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巴士的“嵌入式”难题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 关键字:立体快巴,宋有洲,交通,难题
  • 发布时间:2010-11-24 08:32
  向高空纵深,利用空中“闲置”空间缓解超级大都市的交通拥堵压力,这在诸多科幻电影中仿佛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未来世界标准场景:在密密麻麻、高耸入云的城市摩天楼之间,无数汽车在空中自如地穿梭来去,互不干扰。

  然而在现实世界,即使最先锋派的汽车厂商,也未见计划制造一辆在半空行驶的汽车,并疯狂到认为可以投入商用。正因如此,不久前深圳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公司居然提出了一种名为“立体快巴”的新型汽车的规划,这种未来交通bate版式的汽车设计引发的争议远远超过了赞叹的声音。

  “立体快巴”的设计公司全名叫“深圳华世未来泊车设备有限公司”。创始人宋有洲最初希望的是从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停车难”热点里挖掘商机,在寻找“化整为零、见缝插针”的方法时,他无奈地发现我国城市既有的道路资源确实很难再“挤”出来停车位了,但人行道和道路绿化带上空的空间是闲置的,便想到开发立体停车亭:通过自动升降装置,把汽车停在空中。

  既然车可以停在空中,为什么不能再进一步,行驶在空中呢?顺着这个思路,宋有洲开始频繁“光顾”马路,观察道路上各类车辆行驶轨迹,琢磨各类交通工具的特点,甚至参考了“龙门吊”,最终启动了开发“立体快巴”的计划。

  从单纯的设计理念而言,“立体快巴”的创意不仅同“立体停车亭”一脉相承,解决交通拥堵的思路也有幽默感:给公交车装上“高跷”,不在熙熙攘攘的地面上和小轿车们争道,从“上面”呼啸而过。

  尽管“立体快巴”的创意并不复杂,却在理论上精准地瞄向了我国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的症结:路面已经很难有新的资源支撑公交系统提速,地下“空间”广袤,但地铁面临着投资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的瓶颈。

  路面上方——即城市的空中却有着大把的“闲置”空间资源,“立体快巴”的价值在于:利用这部分空间资源,把公交运力“向上”转移,在不改变平面交通形态的前提下,实现交通立体化,继而提升道路运输的效率。因此,当宋有洲带着他的“立体快巴”规划出现在今年的北京科博会展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甚至一度和北京市门口沟风景区传出了合作的“绯闻”。

  当然,目前的技术还不足以设计出能够在城市空中自由飞翔的“公共汽车”,“立体快巴”的实质仍然是轨道交通工具——需要在城市路面铺设轨道,沿轨道行驶,只是在形式和体积上同传统的巴士有颠覆性的区别:车体总高度设计在4.4米-4.5米之间(参照我国目前过街天桥的限高标准),这样,车体就可以轻松设计为两层:上层搭载乘客;下层镂空设计,高度为2.2米,可以保证小轿车或小型面包车在快巴的肚子里自由穿行,同“上面”行驶的巴士互不干扰。

  按照这个设计原型来看,“立体快巴”可以部分实现空中行驶的梦想,但技术上又不若悬浮行驶那么遥不可及。如果设想能够实现,它的运行速度能达到每小时60-80公里。除了速度上的提升,运力也是提升道路运输效率的重要的指标。在发明者的规划里,每辆立体快巴分为四节,每节长度为10米,能够搭载千余名乘客。

  有趣的是,作为一家中国公司推出的最接近商用的空中汽车模型,公众最为关注的并非其蕴含了多少高新技术,而是它到底如何与已经无比复杂的城市交通系统“相处”。

  在都市路面行驶的各色汽车之上,高架桥、城市轻轨、过街天桥等空中交通和辅助设施之下,再插入一个移动的交通空间,真可谓是见缝插针了。任何一点“越界”都会侵入其它交通子系统的习惯性空间,成为安全上的隐患。因此,空中巴士与其它交通系统的相处之道,以及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

  比如当“立体快巴”运行时,轿车司机行驶在如此庞然大物的“肚子”里时,无异于行驶在一个移动的隧道里,由此带来的视线上的阻碍、心理的压力都可能成为交通事故的诱因。对此,设计者也将解决方案融合到了“立体巴士”的规划中:首先,巴士的“高跷”采取了镂空设计,保证司机在巴士底部行驶时,也能够顺畅观察周围的环境;其次,设置各类信号灯,“补偿”司机部分受阻的视线,这些信号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交通信号灯同步的指示灯;另一类则配合巴士内部的雷达扫描系统,如果小车在行驶过程中跑偏,离“腿”太近,也会有信号灯自动亮起。

  然而,如何与小轿车、双层巴士、大型货车们和谐相处,现有的模型却尚未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假设小轿车和巴士同时在北京三环路上行驶,小轿车需要在某一出口驶出,就必须先减速等快速巴士过去后再进行并线(转弯时也必须巴士先行),尽管在理论上轿车可以提前并线,但当若干辆快速巴士和轿车同时行驶在路面,是否会因此带来连锁反应,反而导致路面运输效率下降,这些还需要更为复杂的计算和验证。

  而相比小轿车,立体快巴与普通的双层巴士、大型货车几乎完全无法兼容,救护车、消防车遇到立体快巴也只能改道而行,因而实行立体快巴的路段,也意味着对既有公交体系的一个挑战,而这些问题也并非设计者能够解决的。

  除了汽车本身的制造成本,这个城市为了配合其作出的硬件和规则改变,也需要计入其整体成本当中。传统巴士的乘客安全手册已经不能适应立体快巴的需要,因为当乘客上下巴士都处在“空中”,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比如,“立体快巴”设计的站台通常是与天桥相接驳的,这就要求站台必须设计相应的防撞装备,甚至可能需要类似地铁的安全配套措施和设施。而安全设施的配套还不是最大的难题,我国目前一些城市的天桥实际上并不标准,如果高度低于四五米,那么势必要为了配合快速巴士重建,而有一些完全不可能重建的地方,就只能“向下制造坡度”,而这可能又会带来其他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交通隐患、路面积水..

  根据发明人的估算,类似种种配套设施使得“立体快巴”的成本大约为每公里造价5000万元(包括路面改造),发明人希望这种相对“廉价”、针对交通道路拥堵的解决方案能够得到政府的肯定,以BT(建设-移交)或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进行合作。

  至今,空中巴士仍然停留在构想的层面上。无论其未来能否在现实的街头行驶,这一构想中诸多创造性的解决方案,都将其嵌入城市现有系统中,种种的事无巨细或许不只能为交通行业提供借鉴,也能够给那些借助好的创意和发明创造商业机会的创业者,提供如何把“技术”落地的参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