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的苏州样板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新,管理,苏州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10-12 14:28
面对日益多样化的“民有所需”,把专业的社工培养成名符其实的“CEO”,让社会组织成为政府的“左膀右臂”,让社区成为展示现代化建设的靓丽风景线,是苏州着力探索的社会管理新方向
“公务员就是服务员,政府就是要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在接受《小康》杂志社独家专访时,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一字一顿地说。在他看来,政府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行政理念。
公共服务便是最好的社会管理,面对日益多样化的“民有所需”,单靠政府一个公共服务的“供应商”,显然已经力不从心。苏州各地积极探索“三社互动”的社会管理新路径,让社区成为实现基层管理和基础服务的重要平台,让社会组织成为承接政府转移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让社工直接服务于群众。
在去年的江苏省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会议上,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指出,要把社会管理创新放到“两个率先”总体布局中来谋划,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开创社会管理新局面。今年是江苏省的“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推进落实年”,作为走在江苏省“两个率先”最前列的苏州市,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制定出台了包含6大类20项量化指标的社会管理指标体系,正着力打造创新社会管理的样板城市。
政府“赔本”帮“无情”们安家
一个为自己取了“无情”网名的男青年,却做了许多“有情”的事情。
在太仓市,《小康》记者听到了“无情”的故事:太仓的打工者比较多,每年春节前,为了买到回家的火车票,他们都要排一晚上的队,每到这个时候,就有人为他们送去方便面和矿泉水,一直以来,他们都以为东西是太仓市人民政府送来的,其实是由“无情”带领的民间组织送的;17岁女孩倪章欢身患白血病的事情经媒体披露后,“无情”了解到,倪章欢的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至少30万元的高额治疗费,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道难以迈过的槛,于是,“无情”带领太仓市义工联的志愿者们发起了义卖活动……而记者在网上联系到“无情”的当天,正逢周六,下午五点多,一个为农民工子弟募集文体用品的大型活动刚刚结束。
“无情”现在的身份是太仓市义工联合会主席、太仓公益网负责人,“他所在的民间组织做了很多好事情,平均每个月都要举行一两次活动。”提起“无情”这位公益活动的领头人,太仓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顾群丰赞不绝口,“他叫刘伟华,30来岁,前些年开了个小店,做点小生意,现在当起了专业的专职义工,小店都交给亲戚打理了。”
事情其实还要追溯到5年前。2007年5月11日,刘伟华和三五个网友一起创办了太仓市第一个网络公益平台--太仓公益网,这个以公益性活动为主的非营利性网络平台搭建起来以后,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爱心人士的“追捧”。4年多的时间,太仓公益网志愿者义工服务累积时间已达2万多小时,成功开展了300多次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涉及救灾、帮困、助学、环保、助残等多个公益项目。
在社会组织日益彰显出强大生命力与活力的同时,政府也在思考:如何让社会组织成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左膀右臂”?经过探索与实践,太仓很快便找到了答案。
今年5月18日,太仓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运行,太仓市义工联、心航社工等10多个社会组织首批进驻办公。这幢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建筑物,成为了入驻社团的免费办公场所。如此大做“赔本生意”,政府意图何在?太仓市委书记陆留生一语道破:“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最基础元素,太仓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种种新探索,无一不需要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
“草根组织”投奔政府
在社会组织壮大的过程中,政府“赔”出去的何止“盖房子”这1000万。
太仓公益网做得好,在太仓是被公认的,其特点之一便是财务公开,社会公信力极高。网络上至今还能查到这个组织创办时的第一笔善款:2007年4月18日,“小宝”为“爱心账户”添加200元,“无情”添加200元;4月19日,“石头”添加100元,“莳涧”添加30元……
让刘伟华感到骄傲的是,从2007年至今没有丢失过一分钱。志愿者个人无偿借给太仓公益网和太仓义工联的房子,被称为“爱心之家”,“政府给我们提供办公场所之前,我们就是在那里办公的。所有办公经费都由志愿者个人来承担。”刘伟华介绍说。
让刘伟华为志愿者精神所感动之处,却成了政府主动“检讨”的地方,“刘伟华总是自掏腰包。这几年社会组织虽发展壮大了,却没有固定的办公机构,账上没有一分钱,每次募捐都一分不动送到捐助对象手里,而且自己还要搭点儿成本进去,这种模式实质上对公益组织的发展是不利的。”顾群丰说,“一个组织自身必须具备不断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民政局先是鼓励并帮助他们来登记,然后又资助给他们3万元的活动经费。”
