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的政坛身影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华人,政坛,李孟贤
  • 发布时间:2012-10-12 14:30

  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在一些国家曾经一度“失语”的华人开始意识到参政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华人认识到,过去那种“政治不能当饭吃,你搞你的政治,我赚我的钱”的时代,不可能再继续下去

  9月19日,美国旧金山市市长李孟贤签署一项法案,批准美国唯一由华人创办经营的旧金山东华医院的扩重建方案。

  李孟贤,作为旧金山这座城市160多年历史上首位由选举产生的亚裔(华裔)市长,其种种举措一直颇受关注。

  和李孟贤一样,如今的海外政坛,华裔身影渐渐增多。

  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在一些国家曾经一度“失语”的华人也开始意识到参政的重要性。

  纵观海外华人的参政史,这是一个从默默无闻,忍气吞声,眷恋母邦,向融入当地,共荣共存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发达国家相对顺利,而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则曲折得多。华人从中得到的教训和经验,对母邦的文化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助益。

  高潮迭起 遍地开花

  2011年美国旧金山市长选举中,参选人13位,其中华裔5位,而李孟贤更是高调当选为旧金山历史上第一位华裔民选市长。分析人士认为,在旧金山这个当年排华法案的发源地诞生第一位华裔市长具有历史意义,不仅激发华裔荣誉感,同时也激励华裔更加关心政治并参加投票、参选公职。

  同是2011年,在加拿大卑诗省内的各市市选中,华裔参选者至少有43位,其中16位当选市议员和学务委员。当选华裔大多在温哥华、列治文和本拿比3个华裔人口比例较高的城市。参与投票的华裔多了,就会对政坛产生影响,族裔的社会地位就会提高,族裔的诉求才会得到重视。这一点已逐渐成为华裔共识。

  此外,法籍华人吴振华2011年3月就任法国执政党--法国人民运动联盟政治局委员,成为法国历史上第一位登上如此重要职位的法籍华人;同年5月举行的英国地区议会选举中,9位华人参加,6人当选。

  如今,华裔青年参政风气愈来愈蓬勃,令第二代华人在各国政坛逐渐崭露头角。

  来自美国的华裔郑晓天曾参与美国南加州地方选举,年仅21岁的他满怀希望,期盼将青春活力带入学区,热心走访1300户选民,可惜未能获得青睐胜选。他受访表示,这次败选有两大因素,第一是区域内华裔选民投票率过低,第二是没能获得教师工会背书以致功败。在不断取得新成绩的同时,海外华人参政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愈来愈多华裔深感“深耕小区,累积人脉”才能走稳从政脚步。

  相较加州、联邦议员等公职,地方学区教委属于“基层性的草根”,却成为不少华裔“踏上政途最佳基石”。几乎美国州级以上华裔官员,都是从教委或市议员开始。联邦众议员赵美心,一路从教委、市议员、州众议员再跨入联邦,即为一绝佳实例。可见,从“基层”做起,“由低向上”是不少华裔从政选择。

  在年轻一辈从政热情高涨的同时,华裔女性也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姿态出现在各国政坛。以加拿大为例,在联邦,加拿大总理哈珀的第一个多数政府内阁2011年5月18日宣誓就职,新内阁9名新成员中,华裔国会议员黄陈小萍获委任为联邦长者事务国务部长。她表示,作为此次内阁中唯一的华裔部长,且是加国史上首位女性华裔部长,她相信可为华裔参政带来一份鼓舞。在地方,加拿大安河省选结果2011年10月出炉时,华人省议员增加到两人,自由党的黄素梅成为历史上首位安省华人女性省议员。

  香港中文大学陈志明教授表示,政治家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所以参与政治成为少数族裔寻求更好生活的重要途径。可喜的是,新生代华裔在加快融入主流社会的同时,参政风气日渐浓厚。比如,加拿大大温哥华地区的市选中,华裔参选者中有众多的第二代,以至于有媒体称“华裔参政已有普及化和年轻化的正面发展。”

  瓶颈待破

  在盘点华人参政不断开创新纪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光鲜的背后同样存在着问题。旧金山市长李孟贤竞选之路屡受攻击、美国奥克兰华裔女市长关丽珍被指处理“占领”运动不力面临“逼退”……这些都为华人参政敲响了警钟。

