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在“创造”什么?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苏州,经济,产业转型
  • 发布时间:2012-10-12 14:22

  海归创业者们为什么会选择苏州?苏州的“丝绸”如何提高含金量?众多国际性大学为何都要落户苏州?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秘密,隐藏在苏州打造的国际化链条之中

  “在苏州呆了三天,感觉转型力度很大,苏州原来靠外向型经济,靠制造业,产业规模做得很大,到了一定高度,有积累以后现在投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它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你去看它的几个社区,叫邻里中心,政府在考虑这些问题了。”南京市副市长陈刚说。

  8月31日至9月2日, 南京市的“国际化进程工作会议”却放在苏州召开,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率领150多名领导干部前往苏州,这位前任苏州市长显然并非让官员们领略此地“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而是有意让南京官员们近距离感受下苏州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步伐。

  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被邀来,特地为南京的干部们讲述了苏州转型经验。

  在三天的走访中,陈刚对苏州转型有了相当深的感悟。他说:“我觉得城市的发展,和当地人的状态、理念,或者说人群的性格特色有关系,苏州人是比较务实的一种作风,埋头干,不喜欢多说,而且有些事情能够去想办法,并且能够尽可能把事情做到比较好的状态。不说是做到极致吧,至少做到比较满意的状态,所以苏州奇迹打造出来了。”

  苏州产业转型,到底在什么地方发生了改变?

  九月初《小康》记者一行也来到苏州,深入昆山、吴江、相城、太仓、常熟、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试图寻找苏州转型发展中,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所在,并希望藉此为其他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城市提供借鉴与参考。

  点石“成金”

  一个小玻璃瓶中,放着一些细小而规整的颗粒。

  这就是江必旺的“产品”。看着记者怀疑的目光,江必旺解释说:“它能检测食品安全,将有害成分抽离;它能融入化妆品,遮盖皮肤的瑕疵,让皮肤更细腻嫩滑;它可以做成药物胶囊,让药物均匀地释放;它还是液晶屏的隔离物,能让屏幕平整光滑……”

  拿着自己的手机,江必旺向《小康》记者介绍说,液晶显示屏的液晶本身不能固定,需要夹在两块玻璃板中间,而屏幕的厚薄、均匀就需要靠微球来调节。微球控制力的大小必须非常精致,所使用的微球必须大小、形状完全一致。而这一点,纳微公司已经做到了。

  看起来如此神奇的技术,其原料成本则被江必旺戏称为是“石头价”。江必旺的纳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干的就是点石“成金”的生意,而他要挑战的则是全球纳米领域内最大的公司美国GE。

  “我们是在GE之后,全球第二家提供这种纳米微球产品的公司。”江必旺说。

  在来到苏州工业园区之前,江必旺的“创业”之路并不轻松。1988年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江必旺于1994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Binghamton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并荣获美国化学协会化学界杰出研究生奖,1998年到美国著名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6年,江必旺回国创建了深圳纳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于发展速度太快,不得不在一年内搬了三次家,这让江必旺头痛不已,因为那些昂贵的研究设备经不起折腾。最终,江必旺接到苏州工业园区伸来的橄榄枝,在实地考察后于2007年入驻苏州工业园区。让他感到兴奋的是,苏州工业园区单独开辟的生物纳米科技园汇聚了国内众多顶尖的公司,一方面可以交流新技术,另一方面,他不用出园区就可以找到这条产业链上的很多配套公司。

  苏州市不仅在规划中早早瞄准了“纳米园”,更在政策和智力方面提供了很多支持。

  2010年12月2日,苏州市政府公布了《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2010-2012)》,明确以纳米技术研发应用和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为龙头,推进八大战略新兴产业。而在2011年高校新增专业的名单上,苏州大学申报的纳米材料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物联网工程三个专业名列其中,2012年这些专业已面向全国开始招生,而这三个新增本科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正是未来纳米园里最需要的。

  进驻生物纳米园之初,园区就给江必旺提供一座独栋的研发大楼,最初只用到一层,但三年发展下来,明显不够用了。“3000平米不够用了,政府立即为我在边上又租了2000平米的场地,免去了我频繁搬家的后顾之忧。”

  如今,纳微公司能够提供粒径范围从5纳米到1000微米的任意大小单分散性微球,公司所有技术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种类超过3000种。纳微技术还打破了日本等国家在LCD生产技术上的长期垄断,国内三分之二的液晶屏已经用上了纳微公司生产的微球。公司产值由500万飞升至3000万。

