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奇迹终结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亚洲,人口老龄化,低成本,页岩气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6-18 13:52
在我二十五年的首席投资总监生涯里,我来过亚洲很多次。最近,我又结束了为期两周的亚洲之行。
在这两周时间里,我探访了印度、泰国、韩国和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和他们负责制定政策的人士、银行家、公司董事、投资家、学者等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但是,这一次走访让我有了很不一样的感觉,人们并不像以前那样充满乐观的情绪,包括我自己在内。
几年前,有一种很广泛的看法,认为发达国家已从王座上滑落——亚洲不仅在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中风景独好,其制度甚至也比发达国家优越。不过,现在看来,这种自负已不复存在。
新兴市场的不安
阿拉伯之春产生的震动波不仅使其专制政权行径公之于众,还给未来增加了不少不确定性。
在新兴市场,虽然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但它们的稳定性看起来都要比人们此前所预料的脆弱。在中国,人们对于政府高层的变化总会有诸多想法。而在印度,总理辛格的表现则让人失望之极。
现在,财政危机到达紧要关头。印度与中国的精英和民众们,曾把它视为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主要问题。不过现在,同样是这些人,也开始担心他们的国家面临同样的问题。
积极地来看,从突尼斯到缅甸的混乱局势给民众带来了希望,人民感受到主权。而缅甸的突然改变,让东南亚和东盟这两个上规模的重要经济圈,重新获得了能量。
在十年前,谁会想到美国会失去牢不可破的AAA信贷评级?而最近,谁都不会怀疑中国很难继续成为制造业的领跑者。
工资在上涨,人民币在升值,劳动力过剩已经不复存在,人口老龄化迅速。而其他新兴市场也正赶上中国的基建速度。孟加拉、越南、菲律宾以及泰国(也许还有将来的缅甸)更加频繁地被提到,跨国制造商更多地选择在这些地方设立新基地。即使是美国,现在也正吸引制造业回流。中国和印度的制造业放缓,正在成为不争的事实。
美国的“教训”
过去五年里,人们已普遍认为,美国已经在全球竞争中败下阵来。而我在著作《The Emerging Markets Century》(《新兴市场的世纪》)中,也叙述了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是如何改变世界竞争格局的。还有一些新兴的跨国公司(例如韩国的三星,以及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是如何成为世界级企业的。
书中的观点在现在看来也经得起推敲:新兴市场至少在将来十年内还会持续兴旺。然而,有趣的是,发达国家“创造性、竞争性的回应”,却比我预料的要快。事实上,美国也许做得比我们想象中要好,而中国及其它崛起中的国家可能并没有我们认为的如此出色。
我们都假定,发达国家已失去动力,失去了在竞争中“获胜的意志”,把制造业拱手相让。中国和印度则激发了私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并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加大基础建设投资,为制造业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保障。许多商品本已非常廉价,但中国和其他国家可以让它们的价格进一步降低,这几乎成了它们的专利。美国的顾客已经感觉到,中国的商品成功占领了沃尔玛。
另外,美国的基础建设已经远远落后,公路、铁路、桥梁、管道、机场、通讯技术等,已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围绕着预算和债务危机的政治对抗让“削减开支”成为了当务之急,而更新我们的基础设施,从而保持出口和制造业的竞争力,则被放在次要的地位。
美国的传统智慧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iPhone很简洁,不过是中国制造的(Made In China)。与此同时,印度的塔塔收购了美洲虎、路虎。中国的吉利收购了沃尔沃,而联想则收购了IBM的电脑业务。在台湾,HTC由原本的默默无闻,变成了知名和备受尊重的企业。
把这些总括起来,似乎有一个无法阻挡的趋势:美国既在绿色产业上错失了成为领导者的机会,也把大规模生产和技术革新方面的机会分别拱手让给中国和欧洲。
五因素重塑竞争格局
不过正如我这次旅途中所看到的,事情正在发生变化。现在,我相信美国人是多虑了。目前的一些迹象表明,美国开始重获制造业的竞争力,而中国的优势却在逐步丧失,特别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
“页岩气产量变化”、“低成本优势衰减”、“人口老龄化压力加大”、“智能手机革命”、“聪明人的竞争精神”,这五个改变市场游戏规则的因素无异于一场宁静的革命,它们将会在未来十年带来巨大的冲击,并完全改变世界的竞争格局。
◆页岩气产量之变
由于发现了大量的天然气,美国的能源成本正出现回落。
尽管对能源的巨大需求,让天然气价格出现上涨,但热量与一桶石油相当的天然气价格也只是上涨了一点点。与此相比,中国和日本现在不得不以较高的价格进口天然气。
非常便宜的天然气价格,让美国成为那些能源需求量大的企业投资的好去处。比如,智利企业Methanex最近把它的石油化工产品线由智利搬到美国得克萨斯州。
未来十年,天然气将是提高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一个“游戏改变者”,天然气或将取代石油成为能源之王。
◆低成本优势衰减
