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与有效抓好“智慧安居”建设?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城镇化,十八大,智慧安居
  • 发布时间:2013-01-18 13:05

  党的十八大将信息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浙江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理应在信息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近两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务实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融合,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在绍兴开展的“智慧安居”建设是浙江首批十三个示范试点工程之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的一次具体实践。

  从“智慧安防”到“智慧安居”

  在浙江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探索中,提出的“智慧安居”是“智能安防”的延伸和创新发展。其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对区域治安的防控,而是将“智慧安防”延伸、演化为为区域内的市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有效服务的载体。其服务基本可分为四大类:一是面向居民个人的公

  共服务 ,如走失老人或小孩的寻找服务,老弱病残人员的紧急呼救服务,电梯、门禁等公共设施障碍保修服务,高层涉危人员排险服务,车船票信息、天气、环境查询服务等。二是面向单位、社区、街区的公共服务 , 如困难群体社区保安服务、治安环境问题突出地区的安防服务、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出租房密集区的安防服务等。三是面向居民个人的有偿服务,如家庭管道的疏通修理服务、家庭电器的故障排除修理服务、家庭钟点工的聘用中介服务、车辆租用的呼叫服务等。四是面向单位、社区、街区的有偿服务,富人社区的安保服务,经营街区的单位与企业的统一安保服务,特殊经营企业(银行、珠宝店、贵重字画、物品的展览会、拍卖会)的特殊安保服务等。

  概括起来说,浙江的“智慧安居”建设是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信息手段整合优化市民服务体系、家居安防体系、社会单位安防体系、消防安全体系、公共安全高效防控应急体系、城管快速服务响应体系,创新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提升社会管理服务、社会治安防控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和水平,让老百姓实时感受到可感可视的安全,触手可及的便捷,实时协同的高效,和谐健康的绿色。

  从技术框架模型来看,智慧系统由四个层面构成,即感知层、网络层、信息处理层和应用层。这个模型与人的智慧系统是一致的,感知层相对应于人体的各种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用于获取各种数据(信息);网络层对应于人的神经系统,把器官获取的数据(信息)传递到大脑;信息处理层对应于人的大脑,根据大脑中的知识,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做出决策;应用层就是大脑做出的决策通过神经系统指挥手脚或其他器官去执行。

  从信息技术支撑角度看,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宽带信息网络是“智慧安居”的三大核心技术。首先,物联网智能终端是“智慧安居”体系的“五官”,解决信息感知问题。“智慧安居”首先要通过感知世界来获取信息,感知技术是“智慧安居”发展的前提。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视频监控设备等信息传感设备,以实现对人、事、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其次,下一代宽带信息网络是“智慧安居”体系的“神经”,解决信息传输问题。智能终端采集的大量视频、图像、文字、信号等数据(信息)都需要由一个宽带、泛在、安全的网络作为传输介质,高速光传输系统、智能多层域光交换网和电信级以太网技术的应用、无线通信网络 3G/4G的成熟与发展、三网融合的推进,将进一步打破互联网、移动通信和有线电视网络间数据传输壁垒,为大数据的实时传输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第三,云计算是“智慧安居”体系的“大脑”,为信息处理和存储提供了智能、智慧的、解决问题的高水平服务。最终使得“智慧安居”体系充分体现其智慧化的是云计算技术,云计算能够为“智慧安居”提供强大的融合、便捷、高效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它的按需自服务、足够的网络访问能力、共享资源池、弹性快速部署、服务可计算等特征,更为“智慧安居”的服务模式创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提供了可能。

  从商务智能向服务智慧化演变

  大数据时代的竞争,将是知识生产率的竞争。从数据到知识这个跨越,人类用了半个多世纪。商务智能就是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的工具,它是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智慧安居”服务要依托的已不再仅仅是数字化、网络化,更需要智慧化。正如《大数据》(涂子沛著)所论述:由于数据仓库的“结蛹”、联机分析的“蚕动”、数据挖掘之智能生命的“破茧”以及数据可视化的“化蝶”才实现了商务智能的今生。

  其中,云计算技术的广泛运用,将使得数据仓库、联机分析、数据挖掘的能力大大提升,数据可视化能得到充分体现。这亦为“智慧安居”建设提供了可参照的样本。

  云计算是服务智慧化的关键技术支撑,云计算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它主要有三种服务模式: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随着大数据应用需求的急剧扩大, DaaS(数据即服务)也将成为云服务的一种新模式。

