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将进一步降温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 关键字:经济数据,降温,两难
  • 发布时间:2011-07-21 12:43
  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其中,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同比增长9.6%,较去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经济数据的背后反映出了什么问题?深圳电台先锋898(FM89.8)上午9点至10点播出的《创富赢家》节目主持人孙小美与特约评论员刘勘就此展开了讨论。刘勘表示,宏观经济数据表明,上半年经济增速同比放缓,硬着陆风险趋弱,在控通胀、保增长所引致的“两难”选择中,政策性的“降温”将优先于“驱寒”,宏观调控仍将持续进行。

  孙小美:从上半年GDP数据来看,是否可以认定经济增速已经放缓?

  刘勘:就目前公布的数据而言,上半年GDP增速确已放缓。参考货币供应量指标,09年该指标较高,为27.7%,去年则是19.7%,今年计划是16%。上半年该指标的实际数值是15.9%,基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要抑制当前的通货膨胀,则必须控制货币供应量,但其代价则是经济增速的放缓。中国的经济增速维持在9%-9.5%之间是比较合适的,一旦超过10%,则会造成经济过热的局面,加剧通货膨胀。而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基本维持在正常的区间,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孙小美:温总理8天之内4次谈到“两难”,您是怎么理解“两难”的?

  刘勘:所谓“两难”是指中国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将面临“降温”和“驱寒”的艰难选择,我个人倾向于“降温”。截止上半年货币供应总量是78.08万亿,按照16%的投放速度,年底货币供应总量将达到87万亿。不管通胀是在7月份见顶还是在今年四季度出现回落,货币供应速度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当前美联储放出有关“QE3”的风声,如果一旦成行,全球各种资产价格将发生重大变化,主要的经济体或将有针对性的改变既有的货币政策,但中国不会随意更改。鉴于中国的实际国情,目前管理层已分赴各地进行实地调研,为年底的金融工作会议和经济工作会议做准备。总体而言,以“降温”为主的微调政策不会因通胀见顶或量化宽松之类的事件而随意发生更改。

  孙小美:如果“降温”是当前的的主基调,那又该如何看待“驱寒”?如果经济发生硬着陆,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刘勘: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25.6%,基本介于此前25%-30%的增长区间。我们说拉动经济有三驾马车,实际上,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主要的马车。当前倡导经济转型,所谓转型是指提高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弱化投资和出口,但执行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另据国家信息中心某研究员的数据显示,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比达到57%-68%,而我国则是2.7%-6.8%,如果数据属实,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储蓄率高达45%,老百姓后顾之忧太多,不敢进行大面积或超前消费。在这种背景下,经济转型的难度可想而知。回到你的问题,“驱寒”并非不重要,只不过“驱寒”的模式没有改变,仍然是投资主导型,而投资增速根本没有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强调“驱寒”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孙小美:如您所述,调控将是下半年的主基调,这样的调控对二级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刘勘:谈到二级市场,我们发现,近期的市场只是在反复的演绎结构性行情,尚未形成趋势。去年国庆以来的套牢筹码始终是市场的隐患,在政策层面转暖之前,资金进场积极性总归是有限的,大行情并不值得期待,股指运行空间极其有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