂质堆积。其所含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皮肤病原性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小贴士:如何挑选茵陈药材?

  茵陈药材有绵茵陈和茵陈蒿等规格。春季采收幼苗,去根,晒干,习称“绵茵陈”;夏秋花蕾长成时采割全株,除去根部及老茎,晒干,习称“茵陈蒿”。绵茵陈与茵陈蒿可同等入药,均具有清湿热,退黄疽的功能。

  绵茵陈多卷曲成团,全体被白色绒毛,灰白色或灰绿色,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至2.5厘米,直径0.1至0.2厘米,质脆,易折断。叶具柄,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小叶片卵形中稍呈倒披针形、条形。气清香,味微苦。

  茵陈蒿茎成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纹,被短柔毛;体轻,质柔,断面类白色,叶密集,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四羽状深裂,裂片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状。头状花序卵形,多集成圆锥状,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以质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

  茵陈的食用——生熟两相宜

  茵陈除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外,同时亦是一种特殊的野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茵陈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20余种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食医心境》一书云:“以茵陈细切,煮羹食之,除大热黄疸,生食亦宜。”

  食用茵陈是极方便的,将茵陈洗净晒干后,用塑料袋密封保存。每天取干茵陈少许,大枣两枚,泡茶服用,可增强人体免疫力,轻身益气、保肝利胆、抗衰防癌,实为难得的绿色保健食品。

  在春天,多食用茵陈亦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与其他野菜一样,春季服食茵陈的方法很多,可蒸食,可凉拌。将茵陈洗净切碎,加入葱姜蒜,拌上面粉,蒸熟食之,其味清素鲜美;将茵陈放在沸水中煮2~3分钟后,捞出晾凉,拌上蒜泥,加入香油、精盐等调料,则为春季佐餐的佳品;也可在煮粥时把茵陈直接放入锅中同煮,茵陈粥味道也比较鲜美。

  需强调的是,无论是药用还是食用茵陈,都要抓住采收的最佳时机,莫到茵陈“当柴烧”时再用。特别是在做茵陈粥时,应以稀薄为宜,脾胃虚寒者不宜选用。

  养生保健食单

  1.瘦肉茵陈汤

  配料:瘦猪肉150克,茵陈30克,鲜白茅根60克,细盐、味精少许。

  制法:将猪肉洗净切丝备用。茵陈、茅根共入锅中,水煎煮去渣取汁。将药汁、猪肉同入锅中,炖至熟烂,再加味精、细盐少许即成。

  功效及用法:去湿热,利黄疸,可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发热口渴,小便深黄,恶心欲吐,发热,舌苔黄腻等症。每日1剂,连用3~5日为1个疗程。

  2.麦芽茵陈茶

  配料:大麦芽50克,茵陈50克,橘皮25克。

  制法:以上药物同时加大倍量,共研为末。每次用60~80克,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15分钟后,代茶频饮,每日1剂。

  功效及用法:疏肝理气,消食退黄,用于急、慢性肝炎后遗症调理。

  3.茵陈粥

  配料:茵陈30~60克,粳米50~100克,白糖适量。

  制法:先将茵陈洗净,煎煮5~10分钟,去渣取汁,入粳米后,加水适量,煮粥至熟。

  功效及用法:清利湿热、退黄疸,可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可加适量白糖,每日食用2~3次,7~10日为1个疗程。

  4.茵陈车前饮

  配料:绵茵陈100克,车前草100克(或车前子2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茵陈、车前草洗净,加水1 000毫升,煮至800毫升。如用车前子,要用纱布袋单包入锅。

  功效及用法:清热利湿。每次服100毫升,加白糖10克,每日2~3次。

  文/本刊编辑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