  在“智慧安居”系统中,SaaS层:一方面使居民、企事业单位能够便捷地、按需订制地获取和使用各类服务软件,达到便利服务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使有关职能部门灵活运用监管软件开展安防监控。PaaS层:建立一个可以在基础设施上运行的可部署应用系统以及托管环境的强大平台,作为各类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运行平台和协同平台。IaaS层:提供系统与平台运行所需的云服务的基础设施,包括专项服务的计算系统、存储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安全设施等。但相比传统的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通过一系列虚拟化手段实现了灵活配置和高效运行。DaaS层:可以对“智慧安居”系统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发现信息的新价值,从而形成服务的创新和服务的智慧化。

  其实,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这三者是一个统一服务于“智慧安居”等业务的整体,是一个统一为“智慧安居”等业务提供云服务的形象表述,是不能独立与分割理解和使用的统一体。

  从“智慧安居”业务应用层面来看,“软件”重点是要开发大型智慧业务(安居)平台加系统控制与应用软件;“平台”重点是要建立基于大型业务“数据仓库”的日常协调服务与应急指挥服务的平台;“基础设施”应包括专项业务物联网(如车联网、梯联网)、“云计算平台”、“智能终端”、“智能指令传输的网络神经系统”等;“数据层”重点要按需建立“数据仓库”和数学模型,把数据挖掘、发现价值作为落脚点。只有把软件、平台、基础设施和数据融为一体,并有效提供全面及时、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一揽子”的智慧化服务,才是“智慧安居”高水平服务的商用模式。这种模式能全部满足“全面感知”、“系统协同”、“实时运作”、“智慧处理”等智慧城市项目业务服务的全部要求。

  因此,“以人为本”的区域化“智慧安居”可以实现对信息的大规模、实时、客观准确、高水平的利用,即智慧化的防控和服务结合运用,达到了十分“灵”便、十分“灵”验的境界,达到了“传神”的境界,达到了部分“科盲”人员以为的“神”、“灵”境界,达到了佛家所描述的“智慧”化身的境界。

  政府大力推动“智慧安居”建设

  政府作为“智慧安居”建设试点的领导单位,应主抓以下五个方面:

  一抓“智慧安居”建设方案的制订和审批。

  在方案制定之初,业主单位要对“智慧安居”的需求做认真调研和梳理,确定总体需求、架构、功能、投资模式等。总体建设方案的设计可邀请国内外有资质、有经验的咨询机构或设计开发单位来承担。建设方案应在试点项目指导组的指导下,由业主单位自己审定、批准后才能实施。同时 ,在技术方案审定时,要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作用。

  二抓投资建设机制、运营机制与相关政策的落实。

  “智慧安居”建设基本的投资、运营与使用模式有四类:一是“政府投资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政府与社会利用模式”;二是“国有资本全额投资建设+企业服务外包运营+政府与社会利用模式”;三是“股份制投资建设+企业化服务运营+政府与社会利用的模式”;四是“一家企业全额投资建设+企业化服务运营+政府与社会利用模式”。

  为创新运营机制、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加快系统与平台软件的升级,“公司化的运作+政府与社会利用”的模式(即第二、三、四类模式)更符合浙江“智慧安居” 建设试点的要求。政府的政策要根据“智慧安居”的投资、运营、利用模式来确定。采用上述第二种模式的,政府要提供国有资本的投资,确定并提供运营服务外包的资金、激励性的报酬政策、社会性利用的收费定价与收入分成政策、运营服务外包企业的优惠政策等。采用上述第三种模式的,在上述政策基础之上还要研究相应保障合理回报的投资政策、分红政策及鼓励再投入的政策。采用上述第四种模式的,在上述政策基础上,还要重点研究分时段的鼓励投资的合理回报政策,如前三年的未达到规模效应前的投资回报补贴包干政策以及鼓励再投资的政策(包括给予一定额度的信贷贴息政策)。

  三抓日常与应急指挥协调的组织落实。

  运营公司承担技术性平台与系统的运营工作,政府部门的日常指挥与应急指挥组织要由区域的党委、政府来确定。

  同时“智慧安居”也必将成为区域应急指挥的中心:面对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企业生产安全、工程安全、自然灾害、社会群体性的治安事件等,要明确应急指挥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分工与协调的职责和相应的预案,防止多头指挥、无序指挥和盲目指挥。