  而华人参政的主要障碍或许在于,一是种族歧视和偏见;二是华人普遍认为“政治与我无关”,因而投票不踊跃,捐资助选不热心;另外,华人社会中的大陆、台湾两派,由于一些看法不一,也会发生力量内耗。

  在谈到华人在海外参政的障碍时,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范若兰表示,在很多国家,商店在周末是不开门的,只有华人开的店才开门,所以生意也好。但西方国家的选举日和投票日大多设在周末,以前很多华人为了多做一份生意,不去投票,他们认为多炒一个菜,多赚一分钱才是实实在在的。

  但现在不一样了,很多华侨华人社团鼓励华人在休息日去投票。只有你去投票了,当地的政治家才会关注你这个群体。西方政治关心“两票”,一是选票,二是钞票。现在华人经济实力提高了,如果参与投票,会更加受到当地社会关注。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很多选民愿意选一些文化背景相同的人。在华人比较少的地方,华人要当选公职人员,依靠一人一票选出来,的确比较难,这一点不可否认,所以华人参政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你不能去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

  不出席,不投票等于“不存在”

  为改变以往埋头赚钱、不问政治、任人摆布的处世哲学,现在,越来越多的华人认识到,过去那种“政治不能当饭吃,你搞你的政治,我赚我的钱”的认识和时代,已经不可能再继续下去了。

  有声音认为,华人移民中普遍对美国政治及其运作方式缺乏了解而且不热心公众政治活动,是妨碍华人参政的一个重要原因。电影导演伍迪·艾伦的一句台词在政治运作中经常被人引用:“成功的80%就是总要到场”(Eighty percent of success is showing up)。不肯到场是华人社会的一个通病--募捐、拉票、辩论、集会的时候很少能看到华人到场,只有免费饭局的时候到场才会多一些。另外,华人的投票率--尤其在地方选举的时候--也非常低。

  有很多人不到场、不投票并非不关心政治。许多受过非常好的教育的华人,喜欢私下里夸夸其谈,但是难得见他们出席主流社会的公众活动,也看不到他们出面去为自己支持的候选人拉票。因为大部分华人心目中,那些都是很辛苦而且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殊不知,在民主社会中,不出席、不投票在很大程度上便等于不存在。

  长期在美国从事教学、研究、媒体工作的美籍华人龚小夏表示,在美国,从政被认为是一种公众服务,收入的确不高,在很多时候往往还要赔钱。像他自己在2009年参选,几乎整整一年没有多少收入。有的候选人甚至押出了房子和退休金来竞选。他的一位议员朋友在选举的最后关头,需要6000美元做电视广告。他一咬牙将上班开的汽车卖了,改坐公车,结果在最后关头险胜。“不过我想多数华人由于缺乏参与经验,并不清楚这中间的细节。选票代表力量,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信念,选择参加当地的各种政治和利益集团的组织活动。”龚小夏说。

  第一代老华人在海外多从事餐馆、裁缝和理发师等服务工作,被戏称为“三把刀”(菜刀、剪刀和剃刀),未能真正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与世界其他族裔相比,前一二代海外华裔即使身在海外,心里仍然把自己看作中国人,认为国外的政治与自己没多大关系,抱着“闭门自富”的心态。加上对国外政治政策不熟悉,普遍对政治敬而远之。

  近十几年来,海外华人面临的合法权益受损的问题日益突出,诸如店铺遭到不明搜查、货物被盗等时有发生。当地选举的结果会关系到税收、学校教育的质量等切身利益问题。要争取和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就必须通过参政话语权,表达自己的政治选择。

  有专家表示,从更长远来看,华人参政无论对于自身群体还是对于社会及当地政府来说,都意义重大。正如日本芬兰裔参议员弦念丸呈在演说中所表达的那样:“作为自己的使命,我想首先是‘从外国人的眼睛里可以发现问题,并做出改革’。用不同的目光来看,更可以看见日本的本来面目。”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的发展壮大撇得开外来族裔的努力。华人与居住地的关系呈正向相关。一批批优秀的华人活跃在居住国的各个领域,用自身的智慧和勤劳为当地社会的发展注入着活力。

  文|《小康》记者 齐岳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