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艺术讲述迷因城市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媒体,艺术,杭州
  • 发布时间:2016-04-18 11:02

  新媒体、跨媒体、多媒体、跨界……这些词都曾用来概括与科技或媒体有关的艺术实践,但不够准确,更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媒介形态,索性就称之为“媒体艺术”,艺术家们不仅探索新媒介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也探讨了媒介发展对社会、心理、伦理、以及经济生活的影响。

  首届跨媒体艺术节的帷幕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拉开,演出的强大阵容与噶品质,显示出国美近年来在媒体艺术领域的先锋姿态和实力。“迷因城市——骇进现实”作为艺术节的主题,迷因(meme)的词根是古希腊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模仿”(mimeme),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中将其定义为通过非遗传方式、特别是模仿方式在人群中得以传递的文化基本单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基因,旋律、时尚、标语、拱门的建造法等都归作迷因。

  迷因与城市

  城市兼有物质空间的实在性和文化空间的虚拟性。杭州既是拥有连续文脉的历史名城,又是当代网络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位于城市中心的西湖和她的传说渗入到每个人的文化血脉中;互联网巨鳄阿里巴巴在此崛起。在这座城市中,改变了人们行为方式的网络世界显得格外迫近和真实。“迷因城市”恰好是当下对这座城市的特定议题。

  网络时代,迷因传播的方式、平台、速度,因电子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巨大变革,信息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概念还未普及就销声匿迹,新的迷因不断涌现,覆盖原有的类似迷因,甚至让人来不及捕捉一个迷因发生、发展、高潮、衰落、消失的完整过程。这似乎正应了马克思的那句: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追踪一个城市迷因越来越难,那不如去创造一些城市迷因,哪怕只存在一天,也要让这个迷因在城市的时空历史中留下痕迹。展览的三个板块之一“城市迷因-定点串联”就是这样一个项目。通过二维码下载“迷因城市”杭州客户端,观众可以在西湖附近的特定地点接收到艺术家作品:从湖里钻出的水怪、地铁里涌出的表情符号、被像素化改造的西湖等等。借助移动客户端,这一系列作品致力于城市迷因的发现和传播,催发人们对这座城市产生新的触动与感知。

  通过网络传播机制进行艺术创作,使艺术在观念和主题之外的传播更加迅速、广泛、具有话题性,“迷因城市”杭州客户端的下载量、点击率、转发量和曝光率都应被看做作品的重要部分。尽管还没有哪一件作品真正“发酵”为都市传说一样的迷因,但这一勇敢尝试,让人们看到了年轻艺术家的敏锐和创造性。

  网络与现实

  国美美术馆的展览是最“严肃”的一个版块,容括了40多位艺术家近年来的代表作品。有利用新技术来创造新感官感受的互动装置作品,如吴珏辉的《器官计划:离线眼球》:戴上头盔后,观众只能通过义眼来观察世界,而电子眼球不期然地忽然弹落,使观众观看世界的角度瞬间跳脱,艺术家利用简单的电子科技原理和精致的操作装置,为观众制造了一场奇幻体验之旅。

  影像类作品有来自陆扬的偏重概念和叙事的《陆扬妄想曼陀罗》:艺术家采用“概念设计”的表现方式,塑造了一个无性别的自我,构建出一个亦真亦假的怪异世界,“自言自语”地陈述艺术家对身体、生死、宗教的思考与困惑。胡为一的《低级景观》现场电影作品:将身体局部、自然景观和日常消费品等影像投射在处于运动状态的不锈钢手术刀片上,再将折射出来的破碎影像投影到墙面,让影像完成了一次从具象到抽象,从完整到破碎,从温和到尖锐的旅程。

  国内外新媒体艺术

  除了本土艺术家,还有两组国际艺术家参展。奥地利的林兹电子媒体艺术节堪称是媒体艺术领域的奥斯卡,每一届金奖可以看做是媒体艺术发展的风向标。也许是巧合,参展的艺术家戴维德·奎优拉(Davide Quayola)和保罗·奇里奥(Paolo Cirio)分别是2013年和2014年的金奖得主。

