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盟友的五年之痒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 关键字:雅虎,阿里巴巴,盟友,裂痕
  • 发布时间:2010-11-23 15:06
  编者按 十月围城,雅巴之争。在国美事件之后这起新的公司治理纷争,并不具备前者那样的公众意义,它更多是阿里巴巴一家公司的问题,一个如何处理与其它同样强势的投资者兼盟友之间的关系裂痕的问题。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雅巴之争又不是阿里巴巴一家独自面对的问题。在大多数投资当中,中国企业都处于被投资的一方,扮演着相对被动的角色。但是随着羽翼日渐丰满,很多中国企业家已经意识到,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寻找到能够提供资本支持、在发展远景上也志同道合的战略投资者,不仅是个涉及财务的问题,更是个重要的战略问题。而雅巴之争将对投资者与被投资者关系的反思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当战略投资者自身的战略规划与企业的发展路径已经渐行渐远,如何稳妥退出,甚或推动其向纯粹的财务投资者转化?

  2005年的金秋8月,美国雅虎公司以10亿美元和雅虎中国全部业务作价,换得阿里巴巴集团39%的股权,迄今为止,这依旧是中国互联网第一并购案。而5年后,双方当初一纸契约中的一个被忽略的细节,却突然浮现了出来:2010年10月开始,雅虎的投票权将从35%增加至39%,而阿里巴巴管理层的投票权将从35.7%降为31.7%,双方董事数目也将持平。

  5年时间对于互联网产业已是沧海桑田,老牌帝国雅虎日趋衰落,阿里巴巴却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中崛起最迅速的新贵。无论合约设计时有着怎样良好的初衷,现时的阿里巴巴都很难接受美国雅虎恃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对自己指手画脚。临近股权变革时间点,阿里巴巴提出股权回购计划,却遭雅虎拒绝,双方陷入僵局。一场媒体上的攻防战一触即发:雅虎新CEO卡罗尔.巴茨与阿里巴巴之间的关系、eBay近期与阿里巴巴之间逐渐频繁起来的交往合作,这些细节都被反复揣摩。

  阿里巴巴是否正在重新寻找战略盟友?随着大洋彼岸又传来雅虎可能被私募基金与AOL联手收购的消息,阿里巴巴面对这个变数不断的昔日盟友,分手之意已决:“没有当时与雅虎的这次合作,就没有阿里巴巴的现在,在这点上我们一直抱着感谢的心态,但是按照这种股权比例走下去,很可能就没有阿里巴巴的未来。”阿里巴巴资深副总裁兼中国雅虎总经理、淘宝网首席市场官王帅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虽然以往的战略投资者也许正在成为阿里巴巴未来发展中的问题,但要说再见并不容易。在评断之前,不妨回顾一番,是怎样的因素促成了这段纠缠不清的并购?一桩各方面看来都十分完美的联姻,又如何造就了今日的一对怨偶?

  登场

  2005年5月16日,北京举办的第九届《财富》全球论坛上当之无愧的明星之一便是意气风发的eBay女CEO惠特曼,她刚刚被2004年《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商业影响力的女性”,连续两年被《时代》杂志评为“世界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

  惠特曼来中国,绝不只是参加会议这么简单,2005年是eBay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三个年头,是年1月,公司宣布在中国增资1亿美元,占当年全球营销战略预算的1/3,加上此前收购易趣网的投资,eBay已经在中国投入了2.8亿美金,而在惠特曼的眼中,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毫无疑议:“中国的团队要什么,eBay就给什么!”

  1亿美元的弹药压舱,使得2005年成为中国电子商务C2C领域展开大决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作为跨国公司CEO的惠特曼甚至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亲自在中国上海的办公室里督战。

  美国《财富》杂志的显著位置曾刊登过这样一幅巨照,梅格.惠特曼站在德国标志性建筑物国会广场前,其注释是:“‘征服者’梅格.惠特曼于柏林,eBay全球表现最优秀的海外市场的首都。”惠特曼一直期待有这样一个时刻:“我能和中国团队一起,也在北京拍这样一张照片。”

  不过事情进展并不顺利,阿里巴巴集团的淘宝团队,未能如eBay的计划中被轻松剿杀,反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甚至形势已经发生了微妙的逆转:根据eBay200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eBay易趣成交额约为1亿美元,而淘宝公布的数据为10.2亿元人民币。当然这其中不免有淘宝免费策略的原因,但在遵循梅特卡夫定律的互联网领域,第一就是未来。

  因此在大多数人看来,凭借eBay的实力和背景,此时C2C竞争中还是“西风略压东风”的势头。

  而另一位主人公“酋长”杨致远,作为雅虎的创始人,正在坐着他的“湾流”Ⅴ型公务专机来参加财富论坛的路上。自2003年带领公司走出第一次网络泡沫的阴影以来,雅虎的股价与收入此时一直处在稳步上涨时期,市值是当时中国互联网公司只能高山仰止的470亿美元。

