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城市格局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苏州,发展
  • 发布时间:2012-10-12 14:26

  2500多年前,伍子胥建造“阖闾大城”时只有14.2平方公里,但却是当时的大国都城。世易时移,现在苏州市区已经扩展到了4467.3平方公里,成为一个拥有1300万人口的国际化城市,这里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城市的概念

  国庆节,苏州护城河畔将有三处新的景观向游人开放,平门、阊门、相门总长1500米的城墙将重现苏州古城的旧时风景。

  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却也是一座崭新的城市。

  在14.2平方公里的古城范围内,新建筑都严格限高,采用粉墙黛瓦的立面形式,与原有建筑浑然一体。但在古城之外的苏州工业园区,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从278米的东方之门,282米的环球188,310米的新鸿基,直到450米的九龙仓项目,不到10年,作为苏州现代化的地标--这里的高层建筑纪录不断被刷高,整整“长高”了362米。

  在保留了“小家碧玉”般的古城的同时,苏州以惊人的城市化速度迈入现代都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体两翼”格局,到新世纪初东、西、南、北、中“五区组团”的框架,再到“一核四城”的城市发展新定位,苏州城不断壮大的背后,是工业化、国际化与城市化的浪潮汹涌,是经济社会发展能级不断“扩容”的强烈需求。

  这座城市的变化发展,将重新定义中国城市的未来模式。

  大城时代启幕

  不用回到2500年前去看“阖闾大城”,也不用对照“平江图”中存留的苏州旧貌。

  只要回到25年前,就会看到苏州仍然是一个田园城市,一个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小城被四周的农田所包围着。随后这座城市开始了其脱胎换骨的扩张,从1986年到2011年的25年间,苏州城区规划面积翻了20倍,而城市规模加速成长是最近10多年的事。

  1986年,苏州市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获批时的城区规划面积为131平方公里。到14年之后,苏州市第二个总体规划出台时,城区面积则扩大到2014平方公里,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区组团”的布局。但只过了7年,苏州再次调整了城市总体规划,2007年8月,新的规划将时间推至2020年,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到599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面积则达到2597平方公里。

  五年之后的2012年,苏州行政区划再次调整。随着吴江以市辖区的形式并入苏州市,苏州市区面积一跃达到4467.3平方公里。据测算,新的市区面积堪比同为苏南经济强市无锡、常州市区面积的总和。

  从内到外、从发展空间到区域格局的不断战略“求变”,既有自身发展的诉求所在,也缘于国内外大环境的复杂变化。“因为我们苏州使用的每一亩土地都是在规划许可范围之内的,目前苏州的建设用地指标仅有32万亩,如果按照传统的开发模式,‘十三五’期间,苏州将无地可用。”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曾算了一笔“土地账”。他说,按照国际标准,土地开发程度超过45%,就会降低人类的生存质量。而目前苏州的开发程度已经接近这个限度,依靠要素和投资拉动的传统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

  这也是苏州近年大力推进从外向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战略初衷。

  作为城市GDP万亿俱乐部一员的苏州市,其下辖包括吴江在内的昆山、常熟、张家港、太仓五个县级市皆是百强县中的前十强。然而与县域经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州市区经济规模比例甚至低于苏南其他地级市。

  数据显示,2011年苏州市区GDP占全市的比重仅为37.9%。其中,沧浪、平江、金阊三区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仅占苏州市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1%,正是由于区划规模较小,发展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财政实力偏弱。而区划调整后,仅从指标来看,新市区大部分的经济社会指标占全市的比重都将超过50%。

  此前数次区划调整,均给苏州发展带来巨大变化。

  2001年,苏州将吴县市撤市,设立吴中、相城两区,主城区从409平方公里扩大到1650平方公里;经过城市东西、南北道路拓宽,苏州市城区由过去的“扁担形”变为“方块形”,形成了东西联动、南北畅通的格局。到2011年,吴中区、相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700亿元和421亿元,相当于撤市建区前吴县市的6倍。

  城市格局的不断扩张,给城市发展引擎提供了更多增长的空间,苏州高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年前,位于古运河西6.8平方公里的区域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随着园区承载企业能力不断增强,现在区域面积已扩展到258平方公里,高新区也从“古运河”迈向了“太湖美”。

  “如今的太湖之滨已成为高新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文化产业富民的聚集区和生态山水新城的承载地。”苏州科技城副主任徐军对《小康》记者说。2009年9月,苏州西部生态城启动建设,一个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新型产业与绿色生态相得益彰的生态山水新城正在破壳而出。

  2012年,吴江并入市区,则从另外一个方面使得苏州城市布局趋于完整。在“一核四城”的规划中,南部的“滨湖新城”正是重中之重。但此前吴中区与吴江市,各自下大力气打造了不同的“滨湖新城”,两个滨湖新城虽然在区位上是不同的,但是从规划上,从功能定位、交通、市政设施等方面又相当接近,从地图上看,二者实则为一个整体。

