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马勇:中美友好才是历史主流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中美关系,马勇,贸易
  • 发布时间:2012-02-20 14:53
  “美国不必要因在中国实行半殖民地政策而有一种负罪感。毕竟,加利福尼亚州不生产鸦片。”在《观察中国》一书里,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如是写道。

  费正清的言论似乎有点“美国例外论”的味道,这也许会让国内的一些民族主义者感到诧异,毕竟在他们的脑海中,国外列强(包括美国)昔日的侵略一直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耻辱记忆。

  但和费正清持同样主张的人仍旧大有人在。国内一位知名学者日前就撰文称,“中美两国之间没有领土或主权之争,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在历史上没有结怨(除了朝鲜战争),相反倒有许多利益共同点。在投资和贸易方面都有大量相互依存。中美两国人民一直是友好的……”既然如此,国内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仇美情绪?有关美国“阴谋论”的主题为什么总是能赢得部分人群的喝彩?近日,《投资者报》专访了著名近代史专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希望从中美关系的历史主线中寻找到这一答案。

  美国人就是为了贸易

  《投资者报》:近代以来,中国曾不断遭受西方列强侵犯,这其中也包括美国,但美国好像并没有像英国、法国、日本、俄国等列强国家那样在中国割地、建立租界?

  马勇:这个首先是地缘上的问题,中国与美国分别处于太平洋的东西两岸,地缘上相隔太远,那时候美国的实力也不像现在这么强大,可以支撑在世界各地派遣这么多军队,更重要的一点是,美国与中国的交往很简单,就是为了贸易,它只是要求中国在贸易上对美国是自由开放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后来人们解读为这跟美国工业革命后的领先地位有关,实际上这种国际贸易对中国的现代化是有利的。

  《投资者报》:美国为什么在1909年退还庚子赔款,建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留美预备学校?退还庚子赔款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怎样影响?

  马勇:在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和庚子赔款问题上,我们是应该感谢美国的,这一段历史不应该被忘记。事实上,《辛丑条约》不是中国政府与列强谈出来的,而是参与平定义和团的11个列强国家达成的共识,如果不是美英日等国主持正义,当年的赔款可能就不是4亿两白银,不是一人一两,可能需要一人3两或4两白银,那就要十几亿两白银。

  当时三个国家,特别是美国提出很重要的看法是,战争打完了要惩罚中国的排外势力,赔偿一定要,但赔款不能竭泽而渔,一定要保持中国的再生产能力,不能让中国因赔款萧条下去,当然这与美英在对华贸易处于优势状态有关,特别是英国的贸易量很多。美国还主张保存中国的主权完整,这完全出乎清政府预料,后来慈禧太后发布了一个御制,“量中华之物力,结舆国之欢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说的。而且庚子赔款的时间定得比较长,40年,我们看到1901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受到赔款的影响。

  至于退还庚子赔款,那是因为在1903年左右美国国务院在收到赔款后,一核算发现中国的赔款太多了,大大超过了美国的实际损失,于是找到当时的中国驻美公使梁诚表示愿意退还,后来经过双方协商,把这个退款成立一个基金,用于增进中美友好的目的。这才建立了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以及协和医院。胡适、梅贻琦、竺可桢等一大批留美学生都是通过庚子赔款的资助出国留学。这一批知识精英对中国社会以及中美友好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更重要的是美国退还赔款的行为起到很大的示范作用,之后英国等也都有类似行为,这个过程对国民的教育意义很大。我们讲中美关系的主流时,这个方面应该着重去讲。

  一战二战都曾帮助过中国

  《投资者报》:一战以后,美国的对华政策似乎也比较友好?

