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迎接恶性通胀

  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出炉,由于事先官方已经打了预防针,因此CPI高达6.4%的结果也没掀起太大的波澜。数据重要,但官方的态度更重要,这决定着今后的政策取向。从政府的表态来看,在物价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依然强调要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但是,又强调要“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影响”。政府对经济可能下滑以及由此引发种种问题的担忧溢于言表,此念头一出,则社会各方需要担心恶性通胀的到来。

  或许有人讲,政策的“三性”(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不时时在提吗?“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影响”也不是第一次见诸报道,为何如此大惊小怪?

  以前提政策的“三性”是比较泛,是一种担心,现在则是有所指,是针对经济已经出现的下滑势头。至于政策滞后效应与叠加效应的影响,显然也不再是泛泛之谈,是对当前经济,特别中小企业融资形势的判断。这其间折射出两个问题:一是:政府真的可以无视经济下滑?容忍的底线在哪里?二是:放松货币政策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对于今年的经济增速可能放缓的问题,政府在年初是有这个准备的。原因有二,一是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必然,二是抑制通胀的必然。但棋至中盘时忽然发现,转型的难度超乎想象,“两高一资”行业(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型)压下去的难度大,而民营中小企业死掉的速度却可以很快。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不完全是预期内的。另一点,理论上讲,中国经济增速即使下滑至8%也是全世界最快的,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以及经济结构中各种体制型企业所处地位不对等,1%经济增速下降产生的问题可能是一个放大的效应。另外,首先被淘汰的不是中央政府希望的“两高一资”行业,而是民营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里面有没有应该被淘汰的?显然有,但现在民营中小企业所处的劣势地位,使得全行业的生存出现了整体较为严峻的状况,这就不正常了。同时,已经有苗头出现了。

  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政府希望的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速下滑,但无法容忍过大的就业问题,这涉及到社会的稳定。为了救中小企业,货币政策势必要进行调整,政策要相应放松。

  政策适度的放松(或微调)听上去很好,但结果可能与预期相去甚远,而最为担心的是,可能会引发通胀的进一步恶化,甚至不排除出现恶性通胀的可能。

  讲到通胀,官方总认为可控,多少是可控?5%?6%?10%?这个概念本来就比较模糊。

  另外,一般还认为现在通胀的新增因素不多了,主要是翘尾因素,随着时间推移,翘尾因素将渐渐被消化掉。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国内的通胀,其实只是处于由工业品价格上涨向农产品价格上涨传导的中间阶段,农产品价格并非是大家都认为的已经涨得差不多,农产品价格的全面疯涨阶段还没来临。生猪价格创历史新高只是农产品价格补涨的一个表象,后面还会有其他的产品跟进:生猪价格的上涨,必然带动豆粕价格的上涨,涨幅或许不会小,由此对大豆价格的拉动也不弱,大豆又关联豆油;油脂价格在政府干预下动弹不了,会不会也有报复性上涨的时候?今年的天气下,粮食即使不减产,种植成本的加大也将推动价格上行。

  调控之下中小企业的困局该如何解开呢?明眼人都知道是现有的金融业的过度管制所致,是金融业的畸形生态圈所致。此时,应该顺势进行相关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允许更多中小金融企业的存在,而不是舍本逐末,疲于应对。只是忙于解决表面的问题,而不趁势深化改革,可能只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不幸的是,伯南克又吹出第三轮量宽的风,国内国际环境这样的同步,只会使情况雪上加霜。

  吴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