  苏州工业园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姚文蕾向《小康》记者介绍,纳微公司不仅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还带动了纳米生物科技园内其他企业的共同进步,汉朗、吉码等20多家区内企业使用了苏州纳微的产品,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使产品具备了更高的科技含量,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纳微之外,生物纳米园还有更多新的生力军在不断加入。这里已经成为国内生物科技与纳米技术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者”,聚集超过5000名高层次研发人才。园区还于2009年组建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区内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深度服务。江必旺称,有了服务中心的支持,政企之间不再形同陌路,而是紧密联系,坦诚相待。中心主动服务企业,为纳微解决了很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和氛围下工作,让我很安心、很放心。 “

  苏州工业园还设立2亿元人才基金,在个人所得税、公积金缴交、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高端人才更多照顾。对科技领军人才创业项目给予启动资金、风险投资、跟进投资、项目贷款和担保等5个专项资金资助;还给予项目资助配套、研发用房补贴、租用住房补贴、购买住房补贴、家属子女安置5项重点支持。对符合园区认定的高科技成长型企业中的专业人才,每月给予薪酬补贴、租住人才优租房。

  让高新产业能够找到成长的空间,让高新人才能够安心创业,这是苏州工业园区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的根本原因。

  “丝绸”新路

  在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的“刺绣一条街”上,绣娘们用传统的手法向前来旅游的人们展示着“双面绣”的绝活。

  一面是浩波荡漾的太湖风光,另一面则是完全不同的古代美女。“这是我们刚花了一年时间完成的,有很多公司来买,我们都不舍得卖掉。”苏州市云帆刺绣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周海云说,她本人就是一位高级工艺美术师,她的名片背后展现的正是她自己的代表作。

  这样的艺术品往往供不应求,周海云甚至在北京的燕莎友谊商城开了一家分店。像周海云这样在传统技术上进行创新、申请专利的绣娘越来越多,高新区镇湖街道与苏州工艺美院更合作设立了5年制的刺绣专业大专班,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镇湖刺绣产业从业人员达12000多人,2010年,小镇的苏绣销售额达10亿元。

  据苏州高新区宣传部部长宋长宝介绍,高新区先后投入7亿多元,在镇湖建成“一街(绣品街)、一馆(中国刺绣艺术馆)、一中心(刺绣展示中心)、一园(苏绣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刺绣发展载体,形成了集刺绣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展示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刺绣产业集群。

  丝绸产业作为苏州优势传统产业,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在目前苏州工业总规模不断扩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丝绸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

  “快看,我们公司的品牌现在排名第二。”在《小康》记者来到位于丝绸之都的吴江市盛泽镇采访的当天,吴建华正在忙着关注自己公司品牌“上久楷”在“苏州百姓最喜爱的丝绸品牌评选”上的网络排名。

  如此注重“品牌”的吴建华,之前有过深刻的教训。

  最初的吴建华,走的是代工之路。就在几年前的法国TEXTWORLD展会和同期举行的PV面料展上,吴建华的产品卖给欧洲客人每米60元人民币,而他们挂牌后转手在PV展上卖出60欧元。“差价十几倍,当时看了心里真不是滋味。”

  像吴建华这样最初一心只做代工,不发展自主品牌的企业在盛泽镇不在少数。常年出国参加各种展会的吴建华对于外贸市场有着切身的感受,代工或加工贸易本身的利润就低,外部市场稍有风吹草动,作为产业链的低端肯定受不了一次次的打击。吴建华决心将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与苏州传统纺织形态宋锦进行结合,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苏州市和吴江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与宋锦的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女士共同努力,将传统的宋锦织造技艺与现代化织机技术相结合,使宋锦的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让濒临灭绝的宋锦技艺有了发扬光大的基础。吴建华的鼎盛丝绸目前实现面料、家纺、服饰、礼品等全系列丝绸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已成为盛泽真丝绸的行业骨干,在国内已小有名气。三年前,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还并购了原苏州丝绸业龙头--苏州东吴丝织厂。

  吴建华告诉《小康》记者,宋锦织造迈入电子时代,价值不言而喻,市场商业价值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承价值。他们生产的女士手提包结合宋锦的面料,已经被北京燕莎等大型商场邀请前去开设店铺。

  “我就是想把产品做成中国人自己的奢侈品。”吴建华信心满满地表示。

  而位于苏州市北部常熟市的梦兰集团,同样意识到产业发展需要“结构调整在前,技术升级在早”。 这些年,梦兰集团确立“院地企结合、产学研并进”的理念,并从“项目型”合作向“基地型”“产业化”的深度合作转变。

  这家以纺织业起家的民营公司,大幅度转身向IT产业最核心的芯片产业进军。梦兰先后与中科院计算所携手打造龙芯产业化基地,联合中科大等院校成立3家合作研发设计机构,使龙芯处理器这一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最终进入良性的市场发展轨道。目前,第三代龙芯处理器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同时,梦兰在传统家纺产业上积极利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台,围绕“低碳、再生、有机”等关键点,开发投产一批绿色健康家纺,累计获取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知识产权近600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等各类标准28项,产品附加值更高,品牌更响,成功实现了品牌提升和产业升级。

