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新义”

  100年前,一本名为《新中国》的幻想小说,预言“万国博览会”未来将在上海浦东举行。书中还提到了在隧道中行驶的火车(地铁)、中国制造的“醒狮”号飞舰能将国人送上月球等内容。小说最后,主人公一跤跌醒,妻子对他说:“这是你痴心梦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时至今日,梦想早已成真,但世博之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意义却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1876年的费城万国博览会,中国第一次出现在世博会上,带去了当时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丝绸、茶业和瓷器,但不远的高台上放着的却是美国自由女神像擎着火炬的手臂。今天,往日情景不复再现,中国已不用再羡慕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功。人类已经开始反思工业文明的“后遗症”,开始憧憬在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搭建起来的未来城市的新面貌。上海世博会站在时代文明理念的十字路口。

  绿色“名利场”

  在极端推崇工业文明的时代,物质和资源的匮乏让人类为了获取新的生存空间,以一种掠夺式的方式推进着城市化的进程。高耸百年的埃菲尔铁塔,看似壮观,却耗费了15000根钢铁材料,250万个铆钉,人类以一种非常态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在上海世博会,你却很难看到一个如此耗费资源的建筑物。西班牙展馆,整个建筑外墙仅用藤条覆盖,让阳光可透过藤条缝隙,自然地洒落在展馆内部。这一复古的设计看起来原始,但却将原始智慧与现代技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资源耗费极少却很有实用价值。

  汉堡馆也是一座奇特的建筑,基本无需主动供应能量,通过地热泵获得采暖、制冷、通风和去湿,隔热隔音、密封性强的建筑外墙和可再生的能源,不需要空调和暖气,却能四季保持室内25℃左右的恒温,建筑所消耗的外部能源只有普通房屋的10%。从建筑开始,人类已经开始反思“如何用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正如汉堡馆的设计者所说:“高楼大厦并不一定符合人们未来居住和使用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科技的手段在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情况下,也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的原貌。我们从自然中走出来,也应该回到那里去。”

  温室气体排放、城市盲目扩张带来的拥挤和嘈杂,让人们在物质层面得到满足的同时,生活品质却在下降。“没油了,40年后全球石油将消耗殆尽”;“塞车,10%-30%的汽油在堵车中白白浪费”;“停车难:40%的车主每天至少被停车问题困扰一次”,这是本届世博会探讨得最多的一个话题。这也让长期追求速度与激情的汽车厂商们,开始重新关注到交通发展的“原点”——舒适与通畅,开始从单一的高性能汽车生产厂商转变为交通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所展示电动联网概念车EN-V,除了通过完全电气化,实现零油耗、零排放之外,最大的亮点来源于它的车联网系统。通过整合全球定位系统(GPS)导航技术、车对车交流技术、无线通信及远程感应技术基本可实现未来交通中的零堵塞和零事故。

  在自动驾驶模式下,EN-V能够通过对实时交通信息的分析,自动选择路况最佳的行驶路线,从而大大缓解交通堵塞。除此之外,通过使用车载传感器和摄像系统,EN-V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在遇到障碍物或者行驶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够做出迅速的调整。这种和其他车辆及道路基础设施的信息交换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也为未来城市交通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些未来技术的实现,将使30%的急救病人不再因为堵车而耽误治疗,车流将像海里的鱼群一样自由穿梭,马路上将不再需要红绿灯。

  在上海世博会中,与其说是展现新技术,不如说是在尝试建立一种新理念。在以往物质匮乏、信息封闭的年代,人们的注意力往往被一两件新器物所吸引,一两件独立的新发明都是足以改变世界的。而今天,社会的发展已经很难被一两件新产品所影响,随之而来的必须是整个产业体系和理念的建立与革新,任何一件新生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大的循环理念所支撑才能得以生存,技术只是搭建整个大生态系统的传感器而已。

  城市“神经元”

  正是受“大生态系统”概念的影响,以往的“破坏式”生存方式开始失效,甚至影响到人类的生活。人们这才开始探索在信息文明语境下,如何进行“和谐式”的生存发展,城市这个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基本的单元体系则成为了未来人类生活的关键点。

  “城市最佳实践区”是第一次出现在世博会的舞台上,这里没有哪一家公司鹤立鸡群的创新产品,也没有宏伟建筑的规划蓝图,却是一种新的生活理念的集中展示地。在伦敦的零碳社区中,提出了“零碳餐厅”的新理念。整个餐厅将采用“能吃的餐具”,并以“剩菜剩饭”来发电,这里的餐厅每日多余的有机饼干经过特殊处理将变为第二天的新餐具材料。没被客人吃掉的餐具会和厨房生物垃圾一起收进生物能炉,通过降解产生馆内的电热能,最终将残渣用来做生物肥。六套由太阳能、被动风能、地热能源联合驱动的零碳样板房向人们展示建筑领域如何对抗气候变化。由57个触摸式碳测终端所组成的“大富翁”碳测终端,会对参观者提问,问题包括居住房子类型、每月水电账单、家庭和办公地址等,最后,根据你的答案,在离馆时,你就能拿到一张打印好的“个人碳排放清单”了。“创造一个城市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在这里展示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城市环境绝不仅仅是靠一两个设计或者是一两件产品可以改变的,而必须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这样生活原来更好’,让他们主动地去寻求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伦敦南部的萨顿区的“贝丁顿零化石能耗发展”生态村,就是这样一个建造在污物回填地上的神奇社区,在英国著名生态设计师比尔.邓斯特看来:“改变人们对于社区、城市的认知是建造未来城市的第一步。”

  如今,人类历史正在步入一个关键时期。放眼全球,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灾难也在一点点逼近——人口拥挤、环境污染、不可持续发展、全球变暖..因此,上海世博在完成自己推动科技进步使命的同时,也在寄托人们对于城市未来的希望。这不单单是一种技术的引导力,更是在建立一种未来生存的文化。

  本届世博“城市人”展区,着意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呈现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环境变化。在“危机之道”,所有人都被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之后的恐怖景象所震撼。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固然不能停止,但是却不能在废墟上前行,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思考和建设一条可循环的城市发展路径。上海世博所展现的汉堡馆(在“被动房”里通过智能气流系统获得最高的能效水平)、马德里馆(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用“空气树”给城市降温)、伦敦零碳馆(由英国零能耗工厂创始人比尔.邓斯特设计的“零能源发展”生态村)、上海沪上.生态家(三代同堂的家庭最低限度地消耗能源)等,都是在现代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对人类未来城市思考的一种实践。当然,这样的实践已不再是单纯依靠技术就能够实现的,更多地需要引导人们去重新审视“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我们能够怎样生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