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身素养激发学生兴趣

  摘要: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从教师自身做起,首先必须多方位的提升自身素养,以身作则。还需要转换思维方式,做到真正的热爱学生,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个性能得以充分发展。

  关键词:提高素养;转换思维;热爱学生;丰富语言

  我国的教育已经从“应试”教育走向了“素质”教育的轨道。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是从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有用的知识,通过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要达到教育的目的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学习的动机,能够产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将兴趣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独特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在学习产生兴趣的介质多数不是固定存在的,而是需要通过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情景、改进方法、拓展思路,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从而使个性得到发展。

  一、提升素养,做一个有学问的教师

  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根据常识我们都知道,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我们也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准备一桶水”。在西方学者开展的有效和无效教师特征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也对初中和高中的学生进行了喜欢和不喜欢教师的抽样问卷调查,在教学方法好、知识广博、耐心温和、实事求是、对人公平合理、守信用、说到做到、关心国家大事、讲文明等十项调查中,在初一初二中认为知识广博的教师受欢迎的学生比例约占3.5%,列第三位;初三14.8%,列第一位;高一35%,列第一位。从上述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在学生的心目中做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非常重要。

  自己在教学岗位上也已经工作了十余年,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的知识宽度和深度都在下降,以至于任教许多年以后自己的水平一直停留在初中的知识水平层面上。在一门心思的致力于教学时,才发现教学水平一直停滞不前,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效果。在经历了上海培训后才意识到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是知识的严重匮乏。这样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在大多数教师中。面对这样的现象,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都应该反思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识面,除了不断的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外,还应该积极的阅读课外书籍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后,就会在课堂中运用自如,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种良好的教学仪态,能够在学生心里自然而然的树立一种威信。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改进教学方法,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改变教材的顺序,你的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想法和看法,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学生正处在成长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学生有着巨大的有时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社会道德上的影响不是说靠教就能产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真正的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有时因为你的一句话甚至是你的一个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他们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进行模仿。所以教师在平时的交往和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时刻把学生的眼睛当做“摄像头”鞭笞自己。久而久之,在学生眼里就会形成一个高大的身影。学生对老师的这一点点的崇拜也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二、转换思维,走下一个高度看学生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学生很少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知识,教师在知识、技能、道德等多方面的权威,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有时候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心理学上把教师的角色归为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管理者、示范者、父母与朋友者、研究者的多样化角色,就是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师除了在教学中体现授受关系,同时体现了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对教育者提出不同的素质要求。在这个要求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求教师走下一个高度来看学生。在现实教育中,还是有许多教师一直把自己放在一个高度,高到只能让学生仰望,使学生不敢接近,在调查报告中也有许多学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教师。放下一个高度即是实施教师作为朋友者的角色的职责,在平时相处中以朋友的口吻来与学生交流,使学生乐意接受,只有这样学生才更愿意接近你,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更容易犯得一个错误就是一直站在一个高度看学生。在教学中,教师最常见的一句话之一是“这种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其实关键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层面强加给了学生,而导致这样的后果。其实在教学中,教师能走下一个高度来看学生才真正起到高效。

  当你走下一个高度看学生、看问题,会发现许多事情也会变得更容易,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喜欢上这个教师,一定也会对你教的这门科目产生兴趣。

  三、热爱学生,让教育渗透人情味

  有句话这样说:你想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喜欢上它。教师也必须喜欢上教师这种职业,教师这种职业的关键在于学生,所以要想在教育中有所改变和提升,也必须喜欢学生。

  首先做到真正的关心学生、热爱学生,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看到有这样一件事情:有个班主任教师,在表面上非常乐意关心学生,对学生要求严格。有一天学生早上迟到了,被叫到办公室后狠狠的痛批了一顿,在月底学校班主任检查中扣到分数后,更是在班会课上以这个学生为例,并告诫其他学生引以为戒,甚至提出再迟到要罚两元钱。却还冠冕堂皇的说是为了学生好。这位教师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首先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也是有想法的鲜活的个体,他们也会用自己的眼光来看问题,他们也会看懂这位教师的做法,也会因此而完全改变了这位教师的形象。其次,当看到学生迟到的时候,可以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一下: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呢?是不是昨晚作业做得很晚,早上闹钟没有吵醒呢?甚至是不是在半路自行车坏了呢?无论是哪一个理由对于学生都是非常合理的。也许是你的这种猜想,使学生感受到你真的在关心他,以后再也不会出现迟到的时候了。当然也许他真的因为不想读书甚至厌学不来读书而故意迟到,因为你的合理解释会让他良心发现呢。如果这位教师这样做真的是拯救了一个迷途的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是热爱学生,能在适当的时候转换角度,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考虑,多为学生找个合适的理由去信任他。信任对于任何人都很重要,这代表了他的某种行为得到了理解和认可,给学生足够的动力,才能使他们在个性的空间里自由翱翔。

  热爱学生,与学生真诚的交流会给彼此一个欣喜的开端;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会得到学生的信任、热爱和尊重,学生也会提升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坚实有力的基础。

  四、丰富语言,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升华

  语言是思维的发动者,又是思维过程的凭借和物质外壳,还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的表达能力,也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兴趣。

  首先是语言表述的清晰性。所罗门等人在1964年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一种新的语言理论,首先区分了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语言的深层结构是认识的内容,语言的表层结构则是对认识内容的表述。如何将语言的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换,最关键的是如何使同样的内容表达的很清楚。这一般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自己的表述清晰易懂。教师表述的越清晰,学生就会对知识理解的越透彻,层层递进,学生理解了许多知识点以后才会更有兴趣坚持学习。

  其次是语言表述的幽默性。在国内抽样调查报告中,学生喜欢与不喜欢的教师中也有许多学生喜欢幽默风趣的教师,不喜欢呆板死气沉沉的教师。幽默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教学课堂内容以外,同一件事,不同的表现手法会得到不同的效果。例如:在课堂中,学生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不可能完全投入进去,偶尔走神也是人之常情。当看到某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拨弄手指,有些教师会很严厉的叫他起来,极为严肃的加以批评,这样在学生的心里就会对这位教师产生畏惧心心理,从而对教师疏远。换种方法,“你脚气那么严重,我建议你使用达克宁”,这样的语言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会提醒到学生,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风趣幽默的语言出现在适当的时候,会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和内在选择性。在学习中极少数时候会出现新奇的事物或者与需要直接相符的事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多给学生呈现积极美好的前景,使用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设计生动新颖的教学内容,促使诸多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并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第2版。

  [2]北京师范大学,《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2010.3。

  王海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