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郎”:冰壁上的思考者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攀冰,慈善,户外运动
  • 发布时间:2012-02-07 15:11
  一年有大半的时间,周行康待在青藏高原。

  他是慈善家,公益机构苹果基金会秘书长,从事公益事业,为西藏最贫困的阿里地区,送去了第一所电影院。

  他是纯粹的探险者,NGO(非政府组织)高管。他从某种程度上更像是追寻自我的思考者,从户外的精神里思考着社会和人生。

  他是深圳登山协会创始人之一,协调指挥过国内首次商业攀登珠峰。在大自然中的雪山、冰壁面前,他舍弃舒适和安全,选择艰难和危险。

  他有他的理由。

  冰上释放自我

  在户外圈,他被称为“十一郎”,这个名头要比周行康的本名响亮得多。

  中国民间登山快速发展的这几年间,“十一郎”这个名号在网络迅速传播。博学、独立、深度,他尊重自然,对山友热情。

  从2000年起,玉珠峰、慕士塔格、厄尔布鲁士、阿空加瓜等各大洲的高山已经先后被他征服。作为最早参加中国攀冰专业培训的业余人士,他见证了中国攀冰与登山的发展。

  2012年春节前夕,北京苹果基金会办公室里,仍有公务缠身的“十一郎”,却开始盘算着假期的攀冰计划。

  “准备得怎么样?我的装备已经齐了,山里见!”大假十天,前往川藏交界处的四姑娘雪山,和“冰友”攀上双桥沟上的冰壁是他的新期待。

  “我不求攀冰、登山能带来什么,这仅是一种生活与兴趣,这和玩牌没有本质区别,没有高低之分,再往高度讲就是释放自己的精神。”

  “既非英雄,也不浪漫”。在他看来,挑战户外与自然不应功利。真正的户外爱好者不会炫耀,他们享受的是在探险过程中自我实现的乐趣。

  安全进退有道

  比起马球、高尔夫,攀冰登山的风险自然大得多,“十一郎”经历的“险境”不计其数,多年的技术、经验以及在大小登山队担任队长的积累让他懂得进退。

  “十一郎”擅长思考和整理,他撰写了大量关于登山、攀冰以及关于此类运动在中国发展的文章,他对安全意识的客观认识,引发众人思考。

  “有的驴友只徒步过几次就去攀四姑娘山,结果遇难了。”“十一郎”说,“攀岩、攀冰、登山讲究循序渐进,跨越式地做一些做不了的事情,只能失败。”

  冰壁的情况变幻莫测,同一座山、同一条线路在不同季节都是完全不同的面目,平日里几分温柔美景下,却危机四伏。

  他讲述了初学攀冰时,一次最危险的经历。2000年,在北京密云桃源仙谷,他刚开始入门攀冰时的一次培训。

  那时的先锋攀爬,还用老式冰锥,操作起来笨重不便。“十一郎”在爬一个凸出的冰块时,失去平衡,两手悬空,他反应很快,迅速用冰镐砸入冰壁,才避免落下受伤。

  “攀冰不像攀岩,冲坠会像拉链一样让你从冰壁上落下,重伤、死亡如家常便饭。一次小失误,在雪山、冰壁之上,哪怕是涂抹防晒霜不当都有危险。”

  天气变化、地形地貌引起的突然状况,大风、降温、崩塌、落冰;遇到困难就往下撤,不能被求胜欲冲昏了头脑,退也是一种智慧。

  爱自然做慈善

  “十一郎”在博客中说,“登山的历程让我完成了小我,那么,NGO的经历则使我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了解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思考人的共性与本质、思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他说,“面对冰山,实际上是跟自我的一次较量,如何去看待自己,延伸自己,都可以在过程中折射出来。人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养成的过程。”

  面对大自然、做出决定并且承担每一个决定的代价——否则就要面临生命危险。这里没有喝彩,没有陪伴,甚至要靠天吃饭,随时面临突如其来的困境与挑战……

  因为尊重自然与人,“十一郎”投身西藏慈善。“中国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这是好事。但更多的人应当明白户外运动真正的含义。”

  生活在山峰所在地区的人,与当地环境的关联,比登山者更加密切。因此,在遇到文化、习俗差异的时候,应尊重当地住民的感受。

  登山者所去的地方,受人类社会活动影响比较少。海拔越高的地方,生态环境越脆弱。在超越自然的同时,是否能够尽量降低登山活动对当地环境的侵扰?也是评价一名登山者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既然人类是大自然进化的产物,就不应反过来成为她的破坏者。怀着这样的感情,每一次攀爬,大自然都将为你喝彩。■

  《投资者报》实习记者 谢昊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