  马勇:一战结束后,美国在巴黎和会上也是替中国主持正义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了著名的“公理战胜强权”声明,对中国是很大的鼓舞。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收回德国在山东半岛的权益,主要一点是日本抢在中国之前对德宣战,把德国在胶济铁路和淄博煤矿、金岭镇铁矿等权益作为战利品据为己有,形成既定事实。

  在后来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也是在美国的主持下解决山东半岛的问题,但这已经不能阻挡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激进民族主义的发展。

  《投资者报》:我们知道,美国对加速二战结束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也给予了大量的帮助,美国在中国的抗战中发挥了怎样作用?有哪些具体史实?

  马勇:美国对加速二战结束上起到的作用,这一点在史学界已经得到公认。虽然美国对日本曾一度奉行“孤立主义”的绥靖政策,应该受到谴责,但从1938年开始,美国政府就在援助中国的同时,对日本实行禁运。1940年7月,美国将禁运扩大到一切武器弹药、军事装备、飞机零件、光学仪器、金属加工机械和各种战略物资。

  而且,美国一旦对日宣战,在中国战场上给予的帮助就非常慷慨,包括派出高级将领,提供大量战略物资,这里面“飞虎队”的组建大家可能印象比较深刻。1942年,由于日本军队在缅甸击败英法军队,控制了中国的国际运输通道,斩断了中国最后一条补给线,中国的抗日战争陷入没有汽油、没有炮弹、没有粮食的绝境。为了给中国提供补给,美国人开通了从印度阿萨姆邦到昆明的驼峰航线,驼峰航线横跨青藏高原、穿越喜马拉雅山,全长800多公里,飞行条件极为险恶,被称为“空中的地狱”。

  据美国官方后来公布的数据,从1942年5月到1945年9月,被称为“飞虎队”的美国空军志愿飞行队,共飞越驼峰8万次,飞行150万小时,运送部队3.2万人,运送物资140万吨。美国在驼峰航线上共损失运输机563架,美国空军牺牲和失踪飞行员及机组人员共计1579人。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已经公开的蒋介石日记可以看到,从9·18日本侵华开始,尤其是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政府最焦虑的问题是怎么说服美国参战。当时中国政府的主要抗战方针就是以空间换时间,“苦撑待变”。

  更重要的是,二战后美国和英国力主中国成为1945年联合国的创始国,更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从1840年受屈辱100年以来,头一次扬眉吐气,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所以美国在二战期间给中国的帮助应该大书特书。

  “抗美援朝”是分水岭

  《投资者报》:中美关系的分水岭是哪一年?美国是如何从友邦变成“美帝”的?

  马勇:这个分水岭从大陆来说目前公认是1950年的朝鲜战争,当时中国叫做“抗美援朝”。按理说,一向奉行“现实主义”的美国是很可能会承认并接纳新中国的。中共领导人也知道建国初期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巩固政权,恢复元气。

  偏偏在这时候爆发了朝鲜战争,最后导致外交上一边倒的结果,不得不说是个悲剧。这就造成中国和世界的隔离,尤其在1957年中苏关系恶化之后,中国真正成了国际社会的孤儿。那时中国把美国妖魔化了。

  《投资者报》:中美两国之间没有领土或主权之争,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相反倒有许多利益共同点。在投资和贸易方面都有大量相互依存。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总是感觉到一些仇美情绪暗流涌动呢?

  马勇:主要问题还是对美国作妖魔化解读,比如个别媒体一天到晚地对美国做阴谋论的解读,去迎合民粹主义诉求,而不去看到中美友好的主流,历史上美国有对中国帮助的一面。改革开放走到今天,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享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好处,我们再看仇美情绪,包括在网上经常看到骂美国,骂日本,都有点戏剧化了,事实上随着信息开放,交流增多,中国现在稍微有点知识的群体对美国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

  《投资者报》:您如何展望未来10年的中美关系?

  马勇:中国现在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中国要步入现代化,步入世界一体化的轨道,由此衍生出来中国能不能适应世界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改变一个观点,不是要世界适应中国,而是中国去适应世界。我们不能再过分地强调中国特色与普世价值的冲突。而解决中美之间的互信问题,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加强各种层面的沟通。

  《投资者报》记者 吴建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