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现代化新宏图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
  • 发布时间:2012-10-12 14:21

  --专访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市委书记蒋宏坤

  在同一块地理版图上存在着两个苏州:一面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水乡古镇,一面是正在大步迈向现代化的国际化城市

  苏州这座城市,很像当地独有的特产双面绣。在同一版图上存在着两个苏州:一面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水乡古镇,一面是正在大步迈向现代化的国际化城市。

  这座既传统又现代的城市,如何在不断发展中保持了自己的优美身段,而在未来的十年中,苏州又会提供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何种样本?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如何转变?《小康》杂志记者日前在苏州专访了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听这位苏州的掌舵者全面解析苏州通往现代化的变迁之路。

  抓人才就是抓未来

  《小康》:从近期一些知名加工制造业型企业外迁能看出,目前劳动力成本低已经不能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优势,苏州市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型和过渡上是如何做的?

  蒋宏坤:你说得很对,现在凭借低成本劳动力实现低层次扩张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正由人口红利不断向人才红利转变。可以说,现在经济的竞争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抓人才就是抓经济,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人才就是抓未来。

  我可以告诉你,实际上,苏州招揽人才的力度远胜于招商引资,苏州的人才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领跑。到目前为止,苏州人才总量增长率连续10年保持15%以上,全市人才总量已达160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年增长率连续7年保持20%以上,入选国家“千人计划”81人,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其中创业类“千人计划”专家59人,约占全国的13.6%、江苏的48%。

  从2010年开始,苏州在原先人才激励考核指标、市县两级人才专项资金不少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等系列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决定5年内再投入30亿元,深入推进“姑苏人才计划”。 同时我们搭建更多的创新创业平台,建立为人才创业提供全程帮助的资金扶持体系,从创业初期的种子基金,到孵化期的创投资金,再到成长期的产业资金,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资金支持和服务。

  《小康》:在今年外贸紧缩形势下,依靠出口为主要增长动力的苏州市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应对出口的下滑?

  蒋宏坤:今年以来,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市场持续低迷等困难,苏州市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立足稳定增长,筑牢外贸发展基础。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新的外贸产能;深入实施进出口“双百计划”,深耕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二是推进转型升级,提升外贸发展内涵。以成为商务部加工贸易试点城市为契机,鼓励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资扩股,不断向产业链两端延伸,跨越发展服务贸易,提升一般贸易比重。三是构建贸易平台,拓展外贸发展空间。着力打造电子商务、国际会展、进口分销等三大平台,形成外贸新的增长点。例如今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我市昆山成功举办,作为我国第一个专门以促进和扩大国外产品进口为宗旨的专业性国际博览会,我们为广大企业吸收先进技术和采购先进产品提供了平台和渠道,同时也为苏州乃至江苏进一步扩大开放注入活力。四是优化政府服务,提升发展的效能。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电力等要素保障力度,协调国检、海关、税务、外管等相关部门制定和落实各项贸易便利化措施,营造更优的外贸发展环境。通过这些保障措施加快落实到位,苏州外贸在今年上半年已经开始企稳回升。

  善待企业、善待企业家

  《小康》:能在关键时刻与企业共渡难关,是不是与你之前在企业工作经历有关,可以更好地站在企业和企业家的角度上进行“换位思考”?

  蒋宏坤:在企业工作的经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千难万难企业最难”。所以每次经济危机来临之际,我们政府都要冲在前头、加强调研,对于这些创造财富、吸纳就业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从资金和政策多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我们号召全市的政府职能部门树立正确的行政理念:“公务员就是服务员、政府就是提供公共服务”。

  苏州市每年都要对全市的优秀企业家进行表扬,还从一些方面积极培养企业的世界眼光。苏州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时代的弄潮儿,对他们要尊重。在企业出现资金难题的时候,我们在金融服务方面,不仅提供贷款,还积极拓展发债、票据、担保等多种融资手段,同时减少行政性收费。

  城乡一体化是苏州新的品牌

  《小康》:看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但是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重要的发展形态--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现在所面临的客观因素与之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你如何评价这两种模式?

