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从宠儿到弃儿(中)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股市,上市欺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10-15 15:32
中国股市始终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这种政策风险来自几方面:
一是大政府模式带来的风险。
大政府模式下,政府对资源配置有着非常大的权力,这使得资源的分配并不当然地朝最优回报的项目流动,也不必然遵循相关程序,人事的变动也可能带来资源的重新分配。于是,一家大家看着不错的公司,可能经营突然出现向下的拐点,一家眼看要退市的公司,又会乌鸡变凤凰。这样一来,市场的预期完全被打乱了,此时公司的现状(现有的基本面)并不重要了,于是,“关系”也变得更为重要了。如果完全拘泥于学术层面的基本面研究,可能常常受挫。这类的情况中,地方政府干预的例子较多。
也许监管层认为,大家都去炒垃圾股是完全不可理喻的作法,但这种非常普遍的行为背后,是对政府干预的认同。记得90年代金杯汽车是否会退市的问题上,有学术派与现实派之争,前者认为理论上该退,后者认为地方政府不会坐视不理。最后,后者胜出,这一案例从此改变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玩法。
在以后一些案例中,包括上市欺诈、虚假信息披露、内幕交易中,地方政府并不拒绝为当地公司提供一定的保护,在对这些公司及相关当事人的处罚中,监管层也有网开一面之态。
在中央政府的层面,一些政策或其默许的一些政策,也干预了市场的正常配置行为,像资源配置中的倾斜,国进民退的操作。
除资源配置外,一些不符合条件公司的特批上市,也多少破坏了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据媒体最新的报道,特批还没有绝迹。
二是税收过高及财政收入高弹性带来的风险。
不管财税部门如何辩解,中国税负的沉重是有目共睹的,这使得上市公司的开发研究能力受到制约。这时候,地方政府的一些税收减免措施,无疑是雪中送炭。但税收优惠是有期限的,公司上市后业绩慢慢变脸,有没有税收政策变化的因素?应该是有的。
除了税收,财政收费也是政府的重要来源,地方政府更是如此。收费带有很大随意性,经济一下行,非税收入的占比马上就上去了。这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有影响,对投资者来说,更意味着投资预期的改变。
三是资本市场完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中国资本市场的设立是中国经济迈向市场化的重要标志,但中国资本市场脱胎于计划经济的实质并没有改变。这一与生俱来的特质,使得资本市场多处带有计划经济的特点:计划,审批,行政干预市场,行政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许可,指标……
为什么中国股票贵,因为带有专营的性质,只此两家。此外,由于额度、审批、计划等,使得上市也成为稀有资源,企业必须为此付出显性与隐性成本,高昂的费用最终要投资人来买单。为什么不舍得退市?因为上市太难,成本太高。政府为什么愿意助一臂之力,因为有政绩、面子工程在里面。
现在,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成为绕不过去的必然进程,这种改革具体到资本市场,就至少包含这么几个方面:监管部门定位的调整,发行、退市的市场化,打破上市公司资源的稀缺性,快速扩大场外市场,为市场松绑,让券商、基金公司回归独立经营的企业法人地位,打破对市场参与者的行政管束……这一过程进行了很久,但进程很慢,现在有一些加速的迹象。在从计划型股市朝市场化股市转型的过程中,有一些参与者会受益,但更多的参与者会受到冲击,一般投资者的投资习惯也需要随之改变。
有最直观冲击是过高的股价最终会与国际接轨。这不是证监会要求的结果,是市场规则跟上来后的必然,也是资金将来可以跨境流动后的产物。这一结果的实现是一次性的,还是渐进性的,现在谁也测不准,投资者该如何应对,这是个考验。《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公布了,这为场外市场的发展作了制度上的铺垫,一个金字塔形的市场将形成,场外市场的公司数量将远超场内市场,这也是一个买方市场,投资者有最后的决定权。
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