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追寻新中国设计的真相和信仰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设计,文献
  • 发布时间:2016-04-15 16:55

  设计炙手可热,设计无处不在。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中国设计应该拥有怎样的文化标准和价值判断?在现今的消费社会,设计是否唯利是图,该往何处去?在学习和模仿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设计经验的背景下,中国设计是否有自己完整可贵的现代性探索?以“设计·责任”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借助案例展、文献展、论坛等形式,力图从文化角度构建一个国家级的专业平台,引发、推动各界对于中国设计责任担当的讨论与思索。

  关于大展:改变

  与3年前的设计大展相比,本届展览呈现了三个“不一样”:一是主办机构扩容,显示了地方政府对这一平台引导和示范作用的价值认同。二是展陈方式与内容变化大,将建筑设计和服装设计纳入其中,涵盖7个设计门类,同时“案例+文献”的呈现方式,既促进理论上的梳理,也通过案例呈现设计背后更深层的动因,突破设计门类的局限;三是公共艺术专题的加入,尤其是在中国城乡建设实践当中将公共艺术和设计联合起来,共同产生作用,从而在一定层面上引发对于艺术与公众生活的关注和讨论。从上届的“时代·创造”到本届的“设计·责任”,既是主题的延伸,也进一步突显了设计的时代立场与价值观、设计师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自律等问题的重要性。

  “设计大展呈现的是近两三年中国设计在各个领域所呈现出来的一些成果与思考。但为什么是它们?这与中国设计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有什么关系?通过大展的梳理,会使我们对当下中国设计与公共艺术有一个合理的判断,同时也能够寻找到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发展的文化逻辑。”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表示,推动中国设计健康地、持续地为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出自己的声音,体现出更多的价值,是策划和举办中国设计大展的初衷。从政府的角度,是希望能够搭建一个平台,使设计师、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各界,能够在此充分地沟通和交流,促进中国设计整体提升,促进“中国设计”这个品牌的建立。

  关于文献:启示

  本次大展包括设计案例展、设计文献展、公共艺术案例展、公共艺术文献展和论坛5项重要内容。案例+文献是本次大展最主要的叙事方式。两者互为补充,既有理论层面的梳理,也有实践方面的案例,体现了国家级大展所应具备的学术追求。包括杭间、许平、史建、俞孔坚、毕学锋、吴海燕、王中、孙振华、马钦忠、陈湘波等在内的强大策展团队,为这个体量巨大的展览投入了大量智慧和心力。其中设计案例展从社会创新、品质生活、传统再生、生态和谐4个方面,汇集200个案例300多件作品,涵盖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建筑设计和服装设计等门类,系统展现了设计师们在中国社会深层变革过程中的思索和实践,强调设计的社会责任,关注民生问题。公共艺术案例展则围绕公共艺术与国家形象、城市建设、人文关怀、公共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呈现了近10年来全国范围内遴选出的20多个公共艺术优秀案例。其作品形式不局限于雕塑、壁画、装置、景观等静态性公共艺术,还包括公共艺术计划、公共艺术节等动态复合型公共艺术,在展示丰富形态的同时,探讨公共艺术跨界的诸种形式以及介入社会文化、城市空间、大众生活的多元可能。

  设计和公共艺术的文献展尤其令记者印象深刻。5年筹备、400多人参与、原始素材数百万字,重点征集了400余件实物、模型、图稿、文件以及30余段视频等文献资料……这些数字共同支撑起以“现代设计在中国”为主线的文献梳理。“我原来写了很多关于设计理论的文章,但是通过筹备这个设计文献展,我突然发现,其实我更愿意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命运,这一批人是怎样走到设计这条路上来的,他们的经验如何形成。从这个角度讲,这里每个人的故事,都在对我们讲述一个真正的设计发展历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策展人许平感慨地说。

  关于主题:设计*责任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策展召集人杭间表示,如今我们迎来了一个真正设计关怀的时代,“小,是一种比大、宏伟、崇高更值得称道的关怀和价值”。他指出,中国的设计传统里有非常深入细致的对人与造物、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但是在今天,人人熟悉的所谓“设计以人为本”在变成一句时髦用语后,却被口号化、商业化抽象掉了,是需要检讨的。因为中国设计的问题,实际上都与环境、消费社会密切相关。所谓“设计·责任”的“人”是设计师、是开发商,也或者是产业经理、资本持有者以及每位消费者。“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如何在社会大系统中获得自省式救赎,来超越这个实际的生活,是考虑设计和社会关系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杭间表示,注意到此,将会有益于中国设计向着更合理、更长久的方向去发展。

  “我学了这么多年设计,最终能够给今天的中国大众带来什么呢?”从中央美院的视觉传达学策展硕士毕业后,周子书在中国美术馆工作了5年,主要从事展览设计等。有一天当他问自己这个问题时,竟然非常失望,于是辞职自费去英国读第二学位:叙事型空间设计。此次工业设计部分的参展作品,选择了他的毕业设计——“地瓜社区”北京地下室改造。周子书在北京租了两个15平方米的地下室房间,与邻屋的人们一起喝酒、吃烤肉串,交朋友,在地下室改造的实践中,他体会到设计还是一种媒介,一种能创造沟通交流的空间,并能为大众所接受的新的媒体方式。

  无论是设计回归生活、回到日常,还是回到中国设计经验,回到大地、回到自然,除了对设计进行反思外,当下更呼唤、倡导一种新的价值观。这也是本届大展所关注的设计的社会责任及其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思考,主张通过人人都能享用好设计,确立和倡导中国式的生活价值,促进中国人整体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建设意义的途径和方式。文:严长元

  策划 Planner>钱竹 Qian Zhu 执行 Executor>姜雪 Jiang Xue 所有图片提供 Pictures>中国设计大展组委会 China design Exhibition organization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