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暴吓着准医生了吗?

  安保之惑

  我们做了一份针对北京大学医学部从大一新生到博士生的调查,在回收的216份有效问卷中,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对医暴事件“零容忍,要求得到有效处理”,但近40%的学生“愤怒但无能为力”。无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医院在安保方面的尴尬。

  医院属于内保单位,不是公共场所,不能由公安机关直接负责安保工作。医院只能外聘保安,或与警方协作设立有警察挂名的工作站。也正因此,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医卫界90位委员联名递交“紧急提案”,建议将医疗机构列为公共场所进行安保。提案牵头人、全国政协委员凌峰说:“只有公安成为医院治安的主体,才能有效遏制、弹压日益频发的恶性伤医案件。”但医疗界外也有不同的声音。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阮齐林就指出:“警察的过多介入,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相反还会让医院气氛紧张。”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7.78%的医学生认为医院应该被修改为公共场所,并允许警察进入实行安保;而剩余22.22%的人则同阮教授一样,表达了这样做会加剧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担忧。

  据我们调查,北医六院只能通过加强安保措施来保障医生安全。医院办公室主任张霞向我们介绍,医院新增4名保安,组织医生们学习了简单有效的格斗防身术,也在开会征集大家意见,考虑使用一些盾牌类的东西,能“随手拿起来挡一下,保护自己”,但她并未透露医院具体安保现状。

  北医六院的保安均是到专业公司聘请的,在医院的三层诊室中,每层都有一名穿制服的保安,其中有一个外面穿着防护服。在医院的门口也有三名保安在执勤。保安队刘队长说还不止于此,“除了看得到的,还有看不到的。我们还有些便衣保安,要穿便衣是怕保安太多,把病人惊着。”当他看到门口的年轻保安从值班室拿着警棍出来时,立刻上前制止:“你别拿这出去,吓着病人。有事你再拿就行了。”

  医患之困

  4月3日的凌晨2点,我们来到北医六院,虽然医院大门还没有开,已有4个人在排队,其中有个坐在小板凳上的阿姨告诉我们,她是从河北保定来的,给家人看了一年多的病。虽多次来北京寻医,但这是第一次到北医六院看病,“吃了晚饭就在这里排队了,等一夜。”她“幸运”地成为了队伍中的第一个。

  紧邻北医六院的是北医三院。作为综合性医院,北医三院门口排队的人就更多了,目测达三四十人。他们从门口沿着墙根和花坛依次排开,排在前面的带着铺盖睡觉,排在后面的坐在花坛上聊天,还有零散的几个人在院子里抽烟、徘徊。

  看过医生的,如果要住院,也会面临没有床位的现状。北医三院地下走廊上,两旁的椅子上睡满了人,也有人支个简易床睡。这里面有家属,也有还在打点滴的患者。与看病难相对应的,是医生高强度的工作。凌晨两点多,我们来到北医三院的儿科急诊,有两个护士在值班,不时有家长急匆匆地跑进来,“大夫,我的孩子吐了”“大夫,我的孩子发烧”,护士们指引他们办手续,到相应的科室看病。在没有病人的间隙,一位值班护士向我们抱怨起来:“你们有节假日,我们不管啥时候都要值班,我们为什么没有休息?”她的脸上满是倦容,眼睛里渗着血丝。“我三天一个夜班,已经快10年了。”说到这里,她的声音轻微地颤抖了一下。当被问及为什么10年都没有人顶替,她说:“谁愿意来儿科啊,挣得又少又辛苦。”她指了指墙上的《儿科急诊范围告知》,“看见没,这些才属于急诊,都要到了心脏骤停、惊厥的程度。但现在孩子有个头疼脑热家长就带着来看急诊,根本忙不过来。你看刚才那个小孩,我就只能让他吃药,先缓一下,让大夫给下一个看,要不就都掐一块儿了。”

  在我们所做的调查中,有近86%的学生把“医疗体制不健全”看作暴力袭医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超过患者或家属素质低、医患缺乏沟通等原因,高居所有列出的原因首位。

  张力杰是医学部的博士生,也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泌尿外科的助理医师。在谈到医疗体制的不足时,他说:“这些不是我们医生能解决的问题,在庞大的医疗体系中,医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在我们采访的医学生中,除了医疗体制,“误解”也是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词。

  张力杰为我们讲述了一次亲历但并不严重的医闹事件。“当时我从上午8点一直忙到下午五六点,没吃晚饭,被病人围着。这时有个病人要求给他写病历,其实不写也没事,当时又忙,但他就吵起来,觉得你给别人都写了,为啥不给他写。”

  “最后怎么办?”

  “写了完事呗。”他无奈地笑了笑。

  类似这样病人不理解医生的事不胜枚举。“比如病人伤口稍微渗点东西,不会影响伤口恢复。这时候医生忙不过来,觉得稍微延迟处理也没事,但病人不理解,就非要让马上处理。”

  魏冬豪是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实习的大三学生,他指出的是患者对医疗水平的误解。“现代医疗发展至今,大部分的疾病还是不能完全治愈,或者说还停留于对症治疗而不是对因治疗。但是患者来医院的期望值过高,他们把现在的医疗想得无所不能。认为治好了是正常,治不好是医生的问题。”

  对医生来说,每天要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患者,对患者来说,能寻求帮助的却只有一个或几个医生。北大2008级临床医学泌尿外科的实习医生顿耀军这么说:“就像阑尾炎手术,总有百分之一的死亡率,这是事实。但患者就接受不了,就觉得为什么那百分之一要落到他们头上。”

  准医之路

  中国医师协会2011年针对全国医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回收的3704份有效问卷中,医师对执业环境的不满意率仍高达49%,满意的比例不足五分之一。医生是否希望子女继续学医,也是衡量医生对自己工作满意的指标之一。在中国医师协会的这项调查中,有近80%的医生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穿上白大褂。希望“子承父业”的医师比例仅为6.83%,与前几年调查结果相比,再创新低。

  面对这样的现状,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们——极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成为正式医生,又有怎样的想法?

  我们所做的调查问卷显示,面对暴力袭医事件频发,超过60%的人选择了“影响心情但对医生工作没有影响”。选择学医的原因中排名最高的是“医学理想”,但实习后认为医生这一职业“太辛苦,还有风险,与原来想的差距较大”的达一半以上,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现在对医生这一职业的印象是“工作辛苦,薪资不高,人身安全无保障,不太好的职业”。

  在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两位医学生采访结束后,顿耀军提议带我们到急诊病房看看。虽已是晚上8点多,但这里仍非常繁忙,人声嘈杂,挂号的人排着长队,病人们在床上或坐或躺挂着点滴,护士们推着小车在病房间穿梭,一派忙碌的景象。2012年有部很火的反映医患关系的电视剧叫《心术》,编剧六六曾坦言,一开始自己是抱着“挖黑幕”的心态去医院观察的,但最后却写出了医生的心声。当问及,是否害怕被人说成是站在医生的角度写医患关系,六六坦诚地说:“我并不是写医生的不易。而是理解,对所有人的理解。”

  文/岳天舒 李远朝 王湘君(北京大学)责任编辑/尹颖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