太仓市的很多公益志愿者们都忘不了2011年8月4日这一天,因为那天是太仓义工联成立的日子。有人兴奋地在网上论坛中写道:义工联的成立也为太仓公益网作为一个 “草根组织”的使命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目前,民政局为我们无偿提供了办公场地和活动场地,以及水电、房租、耗材等所有费用。”在刘伟华看来,社会组织需要政府的引导、培育和孵化,政府可以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一些本不该由政府去承担的社会事务也应该交由社会组织去承担,“我感觉也可以说是‘政社分离’,政府把一些社会事务剥离出来,由社会去承担相应的责任,政府可以花更多的精力去做其本身应该做的事务。”
今年,太仓市义工联申请到了两个政府的公益项目,一个是苏州的关爱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公益创投项目,另外一个是太仓的关爱空巢老人项目,这两个项目分别有10万元的经费支持。
让“左膀右臂”成为名符其实的CEO
据顾群丰介绍,到太仓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来的这些“组织”里,除了已经有4000多个会员的义工联之外,其余的大多还需要“培育”和“孵化”,中心里专门设立了三个功能区,孵化培育区便是其中之一。而政府在“培育孵化”社会组织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是:义工不要自己贴钱;社工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据了解,目前太仓登记有300多家社会组织,备案600多家,总数达千家,每年还在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太仓市的社会组织服务工作只是苏州市创新社会管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惠民便民的一个缩影。如今,在苏州市,“遍地开花”的社会组织已成为各级政府强健有力的“左膀右臂”。
苏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陈燕颜向《小康》记者介绍到,近年来,苏州各级党政领导把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增强社会自治功能作为现阶段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将“健康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列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六大工作体系之一,社会组织培育工作获得了较快发展,到今年6月底,苏州市社会组织总数达到11157家,其中登记数3998家,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7159家;比去年同期增加21.6%;万人拥有社会组织6.4家。而苏州未来的目标是:争取到“十二五”末,实现全市社会组织登记数倍增,万人(户籍)拥有等级的社会组织数10家以上,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数达到每个城市社区10个、农村社区5个。
初具规模、基础坚实的“左膀右臂”如何做到实力与能力的再次提升?
“在创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的机制体制方面,我们有个‘社会组织CEO能力提升双百工程’,目前已顺利实施,目的就是要培育社会组织的负责人,通过提高他们的能力来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陈燕颜告诉记者。
陈燕颜提到的这个项目,刘伟华便亲身体验过,“我的理论知识比较匮乏,一直以来都是依靠活动中积累的实践经验来进行组织建设,通过培训,我学到了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通过相关的理论知识再结合自己这些年来的实际操作经验,感觉最大的提升在于完善项目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和建设。”
自我管理不让“大事”出社区
除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和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作用之外,社区的自治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管理老百姓要公正公平,公正公平才敢公开,你不公正不公平,便不敢公开。”相城区北桥街道灵峰村委员会书记高兴元一提起“村务公开”、“党务公开”,便底气十足,“我们村是实名制全部公开,没什么隐瞒的!我一年拿26万,是公开的;我们的干部拿十几万也是要公开的。拿了这么多,如果不做事,是要被老百姓骂的。我们一年两次评议,6月底党员会议、代表会议,进行村干部评议,到年底奖金公开,有一个‘叉’就要被扣掉3000元,但每次最多也就一两个人会出现失误,说明工作还是被大家认可的。”
工作被肯定的背后,是村级经济的不断发展。
灵峰村的村级可支配收入从360万元增加到4818万元,平均每年增长1倍多;村民人均纯收入从6396元提高到20000元,平均每年增收接近1500元。
实现这样的跨越,灵峰村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2003年,只有960多人的灵峰村合并谈埂、庄浜、凡店、姚浜4个村,组成了6100多人的新行政村,在苏州城区最北端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大幕。
“并村以后需要个磨合期,而我们一下子就出台了‘六个统一’,资产统一管理、建设统一规划、资金统一使用、收费统一标准、福利统一享受、土地统一调整。”高兴元回忆说,“我们从2003年3月开始考虑发展规划,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出来之后,3月份灵峰村就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优化交通,打造工业集中区;集约用地,挖掘内部资源;做强农业,兼顾社会和生态效益。”