  四抓数据资源的整合、联建与合作利用。

  首先要打破信息孤岛,高度重视数据价值理论研究与应用、宣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物的价值发现比事物的本身发现更重要。因此,研究数据的价值比研究数据本身还重要。要使广大职能部门明白“数据价值论”。

  数据的规模决定数据的价值基础。如数据价值理论示意图中所示,顶端增加智慧,以说明产生智慧的过程。首先,对几倍乃至百倍、千倍、万倍的数据规模的数据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几分之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有用的信息;其次,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信息的积累与分析,可以产生一、两个有用的知识;第三,在相当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模型的数据挖掘,产生智慧,从而实现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它们之间成宝塔形的逻辑关系。

  数据的价值既取决于规模与质量,更取决于其关系结构。不能片面应用数据,听风就是雨,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这是人们正确把握与处理信息的关系结构的经验总结。“智慧安居”特别需要具有时空关系的数据,要按照应用主题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集成,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仓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时空维度下人、事、物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发现数据价值,并加以深度利用,最终实现对人和物的位置追踪。

  数据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通过深入的整合、分析、挖掘和开发利用,形成新的知识或智慧以辅助决策。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假物为用、草船借箭等历史典故,都说明人们发现数据信息的价值并加以有效利用的极端重要性。这个定理告诉我们:拥有数据不等于拥有财富;通过研究发现并利用数据的价值,才能创造财富。

  实时数据(信息)是开发历史数据(信息)价值的钥匙。如2012年 8月 8日“海葵”台风在浙江登陆点的信息,与 1988年 8月 8日“比尔”台风的运动轨迹信息的比较,从而对“海葵”台风在浙江登陆后将经过的路径与范围的预测、预防及时作出了部署。这个基本定理说明:由于实时数据,引发了对历史数据的挖掘和新的价值利用。

  历史数据总体上呈价值递减趋势。这亦是档案的密级及相应保密年限敲定的依据之一,解放前的土地地契档案与解放初的分田档案失效的道理也说明了这一点。不必过于拘泥于旧有的数据,数据价值有其时效性,越旧时段的数据利用价值越低。数据仓库的建设正是在动态积累中演进的。

  数据价值论,为数据库的共建共享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信息整合、信息库的联建、合作使用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方式与机制。一方面要抓好各部门的信息整合与联合共建。“智慧安居”需要人口实时数据库、住房(租房)及厂房、商场、道路、地下空间通道等地理空间数据库和企业法人、交通车船工具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各部门的数据库,按照应用主题需求建立数据仓库,构建能保障“智慧安居”所需的综合的、丰富的、实时的数据资源池。从技术层面来看,实现各部门信息整合与联合共建的关键在于用统一标准来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数据交换平台。另一方面要注重合作利用机制的创新。无论数据库怎么建,都会存在数据的交换、合作利用问题,其关键在于机制创新。一是要探索建立有利于数据整合利用、数据交换使用、合作使用的财政性资金的投入机制。对拒绝数据整合使用、交换与合作使用的部门要实行“断奶”政策;对愿意并支持整合与合作使用的数据库建设予以重点投入保障。二是对共建共享的数据库要探索建立数据利用的保密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类似机要文件收发管理数据交换合作的定人定岗管理制度。建立类似机密、绝密文件管理的机密数据交换合作的失密、泄露等责任追究制度,泄露个人隐私、企业等法人的商业与技术机密、国家机密的救济制度,尽量挽救、减少损失。

  五抓法制建设和落实检查、监督工作。

  一是加强法制与制度的建设,做好教育、检查落实工作,以确保个人隐私与权利、各类法人的合法权益、“智慧安居”的业务与网络运营的秩序和信息安全。定期进行分项检查与专项整治,提高“智慧安居”的运营水平。二是加强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制订,规范网络运营公司及内部人员的行为,规范日常利用和应急使用协调指挥组织与人员的行为,依法打击破坏“智慧安居”的装备设施、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等违法行为,加强关键部位的保卫。三是规范“智慧安居”的信息公布、信息利用和服务收费的行为,及时有效地回应群众与社会的关切。

  毛光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