  虽然没有实际职位,但此时作为“酋长”的杨致远在雅虎的传奇威望如日中天不可替代,特别是在中国业务方面,杨致远似乎有着比作为CEO的职业经理人更大的话语权,此前雅虎1.2亿美元收购周鸿祎的3721几乎就是杨致远一手操盘的。

  不过,两年期未满周鸿祎的提前“撂挑子”也迫使雅虎重新思考中国的战略:任用本土化团队的基本方向没有错,但雅虎在中国需要更为双赢、更为放权的模式来运营下去。不过,杨致远在中国的可选项并不多,新浪算是一个,雅虎从2003年就开始考虑过与新浪的合并,但终因双方报价以及雅虎的媒体定位过于敏感等原因而放弃。

  从外表上看,此时参加财富会议的杨致远与马云还未有任何交集,而其实在2005年5月初的美国,杨致远与马云之间的接触已经开始,在加州卵石滩高尔夫球场上(此后中国互联网界称为“PebbleBeach”会谈),马云、杨致远已经从一场高尔夫球开始了他们关于入股阿里巴巴,以及接管雅虎中国的洽谈。

  持钥匙的雅虎

  后来有媒体爆出,2005年5月,除了雅虎之外,其实对抗淘宝越来越吃力的eBay也曾对马云伸出过收购的橄榄枝,而且也正是在这场财富论坛当中。不过在马云的考虑中,自身与eBay重合部分太多,而另一个“越打越厉害的哥们”Google的崛起,也不断提醒着马云搜索引擎的威力。

  电子商务对搜索引擎的依赖,一直是马云的一种隐忧。在收购后的一次公开讲话上他承认:“两年来我一直在琢磨对手eBay做什么可以把我彻底灭了,我想如果eBay收购了百度就会搞得我很被动,因为eBay30%-40%的钱其实都花在雅虎和Google身上,我不要把30%-40%的钱花在百度身上。”

  而与雅虎的合作,恰好可以弥补阿里巴巴搜索这一“短板”。虽然此时阿里巴巴也拥有之前服务于雅虎、拥有搜索引擎核心技术专利的技术精英吴炯担任CTO,不过鉴于搜索技术的复杂性,按马云的估计,阿里巴巴集团自己开发起码要三年时间,成败还难以把握,“而如果与雅虎整合,也就三年时间,成功的可能性还更大一点”。

  此时,数次错失掌控搜索行业的雅虎,在2005年已经明确提出,要把抢夺搜索阵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搜索技术可以说是雅虎从指缝中漏过的金沙,它不仅因为判断失误而一手扶植起了Google,也一度有机会出价收购Google,但却与其失之交臂。

  痛定思痛的雅虎在2004年2月中止与Google合作,开始推出自己的“新一代”搜索技术YST,截止到2005年的两年时间里,雅虎斥资26亿美元先后收购INKTOMI、OVERTURE、AltaVista、FAST、Kelkoo等5家国际知名搜索引擎厂商,逐步整合到自身搜索引擎中去,按媒体的报道所称,雅虎的搜索“战车”已经开动。

  2005年8月雅虎公司甚至宣布,其用户目前能够搜索的网页数量超过190亿个,远远超过了Google能够搜索的82亿个网页,为这一数据两家公司甚至闹上公堂——足见当时雅虎的气势与雄心,而事实上,直到2007年杨致远出山出任CEO,他一直没有放弃搜索情结,并认为,解决了搜索,就等于找到雅虎重新崛起的“金钥匙”。

  完美的“钱”

  而除搜索技术之外,阿里巴巴想从雅虎方面借力的还包括雅虎的国际渠道、品牌影响力和资金。随着2005年5月腾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同年8月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这些未来的竞争对手都已经从海外上市中获得了资金支持和品牌知名度。

  但当时的“中国互联网第一案”使得阿里巴巴几乎抢去了所有互联网公司的风头,不仅是中国媒体长篇累牍地关注,美国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也超过了2000篇,也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阿里巴巴的国际知名度。而与雅虎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对于当时意在海外市场建立影响力的阿里巴巴来说,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实力背书。

  此外,从资金的需求来说,根据阿里巴巴2004年对外公布的数据,当年公司收入为6800万美元:“缺不缺钱”一说,要相对来看。淘宝要击败eBay的重兵剿杀,再延续几年的免费政策看来不可避免,而百度、腾讯等未来的竞争对手却是兵强马壮,从长远来讲,阿里巴巴也必须储存一笔资金作为弹药。

  然而从公司的整体战略规划而言,此时IPO不现实。阿里巴巴的主要投资人日本软银集团“手头也正紧”:2003-2004年,因为投资宽带业务,软银账面存在巨额亏损,实际上,通过阿里巴巴与雅虎之间的交易,软银转让了手中的淘宝股份,从中套现了2.1亿美元。