灵峰村还投资9500万元建成了灵峰村社区服务中心、活动中心、乐寿中心、商贸中心、管理中心五个功能区域。其中社区管理中心是一站式服务大厅,内设计生、民政、社会保障、便民服务等八个窗口。《小康》记者赴灵峰村采访的当天,正赶上一位来自湖北的务工人员去服务大厅咨询孩子读书的问题,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办事处主任金爱民热情地为他做了解答。“基本上村民生活中有需求的小事都能够在这里解决,每天都有一个两委会当中的主要领导在服务大厅办公,这样就为村民们省去了到处找人的时间和麻烦。”金爱民说。
努力帮助村民们避开各种“麻烦”的同时,灵峰村也把各种大事小情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都交到了村民手中。
“灵峰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村里的大小事务都要由村民来决策、管理。”据高兴元介绍,灵峰村两委会全面推行以民主管理为主的“四民主、全公开”制度,做到了民主选举规范化、民主管理制度化、民主决策科学化、民主监督程序化,村务党务公开透明化,“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用好村支队伍,关键是村民组组长作用的发挥。对于村民组组长,我们有百分考核,先是自己评,然后组长们坐在一起互相评议,最后还要召开组内老百姓的座谈会,考核得分与补贴挂钩,这个压力来自于‘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因为小事都交给了组长处理,出现违章建筑,组长需要自己处理,如果拆掉了,我们就不扣他的分;如果处理不好,要交给村里来做,那就要被扣分了。”
“网格”里的风景和文化
“苏州目前的城乡一体化是最精彩的!”《小康》记者在苏州采访的第一天,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便对记者说,这样的“伏笔”在随后几天的采访中逐渐显现。
如果把苏州辖区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那么每个“网格”里都有独具特色的风景和文化,即便是在乡村,也同样能够感受到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已过花甲之年的丁大爷拿着崭新的“电脑培训合格证”,没想到自己还能赶时髦,学上网。在他身后,三四十个爷爷奶奶们正认真地坐在电脑前,向年轻的志愿者们学习如何上网。“我是第一批来学电脑的,经过了三天的学习后,一次就通过了考试,现在已经可以在家里上网了。”71岁的黄奶奶指着身边的一位老奶奶,向记者介绍到,“她今天是第一次来学,我们住在一起,她又不识字,所以我就陪她来了,正好也可以帮帮她。”
这样的场景并非出现在城市中的老年人学校,而是在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爱心互助街”的“电子信息阅览室”里发生的真实一幕。那里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有个目标,就是人人会电脑、家家有计算机、全村都用一卡通,“只要通过了村里的电脑考试,家里买电脑的钱,就由村里来买单了。我们的基础设施都是现代化的,现在又进入了信息时代,我们不能跟不上信息化的脚步。”
走进永联村,便会看到一幅色彩绚丽的“现代版画作”:“金手指”雕塑、永联议事厅、水幕电影、喷泉广场、地下人行通道……“华夏第一钢村永联村,于1970年由长江边近700亩芦苇滩围垦成陆建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30多年前永联还是苏州地区版图上找不到的一个贫困小村,而现在却成为了闻名全国的富裕村。”听着当地人的介绍,记者心生赞叹。
永联村还自筹资金几千万元兴建了永联文化活动中心,剧场舞台宽18米、深18米,拥有直径6米和2米同心圆式的旋转升降舞台和可拆卸式乐池,并配有幕景和多媒体同步播放设施。中心内可一次性同时容纳1300多人,刘兰芳、姜昆、黄宏、尚长荣等明星大腕均在此登台献艺过,村民全部可以免费观看。
“我们的文化设施是非常到位的,张家港市实施的是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据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家港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朱兴华介绍,去年,张家港市率先在全国提出“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并推进实施。张家港在市、镇(区)、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把村(社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再分割成更细化的网格,网格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单元,全市所有人口都成为服务对象,“以剧院里的文化特色为纽带,划分成一千个网格,每个网格里面设有一个文化指导员,具体地进行服务。每个文化指导员每季度都要公布我们的文化指南。并且每年出一次文化地图。每个居民都知道我这个月可以参加哪些文化活动。”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从张家港一个个“网格”里看到的风景和文化,正是苏州市乃至整个江苏省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基础、持久动力和重要内容。
9月6日,江苏省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推进落实会在南京召开,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分别对江苏省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做出重要批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要任务。要把这项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各项重点工作力争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
而会上传出的好消息是:在中央综治委组织的2011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绩效考核中,江苏省位居全国第一。
(《小康》记者罗屿,实习记者傅旦妮、殷洪英、张苏樊对本组报道亦有贡献)
文|《小康》记者 鄂璠 苏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