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西·艾敏:爱你的人才会为你流泪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翠西·艾敏,大卫·鲍伊
  • 发布时间:2016-04-18 11:31

  前不久,在英国音乐人大卫·鲍伊(David Bowie)去世当天,艾敏发了条Twitter说:“谢谢你为我的生命谱写配乐。”早在2001年,艾敏就与鲍伊进行了一次公开对话,艾敏说鲍伊1979年《Lodger》的专辑封面设计激发了她对艺术的兴趣。15年前的那场对谈中,鲍伊对艾敏的开场白是:“你现在穿的是什么?”艾敏机智回应道:“大内密探(Agent Provocateur,英国高端内衣品牌)。”二人虽是在通过电子邮件接受《卫报》采访,但完全没影响到他们直率地表达情感和情绪。他们性格相似,彼此赏识。艾敏对鲍伊说:她14岁的时候,刚喝光一瓶酒,一边蹲在路边呕吐,一边听着鲍伊的歌。出海航行的时候,她也都听着鲍伊的歌,并且把随身听的音量开到最大。艾敏对鲍伊音乐的喜爱和认可,让鲍伊感到兴奋。

  今年53岁的艾敏逐渐摆脱了先前留下的坏女孩形象。她把所有和她睡过的人的名字绣在一个帐篷上,包括她的性伴侣、双胞胎哥哥,以及她两个流产的孩子,她将之展示给观众,让观众钻进帐篷去读取其中的名字,也容忍观众对她真实的生活随意评论,表达看法。这件《和我睡过的每一个人》(Everyone I Have Ever Slept With,1963–1995)的装置作品,让她走近观众视线,同时也饱受非议。

  《和我睡过的每一个人》,看题目就容易让人想偏主题,但事实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这不是一件传达性意味的作品,而是展示艾敏的个人世界、真实生活,是她和那些一起生活过的人之间的关联性感受,也是一件让人看后心生暖意的作品。

  几年后,艾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我的床》(My Bed,1998)获得了特纳奖的提名,可依旧不完全能被世人所接受。用过的避孕套、沾有血污的内裤、卫生巾、伏特加酒瓶、药盒、空烟盒、破拖鞋以及脏兮兮的蓝地毯摆在床边,这些物品暗示了床的主人混乱不堪的夜生活。

  她毫无顾忌地把别人眼中认为肮脏或忸怩的物品展示出来,《我的床》在泰特博物馆展出期间引发了英国民众的观念大战,甚至有住在威尔士的主妇知道这样一件作品的存在之后,赶到伦敦想要清理这张正在展出的“床”。还有媒体把主妇的行为也算在艾敏作品的一部分。这件作品不是艾敏的自我表达和情绪宣泄,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社会对女性问题的思考。艾敏作品的煽动性,其实并不在于是以何种艺术形式展示的,而在于它所关注的主题。

  艾敏的作品多数是她个人经历的叙述和她自身情感的表达,艺术创作的过程对她而言就是对过往生活的清理和洗涤,就像她说过的那样:“这就像在清洗我的灵魂。这不仅仅是摆脱过去的精神重负,或者是赤裸裸的呈现,而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就发生在我身上。”

  2007年,艾敏代表英国艺术家参加了威尼斯艺术双年展,2013年又受到了女皇的觐见。艾敏从一个被父亲抛弃的小女孩,到在最美好的年纪被强奸,后来又经历了酗酒、抑郁和流产的生活状态,她的不幸和痛苦直接地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她直率、勇敢,她身上具备女人天生的美丽,同时她的不幸遭遇赐予她力量,这份力量就是她艺术创作的起源,也是她的艺术作品引发社会关注的主要因素。

  艾敏的表达方式和她呈现的艺术创作经历过非议和曲解,在人们的思想还未完全开放时,人们对女性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中。艾敏的遭遇以及她用深刻、生动的艺术形式真实地讲述的不幸唤醒了人们善良的心,激起人们对女性群体的尊重和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实的证明,艾敏不再是那个不幸的女孩,她进入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被聘为教授,还把自己的霓虹灯作品《更多激情》挂到了首相官邸。

  此次香港展览《爱你的人才会为你流泪》同样也是艾敏对自己生活的反省,她依旧把自己本身作为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把自己的经历与现实结合,真诚地将她的情绪与记忆展示给众人。强烈地表达她长期经历的孤寂、性欲给她带来的痛苦,以及离别的辛酸。

