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房价下跌而忽视核心问题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房价,房地产调控,购房
  • 发布时间:2012-02-07 11:18
  从目前的房价走势看,中央政府的房地产调控开始见效了。据新浪乐居联合21世纪不动产发布的《北京二手房跌幅排行榜》统计,截至去年12月,北京不少楼盘的二手房房价同比下跌20%以上;而北京本月入市的新楼盘,初步定价也相比去年同期下跌了两成。

  北京房价下跌两成可不是小数字,原来均价每平方米3万元的房子,现在可能只卖2.4万。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这只是房价下降的开始,市场中的投资者素有“买涨不买跌”的心态,所以,即使降价幅度不小,北京楼市成交依然冷清。统计显示,北京限购政策实施11个月以来,新房成交量下降近两成,二手房成交量下降超过50%。

  楼市的调控政策并无改变迹象。1月31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继续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促进房价合理回归。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这已是温总理过去两年中第五次在公开场合提及“房价合理回归”。

  不过,从股市的经验来看,市场的牛鼻子并不会乖乖地被政府牵着走。相反,政府总是在市场泡沫涨到崩盘时,才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而在市场冷到冰点时,百般救市都不见反应。可以说,市场的坏脾气总是比政府预想得更过分、也更持久。

  限制购房的政策措施,相当于关闭市场,这个在经济过热时的举措,及时的制止了房地产价格泡沫进一步形成,从而避免了市场疯狂对经济带来的潜在伤害。但需要看到,现在的局面是经济逐步降温,全球的外部环境和国内的结构性问题,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就算没有严厉的限制政策,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熊市是漫长的,所谓“底部”一定是长时间寒冷的过程。房地产市场正在进入熊市,其底部的形成,一定是地产商的开发热情和购房者的购买热情,都降到极度萎缩的冰点,而且这个冰点持续到让人无望,之后,才可能出现回暖局面。目前来看,这个冰点尚未到来,而冰点之前,通常会有猝不及防的价格暴跌。

  很多人担心房价下跌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开发量下降导致房地产上下游的经济贡献减少,另一方面是政府依赖的土地财政收入锐减,再则是购房客的资不抵债和银行坏账。但这些负面因素,更多是影响到财富分配不均中强势的一方,相对13亿人口而言,直接危害并不太大,真正危害大多数人的,是被房地产经济绑架的社会制度。

  过高的房价总是最为敏感、也备受指责,表面上看它是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矛盾,其实不然。价格只是矛盾的结果,如果以为用强制手段管住价格就消灭了矛盾,那真是舍本逐末。

  首先,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房地产的供应取决于土地供应,但我国的土地供应主体只有一个,那就是政府,而政府过分依赖土地财政,有强烈的逐利冲动,这便会出现以“利己主义”为主导的土地卖方市场。

  土地的权属一直是个模糊的问题,农民的土地属于集体,城市居民的土地属于国家,我们都只是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也就是说,我们作为私人,无权处置自己“拥有”的土地,只是借住在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上,而代表国家和集体的,通常是政府。

  这种关系在两方面推动房价上涨。首先,农村宅基地不能由农民自由转让(或者说不能合法转让给城市居民),这压缩了城市居民的住房选择,从而加强了房屋供应的单一化。试想,如果农村的宅基地可以自由进入房地产市场,那么房地产的供应量将大幅度增加(小产权房就是个例子),而城市居民如果有了多元化的购房选择,将会疏导很大一部分住房需求。

  其次,建筑用地的转让,通常不能由私人直接转让给开发商,而是要由政府先从私人手中征用再转让,而政府从中获取的差价,也成了推高房价的主要成本。土地权属的公有化导致土地供应的畸形,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般都要经过拆迁、补偿、拍卖、上市等流程,其间总有“强买强卖”,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也层出不穷。

  房地产市场表面是市场化,其实它的核心是行政化,而且这个“行政”还充满了逐利冲动。这样的市场中,最大的获利者也是最大的供应者,他们本能地希望房价节节攀升,而现在唯一的制约力量,是与房地产利益不直接挂钩的中央政府,但要从本质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把地权还给私人,让政府彻底退出房地产的利益链。

  设立政府的目的不是与民争利,而是平衡好社会发展和社会平等的关系。房地产市场最终要健康平稳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市场力量,政府则需要从逐利型向公共发展型转变,管好保障性住房,为无力在市场中获得住房的公民提供庇护。如果不认识到这点,以为房价下来就万事大吉,那真是大错特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