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M2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疯狂,M2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30 09:29
过去二十年,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2万亿扩张到目前70万亿的水平,货币总量膨胀了35倍,年平均增速高达21%,是实际GDP增速的两倍。
国内货币超发日益严重
过去一段时间,国内广义货币M2相对名义GDP的规模一直维持在150%左右的稳定水平,2009年以来的财政、货币大放松导致M2相对规模上升至175%,既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地区,也高过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以及同样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日韩地区。
从目前国内经济增长对投资和信贷依赖度上升,政府对社会信用总量主导能力仍然很强的现实情形推测,中国并不会出现日本那样的信用停滞、通货紧缩局面,未来货币规模继续攀升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般来说,社会整体信用规模(货币总量)的扩张节奏会跟随实体经济同步变化,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的货币规模呈现出与名义GDP同步高增长的态势。
根据我们对流动性影响的三个阶段划分,可以看出在市场处于短缺环境或者资本回报率较低,实业投资无法吸纳过剩货币的时期,过剩的流动性就会以高通胀或者资产泡沫的形式表现出来。
目前可预期的是一旦本轮财政、货币宽松周期结束,国内出口部门和一般制造业的投资回报率易降难升,而国内又缺乏货币增速跟随资本回报率同步下降的深层市场机制,这就使得未来中国经济将面临着资产泡沫持续和高通胀的双重压力(第四阶段)。
货币被动收紧压力
同样是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出口导向经济体,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经济赶超阶段都表现出货币增速与实际GDP增长基本同步,货币扩张速度跟随经济赶超步伐同步放缓的中长期特征。
日韩地区的货币扩张节奏能够跟经济规模保持一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市场化程度较高,政府和国有企业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较小。在实业资本回报率下降的情形下,即使利率降至较低水平,市场化的经济主体也没有动力去扩张信用,从而导致货币增速同步下降。
另外,浮动汇率机制成熟之后,本币低估带来的外汇占款规模相对稳定,本国货币基础不会出现大规模被动扩张的局面。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市场机制发育程度不高,金融体系仍不完善。在金融压抑导致借贷利率偏低的情况下,存在着地方政府、国企等具有先天扩张信用冲动的经济主体,资本回报率的下降和名义利率的小幅提高并不足以抑制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往往是货币政策稍一放松就能催生出天量信贷投放。
控房产将成常态
2010年以来,伴随财政货币大宽松出现的两大经济社会问题是房价飙升和通胀不断超预期,流动性对经济环境影响的第四阶段已经到来。考虑到外生的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走高因素,以及国内劳动力稀缺和改善收入分配带来的工资全面上涨,而决策上又无法承受信用大幅收紧和泡沫破灭所带来的后果,在资本封闭的环境下可以预见未来中长期的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将会持续处于较高水平。
从去年来的地产调控到近期人民银行两次加息,不断提高准备金率,推出差别准备金收回货币总量控制权,强调社会融资总额等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资产泡沫和通胀问题已成为宏观决策的主要考量因素。
考虑到今年年内可能出现的情形,一个是房产税等调控政策明朗后房价依然坚挺。去年的地产紧缩政策只有继续执行。另一个是通胀可能在上半年继续走高,迫使货币当局通过差别准备金,加息和强化监管(比如银信产品表外转表内)等措施推行较为严厉的货币政策。
从中长期角度来看,房地产调控很可能成为常态,而由于缺乏体制上的财政约束,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地产调控上的博弈加深。通货膨胀和名义收入上升继续推高不动产、资源等稀缺资产价格,而较高的通胀和升值压力,最终会迫使货币当局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压低信用扩张速度,逐步打开资本项目,在边际上改变货币超发日益严重,通胀加剧的局面。
(作者系国信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