  艾敏的作品是一种自传式的自然情感流露。她的作品隐藏着焦虑,这种焦虑是悲剧性的,也是幽默的,她把创作作为心灵过滤器。她的刺绣作品尤为典型:选用一种与女性紧密联系的方式,以不典型的女性行为,对性别中的歧义因素进行探讨。艾敏直接并具有性挑逗意味的作品,被纳入表现女权主义主题的范围。通过使用传统手工艺技术重新诠释女性的能力和工作性质,艾敏的作品在女权主义原则产生共鸣。她对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与埃贡·席勒(Egon Schiele)作品的欣赏,充分体现在她的油画、单刷版画及绘画作品中,通过表现主义风格和主题,探索复杂的个人状态,实现自我表达。

  艾敏说过:她的艺术创作是成长、时间及年龄的仪式。她的创作多次聚焦在自画像、人像或裸体,她的作品见证了她自我发现的过程。看似简单的画作,其实是经过层层绘制修改而成。《等待黎明》(Waiting For Morning,2015)是艾敏为此次展览准备的新作。依旧是裸体,依旧是看似简单的线条,但是却看到了与以往不同的人物形象,此时的人物多了一分平静,静候黎明到来的裸体女人内心是依靠着什么熬过这漫长而寂静的黑夜呢?

  刺绣与绘画不同,刺绣需要更专注的精力,更坚定的创作初心,甚至更浓烈的情感,艾敏的《等待黎明》在创作的过程,也就是作品想要表述的东西;等待,是漫长的、艰苦的、难耐的,但最终结果应该是美好的,至少内心的期待是美好的。女人的青春稍纵即逝,在黑夜中静默地等待,也许黎明并不会如约而至,但是保持着一颗向上的初心,期待黎明降落的过程也是女人生命中必须经历的一课。

  刺绣与雕塑作品同样是耗时耗力的手工制作过程,刺绣讲求精密的缝纫工艺,而雕塑则需要古典雕塑工艺的脱蜡铸造技术,才能使作品保留表现主义风格,同时不失艺术家的个人风格。

  艾敏的艺术是她生活的一种投射,她常用生活中的事件作为灵感,创作油画、绘画、影像及装置,摄影、刺绣与雕塑等广泛媒介的作品。艾敏坦诚地在作品中展露出她的希望、屈辱、失败与成功,甚至是对那些模棱两可、悲惨又幽默的作品的严厉批判。艾敏的艺术创作方式多样,不仅有绘画、刺绣、装置所为人熟知的作品。1963年生于伦敦,后来在英国东南部海岸城市马尔盖特长大的艾敏2004年以她成长的地方马尔盖特作为背景,创作影片《顶点》(Top Spot),影片关注了迷茫的英国年轻群体。影片中大量的事实与虚构叠加重复出现,个人的得与失、悲与喜、冥想与对抗错综交织在她的作品中。

  1994年艾敏在去美国旅行的途中录制了她朗读的个人传记《对灵魂的探索》(Exploration ofthe Soul),并且将整个过程通过《纪念碑山谷》(Monument Valley,1995)展现出来:在亚利桑那沙漠山谷,艾敏坐在扶手椅上阅读传记。美国之行恰恰是艾敏自我发现和自我解读的过程,通过对自己痛苦经历的叙述来治愈自己心灵上的创伤。

  在艾敏的自传中会出现错乱的拼写、颠倒的词序,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文字段落。但这恰好说明了她是在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回忆过去实实在在发生过的点点滴滴,这是不加修饰、不经修改、最原始、最纯粹的只属于她的世上仅此一份的人生经历。

  艾敏的创作主题围绕在爱情、性、生命中。她用个人的苦难经历向年轻的女性们讲述诸如强暴、堕胎、酗酒、抑郁等不幸。她用她独特的人生和过去,展现那个悲苦、脆弱的她,坚决、果敢的她,用作品影响着看得到她的女性,宣示着她生命的力量,鼓舞着人们全心全意地生活,用尽一切力量去爱,哪怕是会被伤害、被抛弃、也要坚强生活下去。当青春慢慢消逝,抱有一颗平常心,安静地去追逐自己,也是女人的幸福。

  文 Article>王蕊 Wang Rui;图 Pictures>香港白立方画廊 White Cube 立木画廊 Lehmann Maupin 编辑:王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