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课堂教学,计算机,高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9 14:32
摘要: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的特点是知识面广、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弱,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用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体系和叙述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避免对学生采用全程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积极探索和实施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分析了高职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难点,并探讨了其教学方法。
关键词:微型计算机;学习兴趣;任务驱动;互动;资源整合
一、高职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难点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高职电子、电气自动化、通信类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包含的信息量大,发展和更新也比较快。对于高职电子电气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同样也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笔者分析主要难在这些方面:
第一,知识量大,内容涵盖微处理器系统结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存储器技术、中断技术、输入输出技术、可编程接口技术和总线技术;
第二,高职学生基础差,知识连贯性强,一个细节掌握不好可能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这就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不懂,对课程失去学习兴趣。比如,在指令系统中有关于输入(IN)和输出(OUT)的指令,如果不能理解深刻,后面的关于接口技术中的编程根本无法进行授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由于该课程各个章节的知识连贯性较强,后续的学习没有基本知识做铺垫根本寸步难行,前部分知识掌握得不全面直接影响后续部分的学习,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易造成“滚雪球”效应,比如,指令系统这一章介绍了CPU常用的指令集,这是所有编程的基础,学生如果记不住常用指令,根本无法进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也就无法写出接口程序;
第三,实践性强,学生多,老师实训指导压力大。一般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实训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如指令的使用、程序设计、I/O,口使用、中断与定时器使用、显示与键盘、串行口通信、A/D.等。学生通过在实验中输入程序、接插硬件电路、观察实验运行并分析结果,加深了对指令、程序及硬件电路的理解,但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未充分得到锻炼和提高。虽然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但仍处于传统的统一课题并由教师指导为主的实践模式,学生的主动性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
二、高职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方法
1.密切联系实际,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了这门课到底用什么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微型计算机技术是如何应用在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的,例如可以给学生举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应用例子,常见的有校园门禁系统门口机、车库出入口管理系统,超市收银机、银行排号系统、公司电子考勤机、小区防盗系统、公路收费系统等。在授课初期,可以选择一个跟学生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例子,如校园食堂收费刷卡系统等,由浅入深地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本门课程的实用性所在,让他们感觉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开发出这样的产品,从而产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实验兴趣。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对于总线、CPU、I/O接口等,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专业名词和术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消除学生心中的陌生感和距离感,通过现场拆机和观看视频演示等手段,给学生现场观看并亲手触摸他们平时耳熟能详、但又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总线、CPU、I/O接口、计算机芯片等各个计算机部件,让他们清楚地了解以后编程和设计的对象是怎样一个存在,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中中有大量的硬件理论,内容比较枯燥,如果一味地平铺直叙,学生很快就会觉得很乏味,对本课程失去兴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们也参与到课程中来。比如在讲定时/计数器8253时,提出一个用8253控制交通信号灯的例子,让学生自由提出控制方案,然后大家集体讨论,并给出控制程序,这样既做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除了课堂假设提问与学生互动外。笔者还精心设计了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关的一些小问题,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效果。
4.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的整个课程学习内容是由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构成,课程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倡导、师生互动、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根据每一工作任务的具体学习内容要求,选择适宜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供适宜的学习资源。我们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内容构建课程学习内容,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为导向的《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学习领域课程。课程内容上把单片机产品的开发、单片机产品的设计、调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程内容涵盖单片机产品的设计过程的主要知识和技能,课程中的任务设计有代表性、通用性及可实施性,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原则设计了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每一学习工作任务要求设计了每一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根据每一学习任务职业能力要求,设计每一工作任务教学内容;最后,制定了每一工作任务具体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5.整合应用各种教学资源
合理整合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其中包括:
5.1 精心选择适合高职学生基础和特点的教材,简化理论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精选工程应用中与课程教学联系紧密的案例,介绍与重要知识点相关的科研内容和最新科研成果。
5.2 加强校企合作,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利用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合作企业科研成果,开发设计型、创新型实验,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同时拉近实验与工程实践的距离。
5.3 实行导师制,努力培养少数优秀学生。每年选出一些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由教师提供技术难题或介入教师参与的校企合作科研课程中。
5.4 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职业技能比赛、单片机设计竞赛等,使优秀学生的能力获得充分施展的空间,同时给其他学生以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陶丽娟.试谈《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电子商务,2013年9期.
[2]杨琳,闻绍飞.提高“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年6期.
[3]李鹏,文汉云,林华,赵立辉,雷鸣,白凯.《微机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教材修订之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年9期.
[4]杨天怡,黄勤.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朱琼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