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的另一个“美国梦”

  “他们(福特家族)从事的事业,是创造出真实而有用的物品--汽车。汽车,既是他们实现美国梦的组成部分,又是一项实用产品。”--《福特传》

  “美国梦”是美国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人生而不平等,但在美国,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普世意义上的成功。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就是美国梦的最佳代表。

  他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汽车业宗师,继而名垂千史,靠的不是“我爸是李刚”,也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而是从发明汽车到建立汽车公司,一步一步从黑发熬到白发。“(汽车)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占据了亨利一生的时间。”《福特传》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大汽车、大房子,大家都吃麦当劳的巨无霸。”只是美国梦的表象,美国梦的真正内涵其实是小人物的奋斗成功史。这种成功,世俗一点是从下层阶级往上层阶级流动,获得更好的生活;梦幻一点是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一星半点,受后人瞻仰。

  对中国来说,“中国梦”的成功标准也莫不如是。

  福特汽车公司是美国工业的骄傲,是美国迈向汽车社会的第一推手;福特的T型车,是美国给世界装上轮子的象征;它还使福特家族一跃成为除了政治世家之外的美国头号家族。

  “福特家族就像是一部工业化史诗,他们与美国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进步息息相关。”《福特传》的作者彼得·科利尔和戴维·霍洛维茨曾这样写道。

  美国人民对福特汽车有很深的感情。1999年,他们把它选为建国200周年20件大事中的第10名。他们是福特汽车最大的买家,也是福特汽车一路走来的培育者和见证者。对于福特汽车他们有着自然的偏爱和宠溺。

  但是,场景切换到中国,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作为“舶来品”的福特汽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失去了对购买力直接催眠的民族情绪,无法像在美国一样享受到暖洋洋的呵护。

  总体来说,中国对美国车的印象远不及德国车深刻,德国人做事“变态”的一丝不苟早已给中国留下了不可思议和叹为观止兼而有之的印象。却反倒因看多美国好莱坞大片对美国人留下了娱乐至上的随性印象。当然,这里有一部分偏见。

  事实是来自美国的福特在中国人心中,既比不过德国大众的大牌,也比不过日本丰田的亲民,更比不过宝马奔驰的高贵,甚至远没有同根兄弟别克受欢迎。它游走在中国百姓的心肠之外找不到归属感。

  那是因为中国市场一直在它的牵挂之外。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美国家以工业革命为跳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却依然是一个沉睡中的东方古国。直至被大炮轰开国门,它也还只是彩色的易碎品China--陶瓷。如同其他“原始”国家,彼时的中国神秘地卑微着。即使到了今天,拥有多个世纪王朝更替的中国也依然是个“新兴”国家。

  即使后来,以“中国制造”参与全球工业,情况也并没好转。没有信仰的“中国制造”一度成为低质、低价、仿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代名词,中国形象再度被泼墨。

  “中国大规模生产的便宜产品降低了输入这些产品的地区的商业信用度。技术落后、管理不力,中国制造的能耗高、效率低,与日本,美国相去甚远。严重的污染还使中国变成了全世界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在研究中国的美国人眼里,中国形象继续沦陷。

  “他们看我们的电影,追随NBA,在肯德基和星巴克吃喝,开别克车,并且在商店里张贴美国演员和运动员的海报。他们隆重地过圣诞节,只是不履行其中的宗教部分。”在美国人眼里,中国连生活方式都在模仿自己。“我们的衣服和科技产品是中国制造的,但我们了解中国的渠道仅限于新闻报道。”在他们的概念里,中国只是一个脏兮兮的工厂,只有在中国发生世界性新闻时,他们才会在电视画面中和解说员口中看到和听到来自中国的消息--并不会是什么好消息。

  因此,在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不可一世的福特汽车帝国对中国提不起兴趣并没什么好奇怪的。

  所以,福特日本分公司1925年成立,法国分公司在更早的1908年,直到1994年才轮到中国。分别远隔4分之3个世纪和1个世纪。2003年1月第一批打着福特LOGO的汽车在中国诞生,虽然赶上了中国车市10年井喷期,却依然比中国老百姓的心头爱大众迟到了10多年。

  但是,如果说20世纪的中国连自行车都买不起,但21世纪的中国却已经准备好开车了。它从出口低成本组装产品的国家,日渐变成了产品与服务的重要消费者,“这个古建筑与摩天大楼共存的国度,拥有全球经济影响力却是相对晚近的一件事。”一位美国记者曾这样感慨。只不过,福特对这一切浑然未觉,也毫不关心。

  就是此时此刻,美国对中国的关心也是逼不得已的,就像美籍华裔单口相声表演者黄西调侃美国人眼里只有美国人时说的“我是中国人,谁不是呢?”很少有国家能引起这个世上最强国家的兴趣,美国对他国的在意,是出于怕对方超过自己的警觉,无论从前的苏联,20年前的日本,还是今天的中国。

  纵然福特在悔悟后奋起直追,它还是在中国跌了跟头。不过,这并没什么好担心的,在这个秉持“美国梦”精神的国度,福特最多把中国市场当成最初的美国,就像当初亨利·福特做的那样,拿起工具没日没夜地钻研。

  文/林淑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