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启蒙课堂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设计,启蒙,课堂,设计之路
  • 发布时间:2012-02-07 14:59
  不得不承认,香港设计中心有一班对世界一线设计动向超乎敏感的人马,他们每年为你网罗当年度全世界尤其是亚洲最值得关注的设计作品、设计师、设计理念乃至设计现象,我后来在翻阅2008年初出版的《设计的精神》一书时赫然发现,起首第一篇就是介绍风靡伦敦的几家中餐馆的老板丘德威的,早知道的话,我2010年初春的伦敦设计之旅不是会有针对性得多吗?

  《设计之路》应该是香港设计中心联手内地出版机构将一年一度的BODW(香港设计营商周)的精髓——连办三日的论坛大餐结集出版的第三本册子。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本册子主要整理的是2008年BODW的那些国际设计大师们的演说和演示。当时每天奔波在几个不同的会场中间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即便如此,你也不可能同时听全所有的演讲,毕竟分身乏术。

  那年我选择的演讲重点基本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和博物馆等的文化建筑与城市气质之间的互动关系上,当时西九文化区的筹备正值紧锣密鼓阶段,香港设计中心既然每年拿了政府数百、近千万港元的资助,自当提供脑力激荡的平台。记得当年大牌林立,雷姆?库哈斯、荷兰MDRDV创办人之一的温尼?玛斯、蓬皮杜中心的主席阿兰?塞班、杜拜艺文局总监麦考尔?辛德海姆以及芝加哥建筑、规划专家爱德华?乌利尔竟都大驾光临。他们有的纯粹是介绍案例,比如芝加哥千禧公园的规划思想和运营手法,有的毫无疑问就是盯着西九项目而来的。这样的与城市营建紧密相关的智力支援至少持续了三年,后来的努维尔等大师级建筑师都在BODW这个亚洲设计界最为耀眼的讲坛上侃侃而谈过。

  对我来说,每年12月前后的BODW逐渐超越香港书展甚至香港国际电影节,成为对我吸引力最大的香江文化活动。可以说,BODW是我的设计启蒙课堂。当然,在这个课堂上听讲是有些挑战性的,比如门票价格就是一个不低的门槛,好像是3000港元?比如虽然有同声翻译,但有时临场的翻译确乎是会让人听得一头雾水的;再比如,因为时间限制,有些演讲者的语速实在过快,PPT翻动神速,有时一场演讲下来,大概只能意会。特别是,因为每天都是同一个时段几场演讲同时开讲,选择成为一门让人痛苦的功课,你听了DROOG的创办人兼总监莱尼?拉玛珂斯,就听不了麦克尔?杨;选了许诚毅,就去不了陈瑞麟或余志雄……我按内地习惯,试图寻找过论坛的速记或者听打,却是不得要领。令人纳闷的是,论坛演讲集的整理并未见到在香港出版,居然出口转了内销,咄咄怪事,却实在是内地读者的福音。因为在这本集子里,上述的种种论坛中的迷思,消失殆尽,唯一缺乏的大概就是现场投入的那股子特有气氛罢?

  《设计之路》实际上是BODW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新的世界一线设计动向、资讯和理念,它的论坛视野、结构、议题设置以及在全社会的推广和消化,种种手法对于内地举办类似北京国际设计周这样的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我唯一希望的是,每年的BODW还有一本“为亚洲设计”大奖的型录,在我看来,引进出版的必要性不在《设计之路》之下。

  金敏华/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