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仁·德拉克罗瓦:一个“官方画家”的诡计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欧仁·德拉克罗瓦,七月革命
  • 发布时间:2016-04-18 11:22

  如今“浪漫”已经变成了法国的国家之魂,无论你是沿着经典的海外购物线——路易威登,爱马仕,香奈儿,还是艺术之旅——杜尚,杜拉斯,小王子,“这个杀手不太冷”或是“放牛般的春天”,你都无法否认“法范儿”是“浪漫”二字最好的视觉化形象。事实上,英国人于1654年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该词,解释为“不真实”的,基调偏贬义。18世纪“浪漫的”用于评价作品并引申出“宜人的忧郁”这一附加含义,并逐渐变为褒义。关于浪漫主义,著有《恶之花》的法国19世纪现代派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给出的定义是:“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欧仁·德拉克罗瓦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他的作品《自由引导人民》赫然出现在美术史关于“浪漫主义”篇章下,以及“浪漫主义”词条下代表作的列举中。德拉克罗瓦的母亲维克多瓦是路易十五国王的御用宫廷雕刻师欧本之女。他的父亲德拉克洛瓦是律师和外交官,曾任法国驻荷兰大使和马赛总督。不过盛传德拉克罗瓦是著名外交大师塔列朗的私生子。

  于是,于“公”于“私”,德拉克罗瓦都站在一个普通画家所看不到的角度之上——他的职业生涯似乎注定离不开赞颂当局政府的“革命题材”和“官方意识形态”,在今天依照他的家世来看,他要走“官方学院派画家”,加入“美协”并被放入“国家博物馆展览”中。然而,德拉克罗瓦的情况非常特殊,他的七十多幅画作被国家收藏,悬挂于国家的权利机构当中——议会,贵族院,市政厅,卢浮宫,但德拉克罗瓦本人却一直没有受到官方的承认。

  《自由引导人民》的“红高亮”与“厚黑”

  提到欧仁·德克罗瓦我们最先想到的恐怕是那副挂在巴黎卢浮宫内的《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在创作此画时,正值法国的七月革命。

  在世界历史的教科书上,这是一幅教育意义浓厚的画作,是绝佳的战争胜利配图。结合前文中欧仁·德拉克罗瓦的身份背景,我们很容易怀疑这是否是一个命题作文。如同首都博物馆里的那些革命命题作文一样——通常由政府作为“大Boss”雇佣艺术家进行创作,画作/雕塑直接被官方机构收藏。而事实上深究画作的细节,我们开始不能确定德拉克罗是否像我们想象得那般“红高亮”。

  作为一幅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却透露出希腊古典主义的技法。画面中的女主人公带着象征着奴隶自由的弗吉尼亚帽,穿着胜利女神的同款袍子,高举三色旗,赤脚前行。我们不难推测道,会赤脚前行的除了乞丐还有天使,而裸露的肉体更展现的是神性,且依据此画作的立意,女子必有“神韵”。但要上升到“女神”这个层面,画面中的女子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首先,她不够白——”蜡黄“肤色令人想象到的是“劳动人民”的烈日暴晒以及“没有防晒意识”的粗矿生活方式,而神理应白皙,贵族出门理应带上黑丝宫廷帽打上阳伞;第二,她是一个有腋毛的女神,女神如此完美当然没有腋毛,不光是神,更为考究的家庭出身的女子也不会允许“腋毛”这种不洁物质的存在,更不要提穿着抹胸裙堂而皇之地渗出“一团黑”;第三,不够瘦——当然,许多古典主义画作中的贵族女人也不够瘦,也有体态丰腴的“胖子神”,只是优渥的生活体现的丰腴之美是松松散散的肉,画作中的女子的“虎背熊腰”更贴近于过度劳作而出现的“肌肉”。

  欧仁·德拉克罗瓦所画的女子名为克拉拉.莱辛,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有人猜想她是一名卖鱼的女子。

  因此,一些批评家认为这种画法极其粗俗,尤其是她那“庸俗”的神态,笔者更愿意将其定义为一种“太过入世”的神态,这种神态里有了人的七情六欲,和传统神明之神态相距甚远。神之神态慵懒慈爱,往往有超脱尘世之感。比起神态,然而比起神态,“腋毛”才真正刺痛批评家的眼睛的细节,试想,如果腋毛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画框里,那么汗液、眼屎、鼻涕,粪便等便也有理由出现。带有动作形式的放屁,扣鼻屎,掏耳屎便也能堂而皇之地变成画作的主题。女神不应该具备这些粗鄙“人性”带来的“屎尿屁”——神应该是完美的。

  德拉克罗瓦的诡计不止如此。画作中尸体堆里有一具被扒掉裤子的男尸体。既然画面中并没有其他的“敌人”,可以想象的是,裤子是被其他“队友”扒掉的,队友是谁——冲在前方的那些带着查理十世国王军冲锋兵的帽子,背着戴有皇室标志武器包,手持查理十世步兵装备的军刀和背带的革命者。这让人想起了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我们讨论过“自下而上”的问题——指向的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洪秀全作为农民阶级在革命初期保持了他的“革命梦想”,但之后很快他称帝后却走入了一种奢靡无度的乌托邦,被扒掉的裤子,被抢来的兵器都暗示着即使是“正义”的革命者也有“匪徒”的一面。