  一面是家纺,一面是芯片,钱月兰的产业“双面绣”相当精彩。

  “随着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我们有望实现产业结构‘大换血’。”常熟市委书记惠建林表示,轻纺工业是常熟的传统强项,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则相对薄弱。近年来,常熟以“创新之手”加速培育新兴产业,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并取代传统的轻纺工业成为最大支柱。其中观致汽车、捷豹路虎、丰田研发中心在常熟的总投入超过200亿元。围绕这“三辆车”,目前常熟基本形成了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生产、物流、贸易于一体的发展格局,加上迅速崛起的装备制造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预计未来两三年内将形成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全力转型的时候,苏州的传统产业并未被放弃,而是不断在“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在做大品牌的时候扩大附加值。而新兴产业则在各个区县不断聚集,形成新的产业链。

  国际化链条

  从8月到9月,接连有两所大学落户到了苏州。

  美国俄亥俄州最大的私立学校、顶尖级的研究院校代顿大学,8月份将其中国研究院落户在了苏州,并且声明将率先建立“发明中心”。代顿大学和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等5家跨国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为包括本科生在内的中美两国学生提供与公司研发和技术项目相联系的学习、实习和工作机会。

  9月19日,国内首个中外合作办学的联合研究生院---由东南大学和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联合建设的东大-蒙纳士苏州联合研究生院在苏州工业园高教区公共学院揭牌成立。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州长Ted Baillieu 出席揭牌仪式。

  “教育、医疗问题是衡量一个地方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一个地方无论开发多么好,如果没有医院,因为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没有教育,就没办法谈吸引力。”苏州高新区宣传部长宋长宝说,苏州高新区相继办起了面向境外人士子女的苏州依顿国际学校、苏州日本人学校和华东台商子女学校(苏州校区)。

  “我们的场地由高新区政府提供,学校只需专心办学就行了。”创办依顿学校的伊顿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胡锦珠对地方政府开放的教育理念赞赏不已,现在,在校生已从开办之初的7个人发展到300多名。

  从美国归来创业的江必旺就说,习惯了在欧美生活的人们,在苏州能找到同样的感觉。苏州事实上已经成为国际化学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数据显示,苏州市高等教育段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总量达到了42个,形成了专科起点直到博士研究生的中外合作高等教育学历的完整体系。

  “英国的利物浦大学和西安交大合作建立了西交利物浦,中国人民大学和法国瓦拉里大学,还有美国杜克大学和武汉大学、新加坡大学和香港大学等都在苏州有合作办学机构、研究院。”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说,“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在这个方面不惜代价来吸引和培养人才,为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用我们的人才优势来赢得我们的竞争优势。招揽各种人才来打造我们的创新高地。”

  不仅是吸引和培养海归高端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引导和壮大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也是苏州市实施的重要战略。

  就在今年5月,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视察了位于吴江市的光缆巨头--亨通集团时,就着重考察了亨通的国际化战略,明确指出“我们鼓励像亨通这样的企业变成国际化企业,走出去面向国际市场”。

  亨通这家苏州本土的民营企业,在过去数年间先后在俄罗斯、中东、南非、南美、东南亚等1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营销技术服务机构,海外营销网络构架初步形成。今年4月,亨通集团的首个海外研发生产基地--亨通巴西光通信项目正式启动,预计第四季度正式投产,标志着亨通已从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转变迈出了重要一步。

  “我们已制定了国际化”5.3.1“战略目标,即未来线缆产品的50%出口海外、30%以上资本投资在海外、10%以上人才具有全球视野及国际化经营管理背景。”亨通集团总裁助理吴如其向《小康》记者介绍到,就亨通主业而言,光通信完整产业链的形成、产品系列全使它比同行更具国际化的基础,2012年对亨通而言将是国际化战略实施的重要节点。目前亨通光电线缆产能的10%出口海外,在未来3-5年内,这一比例预计将提升至30%。

  从居住、上学到最后的就业、创业,苏州为国际化的人才提供一流的服务,而在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苏州又能为企业提供更多政策及资金上的支持。

  一个国际化的城市,首先是因为有着国际化的理念。在转型之路上,苏州传统产业不断在“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新兴产业则在各个区县聚集形成新的产业链。从出台政策、招揽人才、提供教育、助推企业方面,苏州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国际化链条。

  “像社区的国际化,关心外籍人氏的本地化,这一点南京现在还没有能力去完全和苏州做到一致。”南京市副市长陈刚认为,在这一点上,苏州可能已经走到全国的前列。

  文|《小康》记者 曹伟 苏州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