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冬,中国留学生熊式一到英国学习戏剧。那时,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极为不堪,而这一切,都要拜西方电影所赐。他决定改变这种偏见,用什么方法呢?最便捷的武器,自然是戏剧。
他准备将中国传统剧目中的王宝钏故事创作成英文话剧,工作刚刚开始,他就受到了英国同行的冷嘲热讽。这些傲慢的英国人认为他来自一个如此落后的国家,还要把那么陈旧的东西搬出来展示,真是可笑。再说,当时英国戏剧很不景气,连萧伯纳、高尔斯华绥、皮兰德娄这样的大腕的新剧上演都接连失败,他一个中国留学生,凭什么?
英国人的话很有道理,我们只要看看这些大腕的简历,就会认同他们的观点了:萧伯纳,英国剧作家,早在1925年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高尔斯华绥,英国剧作家,1932年,也就是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新科状元;皮兰德娄,意大利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
熊式一动摇了。但剧本已写了大半,放弃了实在可惜。望着一大摞刚刚打出来的稿子,他满脸不甘。这时,一向沉默寡言只知埋头打字的约翰逊太太忽然停了下来:“先生,您有什么心事?”他点了点头。“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一定是这个剧遇到了麻烦。”约翰逊太太说,“是不是有人说您什么了?”
他开始重新打量起这个女人:约翰逊太太其貌不扬,从他聘她做自己的打字员时起,他就从来没有注意过她。
“别听他们的。我敢保证,这个剧一定会获得成功,你就等着瞧吧,到时伦敦的太太小姐们肯定会哭得稀里哗啦。我了解你们中国人,更了解我们英国人,相信我好了。”“您算是我的第一位读者了吧,那怎么没见您哭呢?”他心情轻松了一些。“先生,别忘了,我可是您的打字员啊,我怎么可以哭呢,这可是我对自己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哦。”约翰逊太太笑道。
这位普通英国女性让他感动,同时给了他极大的力量,从那一刻起,他下定决心,以后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不会放弃这出戏。他开始两耳不闻窗外事,全身心投入到剧本的修改工作中。在约翰逊太太的建议下,为了更方便欧美人理解、记忆,他在剧本的许多方面都做出了“让步”,比如将女主角王宝钏的“钏”字改成了“川”。
1934年11月8日,就在呼声极高的皮兰德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际,由熊式一导演的英文话剧《王宝川》在伦敦上演。果然如约翰逊太太所料,演出大获成功,王宝川寒窑苦守18年等候其夫,其东方式的坚贞、善良让西方观众唏嘘不已,看到动情处,很多太太小姐们都不禁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全英国的报纸都以赞誉之词刊登了演出消息。当晚,熊式一感激地对约翰逊太太说:“约翰逊太太,感谢您!如果没有您,我们的王宝川女士大概还得在寒窑里忍饥挨饿。您真了不起,一个人打败了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逊太太说:“我哪有这么大的本领,实在是你们中国的文化太强大了啊。我觉得,这出戏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约翰逊太太的预言再一次应验:此后,此剧在伦敦竟连演三年,总计九百多场。次年,该剧于美国上演后,随后在爱尔兰、荷兰、瑞士、比利时、德国、法国等国上演,均受到热烈欢迎。熊式一也因此成为将中国戏剧带到英国进而世界的第一人,在欧美一剧成名。
摘自作者博客
文/李浅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