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武城县农村社会矛盾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村,教育医疗,公共事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9 16:59
武城县自古享有“历史名城、运河明珠、弦歌古郡、状元之乡”的美誉。武城县辖7镇1个街道,总面积748平方公里,属于传统典型的县域面积小县、农业人口大县。近年来武城县小城镇建设发展很快,农村社区个数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正在加速向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转化。因此了解调查、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的矛盾问题对理解、把握农村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农村社会矛盾问题的主要体现
1.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低保等引起的民生矛盾
我县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显著低于全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而我县农村居民平均纯收入显著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纯收入的情况下,我县农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化的现实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很大部分农村群众生活困难,很容易造成情绪难平、心理失衡。农村的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短板”问题突出,农民获得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资源数量规模和质量水平还很低很窄。
2.征地、补偿、安置等引发的拆迁矛盾
我县个别街道乡镇、村社区相当地存在着不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客观现实,在征地、补偿、安置等诸多环节领域不同程度地制造了一些拆迁矛盾,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严峻伤害了农民的愿望感情,加剧了群众不满对抗情绪。
3.劳资、产权、债权等造成的维权矛盾
维权也是维稳,维权才能更好地维稳。当前因为劳资关系失衡、产权关系复杂、债权关系失序等诱发、引起的维权矛盾日渐突出。据我县近三年信访数据统计因为维权矛盾造成的农村信访、集体上访量占农村信访、集体上访总量的七成以上。
4.生态环境、社会风气、社会管理等产生的社会问题
农村在人们的心目中本应是山青水美的地方,然而在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状况,以至面临着以牺牲或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一些农村干部作风问题十分引人瞩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导致不同程度地污染了社会风气、污浊了社会家园。农村社会方面的管理问题也很突出,形式粗暴、行为恶劣的现象不同范围地存在。
二、农村社会矛盾问题的主要成因分析
1.经济发展诱因
社会经济的急剧转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调整,导致一部分群众的局部利益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使不同的社会成员产生了差别和矛盾。加上社会分配秩序不够顺畅,市场调控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等,不能全面、及时地解决在改革过程中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和生活问题。
2.行政事务诱因
农民对各种社会行政事务的社会化、人性化服务要求越来越迫切,而很多地方满足这种需要的功能却相对薄弱,公共性社会事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比如,一些地方人口计生事务、户籍管理、社会低保分配、新农合报销缺乏人性化、柔性化及科学化,公开、透明、公正力度不够,存在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有禁不止、吃拿卡要等现象。
3.精神文化诱因
我县的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增多了,但是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由于缺乏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化内容,农民长期没有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缺乏基本的丰富的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项目、民俗活动,文化精神享受不尽人意,文化生活单调、空虚。
4.法治建设诱因
针对农村的一些法律规定只能规定一个大的范围和幅度,过于笼统,过于原则化,法律现行法不能适用于具体的案件,不切合农村的实际。有关农村的立法更多侧重于管理法,而忽视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比如当前的农村土地制度就大大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另外,农村的司法机构设置还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法院来回太麻烦,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配备又严重不足,一起小纠纷,农民要跑很多趟也不一定能妥善解决,这使得农民对法律的信心大打折扣。
5.社会体制诱因
调查发现,一些矛盾之所以进一步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矛盾预防化解机制不健全,矛盾处理机制不通畅,村民有冤无处诉,有理无处说。比如一些农村发生纠纷,村民要求有关部门处理,个别部门轻描淡写地应付,导致矛盾双方积冤,最后村民对处理部门失去信心。
三、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化解农村社会矛盾问题
1.加快城乡一体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将是夯实化解农村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基础。要加快工农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加大对农村教育、水电、医疗、卫生、环保、交运等社会事业和公用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努力创造条件抚平农民的心理不平衡、不满情绪,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
2.加强和改进基层群众工作
改进基层群众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是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要能按照“柔性化、人性化、常态化”的原则,从亲情、友情、人情入手,引导换位借位思考、设身处地考虑,将基层群众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实行目标管理评价和群众工作问题责任追究指标量化。
3.保障和丰富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
大量健全的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内容。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民间投资宽松的原则,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广大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4.保障和完善农民群众学法用法权益
保障和完善农民群众学法用法权益是根本化解农村社会矛盾问题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依据。要通过鼓励支持农民群众有需求的“自组织”学法用法,提升法律自觉、法律维权、守法护法的程度和水平,催生学法用法的“内在动力”,形成农民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创新和加强法治化常态。
5.建立健全利益诉求表达和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利益诉求表达和协调机制是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问题的长效机制和重要途径。要建立健全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信访、传统媒体、社会团体、民生热线、网络的民情反映和民意汇集功能,引导社会各个群体及个人通过对话、协商、谈判来调节利益关系,培育广大农民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权利义务对等意识,学会以民主的方法、程序渠道来要求、表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继续完善矛盾预防和调处机制
完善的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是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问题的长效机制和重要路径。应当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矛盾预防和排查机制,完善应急社会管理体系,实时地开展舆情收集、分析、评价、防控。应当健全社会调处机制,完善矛盾纠纷调解处置体系,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采取领导包案、跟踪督办、挂牌交办、专门查办等多种形式,从而着力协调好、处置好、化解好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矛盾问题,开创新形势下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张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