  居住在伦敦的意大利艺术家奎优拉近来在Audio-Visual艺术领域备受关注,他的作品试图在经典艺术与数字技术之间建立桥梁,用新的媒体语言诠释经典艺术中对美的表现。《惬意的风景》是奎优拉最近的作品,他带领摄制组来到梵高曾经写生的地方,面对故人曾浏览过的风景,通过摄影机和测绘设备,捕捉运动下的全息图景,通过运算令这些风景在摇曳中从实景演绎成梵高笔下运动旋转的笔触。整个变化不用电脑进行处理,而是用最精确的测绘和计算方式呈现出一种近乎魔幻般真实的转化,令人置身于一个超现实的场景中。展览现场,奎优拉让观众尽量靠近占满了整面墙的投影,最大程度地进入“风景”,体会其带来的感官冲击。

  另一组艺术家保罗和亚历山德罗·路德维奇奥(Alessandro Ludovico),展出了二人合作的三组作品《谷歌终将吃掉自己》《黑色亚马逊》和《面对脸书》,这三组作品都是二人几年前完成的,但对于国内艺术家来说,黑客类型的作品仍是新事物。路德维奇奥平时在大学里教授媒体艺术理论,对网络发展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具有深刻洞见。保罗是居住在纽约的艺术家,以黑客行为进行艺术创作而著称,他的作品针对拥有巨大权力的政府部门或在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公司,以网络“行为艺术”的方式“以牙还牙”,揭穿这些组织对个人隐私、著作权、财产的侵犯。正如此次展览的名字“骇进现实”一样,网络正越来越强势地侵入人们的现实生活,黑客的工作性质是攻击网络,而利用黑客技术的互联网艺术,是要唤醒人们对此类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和警惕,对不断发生的社会伦理问题进行反思。

  Audio-Visual影与音的结合

  在一个图像泛滥的时代,“现场”被重视,在“音乐会”表演现场,强烈的视觉刺激和电子化声音的配合,将现实世界完全隔离开来,形成一个封闭的场域,Audio-Visual艺术家成为向导,带领听众或观众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感官之旅。

  日本是当代Audio-Visual艺术发展的重要领域,池田亮司、黑川良一等日本艺术家的成就推动了艺术界对Audio-Visual艺术的认知。来自日本Audio-Visual厂牌BRDG的两组艺术家,能够目前日本Audio-Visual艺术的面貌,无疑成为当天的大腕。第一组由柴田大平和DUB-Russell进行的现场演出《我的名字叫CC》。3D建模技术制作的形象CC,可以看做是对日本的虚拟偶像文化现象的一种反映,但与初音未来等流行偶像不同,CC的形象带有地下青年亚文化颓废、伤感、自怜的情绪。音乐部分由DUB-Russell组合创作,他们擅长制作干净、利落的声效,在日本颇受好评。在长达四十分钟的演出中,通过强烈的声音、视觉直观体验,观众被带入到一个破碎而伤感的叙事中。

  国美开放媒体系大三学生卢周亨使用大面积简单而有力的色块,配合实验音乐人王长存的音乐表演,是一次相当成功的尝试。张安定和小老虎上演了戏剧感十足的现场表演《声墟》,用人声和舞台表演实现了一场“Audio-Visual”演出。

  国美学生RMBIT和施政的作品也令人印象深刻。RMBIT是国美毕业生中最受关注的Audio-Visual艺术家组合,他们的作品不仅形式独特、技术成熟,更体现出了对当下风靡于网络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关注,微博上的“@”符号、哔哩哔哩网站上的弹幕、微信中的聊天和转发内容等,都被他们随手拿来置换成作品元素。从位于展厅的作品《虚拟地形》就能看出施政对影像和声音的成熟把握,现场演出与熊振凯的合作更是令人惊艳。

  国内的Audio-Visual艺术家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瓶颈,对平台和软件的应用与国际知名的Audio-Visual艺术家基本无差别。如果说不足,那就是国内艺术家对电子音乐的了解还不够,大多不会自己制作音乐或不知该如何找到合适的音乐人合作。借鉴欧洲、日本和美国的经验,只有解决掉音乐上的短板,国内的Audio-Visual艺术才会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与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年轻艺术家,利用媒体作为手段、话题、传播渠道来进行艺术创作几乎是一种本能。对媒体艺术的探索和讨论自然成为这个时代的热点,如上所述,媒体艺术还有诸多可能性亟待艺术家进行探索,而它时刻变化的特性更绵绵不绝地提供给艺术家新的创作方向。而对于媒体艺术的价值评判,与以往没有任何不同,一件艺术作品“反映了什么、诱发了什么、启示了什么、让人体验了什么”,远比“使用了什么手段”更为重要。

  文 Article>杨杨 Yang Yang;图 Pictures>中国美术学院以及下文提到的各位艺术家 编辑:王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