中国已经不再是制造业的天堂。过去五年,中国和印度的工资水平都上涨了15~2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美国的工资水平保持平稳,与人民币的相对贬值,让美国在贸易上处于有利地位。
虽然两国的工资水平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但这个差距的缩小已经能造成巨大的冲击。通用电气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Jeff Immelt)声称,时薪15美元的美国工人能够与时薪3美元的中国工人竞争。
我遇到的几个在中国建厂的制造商也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中国现在缺少的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技术人才。孟加拉、越南现在成为了比中国成本更低的制造业中心。甚至连泰国、菲律宾和墨西哥的工资水平也正变得具有竞争力。
不过,与其他地区的工人相比,美国工人的生产率更高。比如韩国的现代公司在韩国、美国、中国等地皆有设厂,每小时的单位产出,最高的是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工厂。还有一个例子,来自印度的世界级汽车轮轴生产商Bharat Forge发现,中国工人的生产率只有其他工人的40%。
当然,中国的绝大部分竞争优势不仅仅来自劳动力成本,还有生产规模、基础设施、国内市场等优势。这些优势并不会因此消失,但是也会备受考验。
◆人口老龄化压力加大
人口老龄化已不仅仅是个只在理论层面探讨的问题了,特别是对于中国而言,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
1987年,中国一共有2600万婴儿出生,到了今天,每年只有1500万。
现在,用工紧缺的情况越来越突出,空余的岗位和劳动力之比为1.08。每一年新增的劳动人口也从1000万下降到只有300万。最迟于2018年,劳动人口将会出现下降。
20年内,6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将翻一番,达到3.6亿,已经有家庭在担心他们的三口之家要赡养四位老人。
随之而来的还有储蓄率的下滑,短期债务上升。有经济学家认为,即使中国经济没有崩溃,在老龄化的重负下,之后的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也很难超过6-7个全百分点。
◆智能手机革命
移动电话席卷全世界人民的速度是让人震惊的,不仅是在富人和精英群中。不过这要感谢中国山寨机的竞争,随着普通手机的价格下降到可以“令人接受”的水平,智能手机同样面临降价“威胁”。
五年以内,数十亿人将被智能手机俘虏——发邮件、上网、拍摄视频、视像通话、使用数不胜数的应用程序以及游戏。平板电脑将会为许多人带来高质量的教育,网上授课、交互式演示将会变得如今天的谷歌那样普通。
不过,中国在这个方面再度落后了。3G时代,中国就因为疲于向世界推销中国自主研发的3G制式而落后于人,而且,中国在2014年之前都不会颁发4G牌照。
不仅如此,在传统网吧逐渐被上百万覆盖WI-FI网络的热点取代后,中国到现在才加大对家用无线网络的投资。作为苹果的主打产品,iPhone依然在中国和其他国家成为身份的象征,尽管面临山寨侵袭。
◆聪明人的竞争精神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似乎已把制造业让给新兴市场,转而把目光放在创新、设计、金融以及高附加值的产业上。现在很多人认为这是个失败的策略。英特尔的安迪?格罗夫说,美国每创造一个制造业职位,就要有十个职位被外包到新兴市场。我们要明白,“劳力者”永远比“劳心者”要多。
虽然研究与开发部门已经遍布全球,但很多关键的新技术发明还是掌握在美国、欧洲和日本手上。确实,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需要为应对国外庞大的市场竞争作出调整。他们正在变得更加灵巧,并且正收复失地。
比如,苹果、谷歌、亚马逊、脸谱(Facebook)、推特(Twitter)、YouTube,这些都是创意品牌的范例,十几年前,它们根本不存在,但是如今,这些发明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的用户已遍布全球,并且还在不断增长。
不仅是大公司,美国的许多小公司也已经认识到,在新兴市场,就要利用好技术上的专长,走高产值、高精密的自动化制造业道路。
一些人对此甚是妒忌,他们认为制造业的利润有九成被“苹果”拿走了,只有一成留在了中国。但是他们不懂,智能手机的关键部门是多么专业化。目前,只有极少数公司有能力生产智能手机中最昂贵的芯片,也只有极少数制造商能生产智能手机的触摸屏。所以,中国在这方面走在后头并不奇怪。
不同以往的时代
我们不能再盲目地依赖庞大的新兴市场以维系未来的经济增长。中国维持了长达十年的超过10%的经济增长速度,印度的经济增长也曾一度达到8-10%,十年内,增长率可能会放缓至6-7%。这个事实会让其他国家不得不进行调整(当然他们自身也有问题,经济增速还没有中印的一半)。有些人把中国和印度的快速增长视为理所当然。对于这些人而言,这是一个痛苦的觉悟过程。
还是有理由对未来保持乐观,不过,这对于亚洲来说会是不一样的时代。
此前,这个地区的新兴市场证明了它们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所具有的弹性。从很多方面来看,不可否认,中国迅速的刺激措施是使世界免于陷入更深危机的一个转折点。但在下一个十年,中国需要一个更有持续性的方法,确保增长的同时避免通胀,确保内需,摆脱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
若政策的制定者希望能平稳过渡到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这更是重中之重。
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