  德拉克罗瓦认为古典艺术值得遵循和学习的并非是题材、形式、而是”永恒的艺术规律”:生动的表现和韵律感,优雅而朴素。《自由引导人民》最有趣的地方要引用蓬皮杜中心副馆长凯瑟琳·戴维曾说的,”不要因为你画了一个穷人你觉得自己很高尚“,而事实上画家们却在不断重复这样的错误:用衣衫褴褛的穷人形象来表现圣经内容。

  由于饱受争议,《自由引导人民》在1831年在沙龙内正式展出,并在保守派和革命派的讨伐之下雪藏,直到画家本人去世11年之后才在卢浮宫被重新展出。

  画家中的“莎士比亚”

  德拉克罗瓦认为一味地仿古,重复过去的艺术形式而不注重现代风俗是非常愚蠢的行为,一切妨碍作者想象力的“客体绘画方法”都被他判了死刑。因此,当他在谈及16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拉奇时是不屑一顾的,晚年他又认为大卫对模特简直有些盲目依赖,认为卡拉奇描摹太过“细致”导致让整幅画作的灵魂丢失。但另外一方面他并不认为米开朗琪罗等“科学式”的人体描摹丢失灵魂,因为他们把“抄写模特细节”放在了次要的地位。

  德拉克罗瓦喜欢米开朗基罗却反对形而上学的线条,相比于学院派将轮廓奉为“圣旨”,德拉克罗瓦认为“轮廓应当在最后产生”的,他本人是鲁本斯的狂热信徒,封其为“画家中的荷马”,认为他的画轮廓分明、秩序井然的同时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或许浪漫主义,文艺复兴的核心是:如果一幅画中有小人物,我们得先明白,我们不是站在上帝去怜悯他。所以德拉克罗瓦不仅仅是对对像完全的模仿,他认为模特仅仅是奴仆,它应该服从艺术家的想象力的使唤。

  德拉克罗瓦第一次见到米开朗基罗的“梅杜萨之筏”时他几乎热泪盈眶并在四年之后画下《但丁与维吉尔共游地狱》。德拉克罗瓦曾幻想成为一个诗人;值得注意的是,德拉克罗瓦的很多灵感来自于书籍,他尤其钟爱莎士比亚,他为他笔下鲜明的人物创作了多幅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永诀》,《克利奥帕特拉与农民》,《跪在父亲面前的苔丝德蒙娜》,当然我们最不能忘记的是那副著名的《哈姆雷特》及其后的《哈姆雷特与欧哈修在墓园》、《奥菲利亚之死》等等。有些评论家认为德拉克罗瓦之所以要依据莎士比亚、拜伦、哥德等汲取灵感的原因是: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当代世事的禁锢。

  而笔者认为德拉克罗瓦最“莎士比亚”的作品其实是他的成名作《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中》。在解读这幅作品之前,我们得先说说地狱是什么。中国本没有“地狱”概念,民间原始信仰中说的是“阴间”——人死后必然前往的地方。“地狱”概念始于明清时印度佛教的传入,民间教派宣扬“扬善惩恶”的鸡汤故事,地狱则是人类恐惧的死亡去向:有黄泉路奈何桥,有地藏王菩萨,地狱根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来实行一套封建统治制度,所以东方的地狱是个完善的秩序体系,因此送进来后包括了“六道轮回”潜心改过后就可以脱离地狱。

  而西方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更加停留在概念阶段。地狱概念形成则要得益于但丁的《神曲》,但丁认为地球平分为两半,光之使者路西法是地球中心,地狱在陆地的地下,炼狱泽在地狱的对面——水半球中央的岛上,这个地狱拥有九层,入口至异端属于上层地狱,之后为下层。其中第八狱描述到——“煽动不和,挑拨离间者被魔鬼无限切割身体,伤口无法愈合”,“伪君子、虚伪者穿上重铅所制的斗篷被驱使不断行走”。但是否要下地狱,怎样审判无法确定,而一旦审判完成,就永远困于地狱当中。

  但丁因反对教皇而被流放成为13世纪最具深化特色的诗人,他最有名的话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维吉尔早于但丁1300年出身,但丁视其为人生导师,画中体现的地狱罪行为“暴怒”,判罪者将困于第五狱“沼泽”当中。愤怒分为暴怒和愠怒,前者被罚相互厮打,后者浸入沼泽之中无法说话。但丁在神曲中一方面叫维吉尔带领自己,但一面又将维吉尔陷入地狱的边缘——因为维吉尔不是基督徒。德拉克罗瓦的《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中》体现了西方地狱的“不确定性”,例如第一层“名林勃”接受未领受洗礼的婴儿和信奉异教的人,维吉尔显然在这个行列之中。

  文 Article>陈灵 Chen Ling;图 Pictures>英国国家美术馆 The National Gallery 编辑:九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