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群里,有些人说话基本没人理,可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好冷场,果断发了几个红包,却瞬间被领完。那么,为啥在群里说话没人理?
社会懈怠效应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把这种人多反而降低群体活动积极性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效应”。与“团结就是力量”的普遍观念恰恰相反,实际上,在群体中,群体成员的努力程度反而较小。一旦人们被淹没在群体中,无须单独为某件事“埋单”或者所做的努力不被测量时,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所有群体成员的责任感就会被分散,即分散责任,此时,社会懈怠就发生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使用微信群发起话题或者询问大家意见时,大家都持观望态度或保持沉默的原因了,因为每个人心中总是想着“关我什么事”“先看看其他人怎么说”“其他人会解决的”。
然而,你可能已经发现了,“群红”在沉默的微信群中异军突起的现象似乎与社会懈怠效应相悖。这便引出了“你被微信群冷落”的另外一个解释——“资本匮乏,话语权缺失”。
“资本”匮乏,话语权缺失
我们发现,每个微信群里都有那么几个“群红”,他们负责群的活跃度,有话语权,同时受到群成员的爱戴。那么,“群红”到底是怎么红起来的?又是如何获得话语权的?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把“资本”区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尽管微信群区别于现实社群的等级差异,但微信群却体现了群体成员之间的身份和“资本”区别。微信群里的对话,并非简单的文字输入,其背后,代表了个人的价值、品位、魅力、身份、财富和文化。
一个人的“资本”越充足,其权势则有可能越大,就越能把自己的信息传递给他人,从而获得话语权。而当个体在群体中获得话语权的时候,其他的群体成员则会争先恐后地选择依附于他,以期衍生出自身的话语权。“群红”由此诞生。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领导在群里发话,下属就会积极响应,因为领导具有较多的经济资本;而会讲笑话,会写段子,能和大家打成一片,具有个人魅力的人则占据了更多的文化以及社会资本。那么相反,那些没身份没地位,经济资本匮乏,又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刷存在感,个人魅力不足,自然不会有太多的话语权。而话语权的缺失,则直接导致你在微信群中的窘境。
(夕梦摘自社会学了没微信公众号)
劲宝宝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