  而另一点不可否认的是,此时引进雅虎作为战略投资者,等于是阿里巴巴对早期风险投资关系的一次厘清。根据阿里巴巴2007年公司上市前披露的信息,1999年10月,阿里巴巴获得InvestorAB、高盛、富达投资(FidelityCapital)和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投资的500万美元“天使基金”。2000年1月,软银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正式签约,向其投资2000万美元。2002年2月,阿里巴巴进行第三轮融资,日本亚洲投资公司注资500万美元。2004年2月17日,阿里巴巴获得82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投资者包括软银、富达投资、GraniteGlobalVentures和TDF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四家公司,其中软银集团投资6000万美元,是阿里巴巴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由于基金周期所限,风险投资的套现压力往往到投资5年左右达到一个界点,而雅虎此次的投资,除了让软银从淘宝股份套现3.6亿美元(套现后软银又购买1.5亿美元阿里股票),还有3.9亿美元是用来购买阿里巴巴的股票,这使得阿里巴巴前期的风险投资机构大多顺利退出,阿里巴巴员工也将部分股票套现,阿里巴巴公司的股权结构也更为清晰和稳健。

  在此之外,阿里巴巴公司还获得2.5亿美元的现金流。

  而阿里方面所付出的正是如前面所说的,包括40%的阿里巴巴集团股份,以及5年后公司投票权、董事权益的变化。

  对于这单看似条件优渥的“中国互联网第一并购案”,正如王尔德所说:“有些诱惑,真需要毅力,毅力加上勇气才敢接受呢。”

  资本听谁的?

  由于种种因素,雅虎与阿里巴巴的条款中也带有一定弹性:2005-2010年期间,作为大股东的雅虎只在董事会中占有一个席位,实际上作为董事的杨致远也基本不插手阿里巴巴的运营——这甚至让雅虎后来的CEO巴茨觉得过以往雅虎的做法过于“软弱”。但也许正是这种“软弱”做法,才能促成当初马云和雅虎最终达成协议。

  此后,在2005年签订的合约中提及的5年之限到期之后,自2010年10月起,雅虎的投票权将由35%增至39%,而阿里巴巴管理层的投票权将从35.7%降为31.7%,“雅虎可委任的董事总数将为于该日期可委任的董事人数及阿里巴巴集团管理股东于该日期可委任的董事人数两者之间较高之数目。”

  这意味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雅虎股东由原来的一位增加到两位,软银依旧可委任一位董事,再加上阿里巴巴可委任的两名股东,董事会成员由原来“2:1:1”变成“2:2:1”结构。此外,雅虎、软银及阿里巴巴三个股东当时达成的“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云不会被辞退”条款到期。但对于这一规定值得延伸阐释,事实上,董事会有权撤换公司的管理团队,包括CEO本人,从商业逻辑上将属正常现象,避免业绩做不好,CEO也依旧是“铁杆庄家”的现象。没有法律承诺续任CEO并不代表公司控制权一定会发生变更。

  从形式上看,雅虎和杨致远退了一步,但实际上他始终没有放弃中国战略;而从条约的内容上看,马云让了一截,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理念和智慧。

  因为此前六年的创业经验,让马云越来越信奉“绑架资本家”的道理,“今天不是王志东的时代了,资本在把钱交给企业之后,会被真正的企业家绑架。6年来每一次董事会有争论时,我只说一句最简单的话,‘如果你认为应该这么做,那你来做吧’。资本家要投资20家甚至更多的公司,而我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之外都在想这一件事,我一定比你懂。”

  事实上,在刚刚收购雅虎中国后,马云一段时间内也曾表示自己想创业十年后就回学校教书的心态,不过随着阿里巴巴上市,淘宝网逐步独掌天下,支付宝业务蒸蒸日上,目前的马云做的,恐怕不仅仅是绑架了资本家,就连他自己也为阿里巴巴所绑架。

  在阿里巴巴上市之际,当有记者再度问起“马云只干到2010年”的传言时,马云说了这样一段话:“这是股东担心我走了怎么办,所以我说,‘2010年前我一定在。’这也是现在有传言说,马云只干到2010年的原因。说实话,我想走谁也拦不住,我走了,想改变这个公司,谁也挡不住。在日本我听他们的,在美国我也听他们的,但是在中国就得听我们的,因为我们了解中国的市场。我们希望给所有创业者一个声音,投资者是跟着优秀的企业家走,不能是创业者跟投资者走。”

  而“资本听我的”还体现在,阿里巴巴上市后一个月,公司宣布了几大高管,包括淘宝网CEO孙彤宇、阿里巴巴集团COO李琪、CTO吴炯“离岗进修”的消息,这实际上可以算是阿里巴巴集团几年来最重大的人事变革,但是这个过渡依旧在阿里巴巴显得风平浪静,马云的核心领导力量也进一步得到加强。

  而即便是在2010年9月,阿里巴巴与雅虎集团关系降到冰点,雅虎方面依旧重申,“作为股东,不会干涉阿里巴巴的经营业务,我们支持马云及其团队的经营决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