  蒋宏坤: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有不断完善的过程,都是一种延续,来完成他的历史任务。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都要回过头对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以此来完善提升。苏南模式或者说是苏州模式现正在逐步体现他的优势和竞争能力。

  政府支持当然是需要的,但是要和市场机制更好地结合起来。这些年我们江苏省在政府的规划指导之下,利用市场机制来指导经济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服务力度不但没有减弱还在逐渐加大,这主要体现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的引导。

  苏州对于民营经济、集体股份经济、国有经济的支持上下了很大的努力。在技术升级和人才引进上都更加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苏南地区的规模企业较多,其中有一大批行业的地标性企业、龙头企业。主要靠政府的引导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重视技术创新改造,对于经济要素把握得较好,以提升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还有就是我们的集体经济。苏南经济都是靠集体经济为主的,现在我们发现发展公共服务事业、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帮助农民可持续增收等都离不开强有力的集体经济实力支撑。我们鼓励集体经济要学会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份。现在这个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1100亿元。我们的目标是:2015年所有农民都要成为股民,家家有股份,人人是股东,年年有分红。同时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我们的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已日趋成为新时期新阶段苏州最大的品牌、最大的特色、最大的优势。

  苏州要为实现现代化探索路径

  《小康》: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确是在实现“两个率先”征程上的亮点。我们发现苏州不少区市都提出了今年要“决胜”和“冲刺”基本实现现代化,相互竞争非常激烈。面对这些“百强县”,苏州市将如何从战略高度进行产业布局?各市是如何进行产业分工的?

  蒋宏坤:自改革开放以来,从由农转工的“苏南模式”,到由内转外的“开放样板”,再到全面小康的“现实模样”,苏州可以说取得了许多成绩,创造了很多经验,现在苏州所辖县级市已经全部进入“百强县”十强,确实令人鼓舞。

  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苏州市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到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过去依靠要素高消耗来维持高增长、凭借低成本劳动力实现低层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势十分紧迫。因此,苏州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把新兴产业作为第一方略,努力推动苏州实现“量转质”的跨越。

  一是改造提升优势主导产业。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苏州是制造业大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冶金、轻工和石化等主导产业依然举足轻重。我们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兼并重组等,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延伸产品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要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市场需求为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张家港有机硅等新材料、常熟高档汽车、太仓生物医药、昆山光电产业等已初见规模,大大提升了经济发展潜力。

  三是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是苏州未来经济的主体。近年来,苏州大力促进金融、现代物流、总部经济、软件与服务外包、科技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推动服务业实现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服务经济为主体、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基础保障。

  《小康》:《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不久后就将颁布实施,作为苏南经济领头羊的苏州市又将以何种角色进行自我定位?苏州的现代化有什么特点?

  蒋宏坤:国务院决定将“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总体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对于苏南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提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苏州作为苏南的主要板块,有信心、有决心、有条件也有能力不辜负中央和江苏省委的重托,努力发挥先行军作用,不仅要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模样,而且要为如何基本实现现代化探索路径、提供经验。

  我们提出要“建设宜居新苏州、打造创业新天堂、共筑幸福新家园”。我想,这既是对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形象描述,也是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选择。

  主政一天就要为民服务一天

  《小康》:2009年8月,您从南京市调来苏州担任市委书记,在苏州工作这三年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为在苏南两地都执政过的领导,您如何看待这两座城市在未来苏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中的协调发展与分工?

  蒋宏坤:我出生在苏州,工作的第一站也是从苏州开始的。我感到,苏州不仅是一个发展速度快、开放程度高、充满活力的现代经济强市,也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这种文化的积淀和底蕴的传承,在苏州大地上生生不息,培育了苏州善于创新、勇于争先、敢于竞争的精神特质,我们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就是这种精神的提炼和升华。可以说,苏州干部的奋力进取、勇创大业的拼搏精神催人奋进,苏州百姓宽容善良、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感人至深。这些都深深激励着我,主政一天就要为民服务一天、奉献一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加快苏州现代化建设、为提升人民群众福祉多做贡献,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南京与苏州同为长三角和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也都是我很喜爱的城市。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科教支撑能力强,服务业发达,中心城市首位度高;苏州的经济总量大、开放化程度高、创新创业氛围浓。可以说,南京包容大气、博爱博雅,苏州精巧融合、开放开明,两个市都有各自比较鲜明的优势、特色和个性,集中展现了江苏的良好形象。当前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持续发展、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苏州和南京更多的不是竞争关系,而应该是合作关系。我们希望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交流、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南京深度合作,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文|《小康》记者 张凡 鄂璠 赵莉莉 曹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