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变“型”记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杭州,拱墅区,拆迁,产业转型
  • 发布时间:2012-10-12 14:50

  在旧城改造、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拱墅区实现了升级与巨变。而拱墅人从“物质”到“精神”的不断追求与探索,或许才正是“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目标中所体现的核心价值

  今年9月,京杭大运河杭州景区通过了国家旅游局的4A级景区评定。随后,杭州第七次推出新运河文化节。国庆期间,不必扎堆人流如织的景区,只要坐坐漕舫,便能亲身体验到运河的新魅力。

  如果是杭州市拱墅区的老居民,一定会惊异于这个古老城区的巨变;如果是这里的“外来客”,沿着运河边走一走,从拱宸桥上踏过,坐下来和好客的当地人聊一聊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便能感受到他们的幸福与知足。

  “拱墅区折射了城区转型升级之路”,便是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对这个曾被定位为工业仓储区的老城区的评价。而今,拱墅区已然开始了“华丽转身”,拱墅区委书记许明告诉《小康》记者,“现在拱墅区要由工业仓储区向核心城区转型,向商业商贸商住城区转型,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

  “旧”城

  历史上,因运河而得名的拱墅以繁华而闻名。

  “拱”为杭州市区一条横跨大运河、最高最长的石拱桥,名为拱宸桥,也是大运河南端终点的标志性建筑;“墅”即“十里银湖墅”,旧时的杭州湖墅路沿途米市、鱼市、花市等汇集,寺庙庵堂林立,又有“湖墅八景”等景致,因此赢得了“十里银湖墅”的美誉。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大运河的繁华不再了,杭州人留下句老话,“东贵西富南贫北寒”,而“北寒”指的就是拱墅区。在运河边上长大的杭州市民张松泉说,在他记忆中,以前胜利河、大兜路一带,集聚着一片棚户区,他小时候,运河水质还不错,他和小伙伴们常在里面游泳、抓鱼,后来,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排,导致运河水体黑臭、垃圾遍布。在张松泉印象中,运河两岸一家挨着一家,都是那样的老房子,屋顶是由各种材料斜架而成,从远处看,好像是一排排的斜坡。

  张松泉的记忆在记者随后的采访之中得到了印证,在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民俗风情画家吴理人向《小康》记者展示了他的画作,“我画杭州画了30年,画杭州就一定要画运河。”

  吴理人告诉记者,以前运河这一带并不被人重视,因为杭州人都知道,这个地方是贫民窟,用杭州方言讲,叫“江北佬”,在这里的人,大多是从北方过来的,靠运河为生,做点小生意,然后留住下来了。“他们留住下来后,搭了很简单的棚,在我的画面上就叫棚屋。”吴理人翻开《运河杭州风情》这本书,展示他笔下的“运河人家”。

  拱墅区文化馆馆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阮利平为那些画作执笔撰写文稿,“住棚户区的都是来自社会底层,他们以运河为生,常年奔走在运河之上,起早摸黑以船为家,祖祖辈辈以船为生。有一年上岸了,用毛竹、油毛毡搭一简单棚屋,一家老小蜷缩在里面,低矮简陋,夏天闷热潮湿,严冬寒风穿墙,雨天屋顶滴漏。实在支撑不下去,有的又重新回到船上……如今的运河已经找不到旧日的辛酸,棚屋里的人家逐渐外迁住上了好房子,大量危旧棚屋被一幢幢高层住宅和写字楼取代……”

  求“新”

  从棚户区积聚的旧城区“摇身”变成有着各式风格建筑、居民楼的新城区,让成千上万居民告别“蜗居”,住进新居,拱墅区却只用了短短三年。

  “我吃着运河水长大,以前河里的水很干净,1953年通了自来水以后,在河对岸有一个水龙头,要过去挑,一分钱一袋;1956年以后水质开始变了,臭气熏天。”居住在小河直街的姚桐腾说,他和弟弟一家住在祖上传下来的老宅子里。

  小河直街的大变化始自2007年,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保护工作开始了。那年3月,杭州市政府在姚桐腾居住的“小河直街姚宅”门口立了块“杭州市历史建筑”的大牌子,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姚桐腾见证了小河直街“求新”的过程。

  小河直街的建筑多为清末民初的江南民居,住有290多户人家,但房屋年久失修。在整治保护的过程中,要涉及到上百户居民的拆迁。“除了我家之外,几乎其余的人家都拆了。”与姚宅相邻的有一排平房,也是翻修重建的,其中一间是曹秋英的住房,这位当时的小河街区居委会主任,是第一个被动员的,也是第一个带头搬离的。搬走后,政府每月给她千余元,供她租房使用。

  大约一两年左右的时间,当曹秋英再搬回到小河直街的时候,这里的变化不仅仅是住房,河水中的臭味也消失了。

  在拱墅区城市建设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汤怀良的记忆中,还“储存”着更多的关于杭州市旧城改造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背后,拱墅区委区政府做出的积极探索。