  吴江区并入苏州城区版图,除了从地理上将苏州市区的面积扩大了一倍,更为重要的则是,使苏州南部未来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整体。

  大城时代,一个完整的古城正在修复与更新之中,四核辐射之下,又将苏州辖下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圈了进来,这片8848平方公里土地上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城市群。

  2万只马桶与古城改造

  “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幅美丽的风景。但如果出现两万只马桶,不仅大煞风景,对于城市水系的污染也相当严重。

  在苏州平江区桃花坞地区,许多人家现在还保持着使用老式马桶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和黄昏都可以见到放在门前的河道旁各式各样的木制马桶。此前25年中,苏州历届政府都在与“马桶”作斗争,已经“消灭”马桶近8万只,但是古城区仍保留有近两万只马桶。

  如何将惠民工程与古城改造进行完美的结合、让人民生活方式伴随着经济发展成果一起走向现代化,这是赴任苏州以来蒋宏坤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摔掉马桶走向现代化”,不是简单地将马桶扔到垃圾桶里了事。

  从2010年开始,苏州市、区两级就率先进行了调查摸底、方案制定和征求意见、深入论证等大量前期准备工作,这一工程最终采取了“项目带动”、“危旧房改造”、“个案解决”三种改造类型加以推进,政府投入高达30多亿元。

  要消灭这批马桶,苏州市意识到,必须有计划地实施保护性的住宅更新。

  深宅大院里的独居老人,怎么改?沧浪区引进飞机、高铁上常用的整体卫生间,周期既短,又很节约。

  金阊区在西信记里33号居民楼外接卫生间工程中,增加了平改坡、楼道整治、增设感应灯、管线梳理、墙面整修、安装电子防盗门等工程内容。

  “以古城改造为契机,加快推进‘改厕’工程,让古城居民住得更舒心是件利市、利民的大好事。”蒋宏坤多次强调,“改厕”工程必须立足长远,尊重和保障居民利益,把实施城区居民家庭“改厕”工程,与解决住房困难相结合、与危旧房改造相结合、与疏解居住密度相结合、与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与水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全力推动苏州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改厕”工程不仅改变了古城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马桶改造背后,是古城保护理念的变化。要“活保”,不要“死保”,在这样的理念之下,阊门重建、历史街区保护、历史建筑修缮、桃花坞整治、古城墙复建工程等逐一开工。而且这些工作皆由民间推动,由文化人士提出建议,或者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议案、提案,政府再主导大力推进,以人为本进行系统科学的整体规划,成为推动苏州“古城元素”重新焕发青春的重要前提。

  苏州市规划局总建筑师葛昕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正以苏州古城保护范围“一城、二线、三片”(一城,即古城;二线,即山塘线和上塘线;三片为虎丘片、留园片和寒山片)22.63平方公里范围为规划研究对象,对其中121个文保建筑和232处控保建筑,根据每个古建老宅的历史沿革、人文内涵、历史功能、建筑面积及周边交通区位等因素,建立信息库,分别提出保护、整治等引导性意见。

  未来的乡村

  亭台楼阁、绿树成荫、街道整洁是苏州相城区灵峰村随处可以看到的景色。

  在居民集中居住区有一个设施非常齐全的休闲广场,几年前这里还是灵峰村一块无人问津的臭水塘。在广场边上,有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房等设施的文体中心,甚至还有堪比“五星级宾馆”水准的养老院。

  “城乡一体化,在我看来就是农民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苏州相城区北桥街道灵峰村村委会书记高兴元说,灵峰村事实上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村里给幼儿园孩子每学期发800元补贴,投资近400万元实行自来水定量免费,投资一亿多帮助村民转成城市社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村里发展,越来越多走出去的人又回来了。

  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根本制度创新在于“三置换”和“三集中”。实行这项政策后,农民变成了股民,收入依靠经济发展而不单纯依靠农业。

  在苏州市吴江区东联村,60岁的李建国因为加入村里成立的土地合作社,现在每年从合作社得到的分红,加上为合作社打工的收入共有5万多元,远远超过他自己以前的种田收入。《小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成立农村合作组织并非苏州城乡协调发展的唯一思路,通过资产资本运作、优化土地配置等多维探索,苏州在建立富民强村长效机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农民收入构成不断多元。

  张家港市永联村是全国最大的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这里将集体资源变成集体资本,参与永钢重组,变成集体股份,从而壮大了集体经济,不断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在昆山、太仓、常熟,在苏州的各个区县,城市和乡村的界限已经逐渐模糊,有比城市里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城市公共服务所能提供的各种设施,有着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苏州的城乡一体化正在改变这个城市的发展格局。

  按照“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苏州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超过2.5万元,力争达到2.8万元,其中财产投资性收入占比超过4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9∶1。

  什么是新城市?在接受《小康》杂志采访时,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给出了更形象化的答案:“就是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文|《小康》记者 曹伟 苏州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