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六大误区”结核病并非“痨”不可破
- 来源:家庭医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结核病,药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08 09:38
——访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病科主任肖和平教授
过去有一句话叫“十痨九死”,“痨”指的就是结核病,当时由于没有特效的药物,结核病的死亡率相当高。对于现代人而言,这种病似乎早已成为过去。但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息,现在,结核病仍然高居我国传染病前列,占全部主要传染病的近30%。那么,能够治愈的结核病为何难以控制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病科主任肖和平教授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各界对结核病存在诸多认识误区,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致。
肖和平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主任、主任医师,同济大学兼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博士导师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结核病防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擅长难治性肺结核的诊断和处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春季万物复苏,病毒、细菌也开始滋生,又因天气变化无常,人的免疫力下降,这时候结核杆菌易乘虚而入。人体各个器官都可能患结核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肺结核。虽然现在结核病可以治愈,但事实上,全国每年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它仍然是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此,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病科主任肖和平教授表示,要真正有效防治结核病,首先就要走出“误区”。
误区一:结核病=“穷人病”
结核病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性极高,过去得病者多是贫苦农民,所以结核病有“穷人病”之称。实际上,结核病同样“偏爱”高校学生、白领、年老体弱者、糖尿病患者等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肖教授解释,生活空间较拥挤、身体抵抗能力弱、长期在密闭环境中工作、压力大、缺乏锻炼等,易被结核病“找茬”。老年人会因各种原因引发免疫功能低下,患上结核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5倍;糖尿病患者体内糖含量高,代谢紊乱,可为结核菌快速生长、大量繁殖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患病风险为普通人的5~38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对结核菌的抵抗力下降,所以发病率较高。
肖教授说,多数民众乃至不少医务人员都认为,结核病已成为历史,结核病已远离我们,即使患了结核病也是“防有办法,治有措施”,这种麻痹和盲目乐观的思想极为严重。其实,目前在我国结核病仍然是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还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27个耐多药/广泛耐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在我国,仍然有不少结核病人未被发现,被发现的结核病人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未进行治疗、延迟治疗、不规则治疗。可以说,我国结核病的疫情仍然不乐观,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误区二:结核菌素皮试阳性就是结核病
许多人都错误地认为,结核菌素试验(PPD皮试,主要用于结核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核病的辅助诊断,以及检测卡介苗接种是否成功等)阳性就是患了结核病。肖教授表示,实际上,下列4种情况均可出现PPD皮试阳性:1.感染过结核菌但未发病;2.患过结核病;3.接种过卡介苗;4.正在患结核病。具体是哪种情况,需由专业医生仔细辨别。
另外,有很多人认为,小时候打过卡介苗,一辈子都不会得结核病。对此,肖教授指出,受结核病本身特点的影响,幼时接种卡介苗,到了成人阶段,疫苗的保护力也有所弱化。因此,医学界正在着手研发新的疫苗。而在这个过渡期,对于成年人来说,加强治疗、有效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链条显得尤为重要。
误区三:患结核病必须住院隔离治疗
很多人认为,结核病是传染病,患者必须住院隔离治疗。但事实上,这种观点比较片面。“其实,结核病是由结核菌侵入人体所致,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可以发生结核病,如肺、骨、淋巴结、肾等。由于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经空气传播,故只有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才具有传染性,肺外结核病(如骨结核、淋巴结核)患者并没有传染性。即使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在接受抗结核治疗2~4周后,痰内结核菌迅速减少,细菌的活力也会减弱,对周围人群也基本没有传染性。”在肖和平教授看来,目前,大部分肺结核患者可以从医院开药后在家治疗,不必住院。
误区四:服药后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有些结核病患者在应用抗结核药物后,不适症状在短期内消失,便认为自己的病好了,自行停服药物。对此,肖和平教授提醒说,结核杆菌是相当顽固的一种细菌,尽管在用药2个月左右,大部分敏感菌可被杀灭,但少量非敏感菌可能依然存活。因此,结核病患者应坚持完成整个治疗过程,一般为6~9个月,以达到治愈和减少复发的目的。结核病专科医生将根据患者的症状、痰结核菌检查、放射学检查等结果决定是否停药。如果患者不按时吃药,或者擅自停药,造成结核病反复发作,几个回合下来,原本用一线药就可剿灭的结核杆菌变得越来越顽固,最终就成了耐多药结核杆菌。不但患者治疗无效,病死率高,而且因为传染给其他人造成耐药性结核病流行,也使得耐多药患者群越来越大。
误区五:患了结核病要“忌口”
很多结核病患者,甚至一些医务人员都认为,本病要“忌口”,不能吃海鲜、公鸡、鲤鱼等“发物”。也经常有患者咨询医生:我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什么?对此,肖教授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体会指出,结核病患者鸡、鸭、鱼、肉、蛋、海货、蔬菜、水果等均可食用,不必忌口,但应戒烟戒酒,也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太辣、太咸的菜),以免引起咳嗽加重。
也有些肺结核患者认为,自己患的是消耗性疾病,身体虚弱,应该进补,于是吃人参、阿胶等补品,其实这也是错误的。肖教授解释,按中医的理论,肺结核属于阴虚内热,不适宜服用热性或大补的药物或食物,否则无异于“火上浇油”。“其实,只需以高热量、高蛋白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再搭配一些粗粮即可。”
误区六:康复后就不会再犯病
不少人认为,病情康复后,就有了终身免疫,从此不会再得结核病了。这种观点也是不对的。肖教授强调,结核病患者经正规治疗后病情稳定,可停药。不过,其体内的结核菌并没有被完全消灭,仍可能有极少量所谓的休眠菌或持存菌潜伏下来。一旦机体免疫力明显或长期下降,这些细菌就会“复苏”,慢慢生长繁殖,当菌量增多到一定数量,结核病就会复发。因此,肖教授建议,患者康复后,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锻炼身体,避免受凉。“如果一旦发现自己工作精力不足,出现易疲乏、消瘦、胃口不振等体虚表现,加上感到下午全身灼热、面颊潮红,夜间出虚汗以及慢性咳嗽(连续咳嗽2周以上),胸部不适或有疼痛,则必须及早就诊,早期发现是否结核病复发。”
在采访的最后,肖教授特别指出,结核杆菌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因此,自然通风无疑是一种最简单的环境控制防护措施。另外,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指痰中可检测到结核菌的患者,多见于空洞型肺结核)应佩戴普通口罩,咳嗽、打喷嚏时应转头,避免正对他人,或用手、纸巾遮盖口鼻,阻止病原微生物扩散,以降低传染给他人的风险。
□ 本刊特约记者 赵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