  拱墅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惠民拆迁政策,一是安置方式尽可能多样化,推出“允许原地段回迁、允许自保(确定保留的建筑可自行修缮恢复)、鼓励外迁”的政策,由住户自行选择;二是制定“住得下、分得开、确保基本、限制超量”的扩面原则进行安置,推出不同扩面价,增加住户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选择余地;三是补助体现人文关怀。以小河直街所处地段的拆迁户为例,在过渡期内,他们可以享受每月12元/平方米的过渡费,此外每月还能得到补贴500元,若是春节期间在外过渡,还能拿到3000元的过节奖励,每逢夏季高温酷暑,还有5000元的高温补助费。

  仅仅一年的时间,小河直街一期重点保护区便对外开放,回迁户和周边群众对整治修缮后的街区交口称赞,2007年底,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工程被评为“人居环境范例奖”。

  转“型”

  拱墅城“变”的同时,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在加快进行。

  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区,拱墅区原来的产业是人力加体力,2008年初,拱墅区将2.74平方公里的原科技工业功能区祥符区块重新规划定位,提出了建设北部软件园的目标,从定位规划、建设实施到一期正式开园,短短8个月就形成了8万多平方米的楼宇,引进了近百家软件开发企业。

  软件产业的一匹“黑马”开始奔腾,今年,园区又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的广告产业园。

  “随着5万余平方米的运河广告产业大厦竣工,运河广告产业园将正式对外开园,在接下来的这两年时间内,40万平方米的广告园产业用房将陆续建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体量。”对于拱墅区的未来,许明信心满满,“杭州运河广告产业园,可谓是拱墅转型升级的创新之举。”

  拱墅区的目标是,打造国内一流的广告产业园区,到2016年,实现广告行业营业收入100亿元。运河广告产业园成功申报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是打造运河商圈的一大新平台,规划建成总体量达350万平方米,由产业用房、商务配套、品质住宅组成新兴城市综合体。

  “促进产业集聚、产业链贯通,提高广告业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打造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加快产业园平台建设,全面建设广告产业核心区,使它成为转型升级的标杆和亮点。”拱墅区发展改革和经济局党委书记、局长吴伟介绍说。

  而建设运河广告产业圈,还只是拱墅区“全力打造运河商圈”工作的其中一部分,建设“美食拱墅、购物之区”、建设总部楼宇集聚区、建设文创产业示范区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等等,都将成为拱墅区转型过程中着力突破的重点。

  升“级”

  9月,京杭大运河杭州景区通过了国家旅游局的4A级景区评定,对于生活在拱墅区的“运河人”来说,这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因为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文化最集中的地区就是在拱墅区。

  “4A级景区创建是全面提升景区知名度、美誉度,实现‘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的重要举措,创建工作于2011年7月启动。”拱墅区商务局(区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宋月明向《小康》记者介绍说,“我们运河沿岸的老百姓也能体验到世界级的旅游产品了,同时这也为国内乃至世界的旅游者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我们希望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运河航运文化历史。”

  充满灵气的运河,总能孕育出聪慧的人;而智慧的人,又总能再为运河增添人文的气息。运河是充满灵气的且富有人文气息的,原是图书出版营销策划人的吴艾倩,几年前萌发了在杭州办书院的梦想,她“寻”到了运河边的一块宝地。2010年圣诞节,书院落成那天,空中飘起了雪花,但各路文人墨客、学界泰斗仍陆续来到这方雅致的书院。

  有人无意中邂逅了韵和书院,与吴艾倩深谈过一次,之后,便用富有情感的笔触写道:昔日的皇家粮仓,今朝的韵和书院,抚触着那些久远的故事,闭上眼睛想象--当年的富义仓,浙江巡抚谭钟麟因杭城粮食告急,储粮赈灾,劝富人行义捐粮;天下粮仓,群臣百官们穿梭于茶馆、议事厅,征粮、征盐、征茶,富义仓码头漕舫铁壳船往返停靠,身着清朝马褂头上留着长长辫子的男人们和大襟棉布花衣的女人们脸上带着几分落寞或得意……

  宋月明说,拱墅区境内国家级的博物馆很多,如运河博物馆,刀剪剑、扇、伞、工艺美术四大博物馆。拱墅区将这些博物馆资源整合后,它们已成为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主力军。并且,每座博物馆,都“坐拥”着很高很旺的人气。“2015年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5A级景区!”宋月明坚定地表示。

  如今,韵和书院也定期为政府、学校、企业开展智慧文化、养生文化等国学讲座,以“回味无穷的船娘宴”和“妙不可言的文人茶”来招待宾客。吴艾倩说,无论是书道、画道、茶道、花道还是香道,“道”都只是载体。因此,韵和书院用心策划了八大节庆活动:春之韵和--韵和闹元宵、韵和女人节;夏之韵和--韵和“包肉粽”、韵和晒书节;秋之韵和--韵和插花艺术节、运河中秋书茶节;冬之韵和--韵和赏壶听禅、韵和周年巡礼。

  从“物质粮仓”到“精神粮仓”华丽转身的背后,是拱墅人从“物质”到“精神”的不断追求与探索。而这,或许才正是“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目标中所体现的核心价值。

  文|《小康》记者 鄂璠 杭州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