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消费“疏”优于“堵”

  • 来源:中国品牌
  • 关键字:奢侈品,消费,品牌,溢价
  • 发布时间:2011-08-01 15:31
  在奢侈品消费问题上,中国政府终于采取了一种开明的姿态。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近日表示,中国将进一步下调进口关税,包括部分中高档商品的关税。可以肯定的是,这表达了一种健康的、积极的态度。

  此前,有咨询公司在其研究报告中预测,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增长趋势,预计今年增幅可达25%,销售额115亿欧元。世界奢侈品协会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2月初至2011年3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亿美元,而几乎同期中国人在欧洲市场购买奢侈品消费累计近500亿美元,是国内市场的4倍之多。

  这引起了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恐慌。许多人则担心一些年轻人“人前挎LV,回家吃泡面”的畸形消费,可能会让中国“未富先奢”。无疑,这是一种“酸葡萄”心理。而商务部官方的表态,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奢侈品畸形消费的公众认知。

  实际上,奢侈品应该是一种经济学范畴,但由于其塔尖消费的品牌定位,被想当然地划进了社会伦理范畴。奢侈品消费已经被妖魔化了。而如果从品牌建设的角度去考察,毫无疑问,奢侈品是品牌溢价的最佳实践。

  按照普遍的定义,奢侈品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沃尔冈·拉茨勒在其畅销书《奢侈带来富足》中这样定义奢侈:“奢侈,是一种整体或部分地被各自的社会认为是奢华的生活方式,大多由产品或服务决定。”

  不可否认,奢侈品往往是与成功的品牌、过硬的质量、优秀的设计理念乃至历史积淀、文化传承联系在一起的,而昂贵的价格却是最后的因素。也就是说,奢侈品不一定是最贵的,贵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奢侈品。从更深层次来看,奢侈品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遗憾的是,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奢侈品的缺位是中国品牌的一种缺憾。由此,这又产生了另外一种担忧。据《201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仅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120亿元,其中化妆品、奢侈品居多,即便是按照40%的税率计算,每年税收流失也高达数十亿元。

  据商务部调查显示,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五类产品的20种品牌高档消费品,海内外的差价是:内地市场比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

  进口关税的下调实际上也有这种考虑:希望把巨额消费留在国内,其中的受益者首当其冲就是国内的商场。无论初衷如何,削减奢侈品消费门槛,降低奢侈品消费代价,一定能在某种程度上刺激消费热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鼓励有能力消费奢侈品的人群,努力培养他们的文化理念和贵族气质,以最终让奢侈品消费回归理性,成为市场正常运行的一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奢侈品税作为政府调节生产消费和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手段,已经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美国规定,对价格超过3万美元的汽车加征10%的奢侈品税,瑞典的奢侈品税一般是20%至25%左右。开征奢侈品税理当纳入政府工作议程!

  李祝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