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摘要:学生公寓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是学生和家长的关心热点,是学校育人的重要场所。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着力介绍建设有规有矩、有情有义、有声有色、有主有次的八“有”公寓文化,让学生爱上自己的第二个“家”,并在其中健康成长,自我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

  学生公寓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是学生和家长的关心热点,学生公寓建设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情感,关系学校的育人质量。《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如干意见》指出,学生公寓不仅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还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1],不可忽视。

  学生公寓的育人作用是通过公寓文化的引领、渗透、影响来实现的。公寓文化是大学生在公寓这一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彼此在文化教育、情趣、价值观等方面相互接纳,由一定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的文化现象[2]。公寓文化主要以公寓的硬件设施为载体,通过公寓内人员的不断接触、交流、磨合甚至碰撞,使相互间在思想、认知、情趣、追求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终形成的具有一定凝聚力和相对稳定性的、可以传承、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有所区别,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也不同于本科院校,只有在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有目的地建设好高职院校的学生公寓文化。

  一、充分认清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1.生源层次相对复杂,个体间综合素质差异较大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生源层次更加复杂,有的经过三年高中教育,有的从初中直接升入高职,有的来自职高、技校,还有来自社会工作单位。这些学生不但年龄、阅历不同,而且在进入学校之前受到的教育、养成的行为习惯、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大有不同。

  2.纪律意识不强,自我为中心喜欢受人关注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入校前要么受高考影响,埋头学习,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要么自由散漫,不愿意接受纪律约束,有的学生从来没有过集体生活经历。这些学生自我为中心,更多注重“人人为我”,希望受到他人关注。

  3.多才多艺个性张扬,乐于接受新事物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弱,学习能力与本科学生相比较有一定差距,但在个人特长发展方面却有一定优势,绝大多数学生都多才多艺,活泼大方,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乐于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愿意接受新事物,多数人对网络有依赖。

  4.受专业影响集体生活时间较短

  高职院校专业特色鲜明,学生由于要参加校外实习,相对本科院校,稳定的集体生活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两年。

  二、目前高职院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后勤社会化使公寓管理“温情”弱化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加快,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公寓管理推向社会,由专门的公司承担,进驻公寓的管理员流动性增大,安全管理目的性增强,与自己学校职工相比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减少,公寓中家的“温情”弱化。

  2.重教学轻教育使公寓成为育人“盲区”

  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学分制、选课制、流动教室的引入,大学生把不同的思想、需求和问题带到公寓,使公寓成为大学生思想问题最重要、最前沿的阵地[3]。但是,管理者往往把目光投在课堂、教室,而对学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公寓关注较少,致使学生公寓成为了学校育人的“盲区”。

  3.公寓文化建设观念淡薄,使公寓成为学生不爱的“破窝”

  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文化生活单调,服务不到位,公寓成为了“自由市场”,让庸俗文化占据了主流,使公寓失去了吸引力,公寓成立学生不爱的“破窝”。

  三、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公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公寓要努力实现以下八个“有”,让学生爱上自己的“家”,并在其中健康成长,自我发展。

  1.有规有矩,安全有序

  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一项首要任务。学生公寓是广大学生共同生活的场所,必须首先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执行中要一视同仁,不可偏颇,使制度失去公信力。

  2.有情有义,温馨和谐

  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满载着温情,让原本古板的教育充满了人情味。学生公寓内基本设施要能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学生在公寓内有了困难,要第一时间解决。因此,积极推行辅导员进驻公寓制度、在公寓内实行“新老生同寝,以老带新”举措、鼓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行设计装饰公寓等,让公寓更加和谐,充满温情。

  3.有声有色,积极活泼

  在公寓内,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学校要有这针对性地开展生动活泼的公寓文化活动,来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让积极健康的优秀文化占领主阵地。如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节活动、充分体现公寓成员集体荣誉感的“星级公寓评比”、增进学生感情的“公寓拓展竞赛”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快乐自己、帮助他人、接受教育、完善品格。

  4.有主有次,自我发展

  在学生公寓中,学生是主体,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在学生公寓中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一批学生骨干,学生公寓文化对学生骨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同时学生公寓的文化建设也为学生骨干提供增强能力,拓展素质的平台[4]。如成立“自管会”,选举“楼长”、“层长”、“寝室长”,让学生担任管理者,自己管理自己,学生在管理中服务学生、约束自己;在学生公寓建立“党员干部亮身份”制度,学生干部在公寓中自觉承担责任,接受监督,为营造和谐公寓自觉做贡献;在学生中开设《劳动教育课》,让所有学生定期亲手清扫寝室、公寓分担区,体会劳动的辛苦,学会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如干意见》教发[2002]6号

  [2]刘鹏飞 李娟.独立学院学生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形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33期

  [3]丁笑生.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4]孙绍然.林丹.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与学生骨干培养相互促进模式研究[J];科技文汇;2015年5月上

  赵晓光 高千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