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向制造服务华丽转身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李宁,匹克,安踏体育
  • 发布时间:2013-01-18 14:16

  逐渐高企的库存、大肆的扩张以及代理批发模式,让中国本土体育运动品牌陷入了从未有过的艰难境地。继李宁公司2012年9月份关闭其香港惟一一家分店后,近期匹克在港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前三季度共关闭了门店上千家,利润同比也大减。另外,安踏体育、美特斯邦威等门店也停止扩张步伐,门店逐渐减少。

  当前许多本土运动品牌企业出现危机的根源在于,企业仍将自己看成是传统的制造企业,没有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求,没有果断地将自己由传统制造领域向制造服务业积极推进、转型,结果是多年来不断与微利做殊死搏斗,甚至陷入“产越多亏越多、越卖越亏”的境地。

  时下,全球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欧美债务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愈发明显,全球制造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破解这个困局,不仅要在“制造”上花力气,还要在“服务”上下足苦功,果断向制造服务化推进。许多中外成功案例都说明,“制造服务业”是从产品制造到品牌制造、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一环。所谓制造服务业是产品产生过程和产品使用过程中对内外企业所提供的各种形式服务业的总称,它融合了互联网、通信、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以及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

  在IBM的2011年全球营收体系中,大约有55%的收入净利来自IT服务,其每年的利润增长率高达10%以上。苹果也是制造业服务化的成功范例,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

  信息技术是制造服务化的助推器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如何转型,通过制造业服务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一大挑战。而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更多的信息化系统,提供更多的功能来为其转型升级提供支持。

  纵观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信息化技术能够成为创新研发设计的工具和手段,优化开发流程,加快产品的开发周期,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优化,提高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成都飞机集团公司为例,利用PLM、ERP等信息化手段,其新型飞机的设计周期已经从原来的46个月缩短为现在的15个月,展现出信息化支撑中国传统产业改变的发展方向。

  同时,信息化也是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得企业物流与生产、采购、销售以及信息紧密结合,能够加速企业内部及企业间所有物流活动和所有商业活动的集成,从而提升产品流通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并降低成本,创造新的企业利润来源。2005年,惠而浦将搅拌器组装业务外包中国,2011年又重新转回了美国工厂。因信息技术和设备革新,惠而浦美国新生产线所有工序仅需6人,效率却提升了25%,利润也骤升了30%。

  目前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已成了当前推动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兴企强邦的催化剂与助推器。“两化融合”为企业制造服务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企业制造服务化的发展也反过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与不断发展。借助于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相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服务和产业都得到了快速、深入的发展,比如,CAD/CAM、ERP及ERPII、PDM及PLM、协同制造、网络制造、云计算、电子商务、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及零售业供应链的整合等信息技术被大量广泛应用,而业务外包、系统设备远程监测、系统维护与故障诊断、制造资源维护、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后台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设备成套、工程承包和交钥匙工程、产品报废回收及再制造等IT服务也得到大量推广。另外,金融保险业、管理咨询业、信息服务业以及基于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协作等同时兴起。

  总之,这些相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服务和产业的快速深入发展,积极推进着制造业全面服务化,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优化,有效打造了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传统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

  种种研究和数据已表明,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服务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过程中起到催化剂和增速器的作用?

  一是加快关键性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从源头上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掌控制造产业链上的高额利润,主要是转移了传统制造业,不断推动着科技创新、信息化进步,始终掌握着关键性产业的核心技术,并借此推动制造业不断服务化。当前,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信息化关键性技术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要加快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芯片等关键性技术的自主研发,实现国产化、产品化、产业化。

  二是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丰富加强企业管理软件建设并创新其内容与应用。过去企业制造业信息化主要强调生产过程的中间环节管理,如今,为应对制造业服务化的转向,企业信息化则要重点向前端的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以及向后端的物流配送、品牌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延伸、推进。首先需要企业信息化综合系统增加CRM的服务功能,或引进CRM系统,以便能在产品销售出去后进行全过程跟踪,解决诸如服务人员怎么考核、售后怎么维护等问题。同时,为适应制造业服务化,企业也应大力引进ERP管理系统,或将现有ERP功能更好地扩充、利用,提供相应的设备管理计划和库存管理等功能,以保证产品生产出来后在提供增值服务过程中能够得到合理计划与运营。另外,企业制造业服务化,还要求IT供应商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或定制系统,这就要求软件的架构要足够灵活、经济、便捷。

  三是构筑集群式供应链业态,推进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综合平台发展,打造支撑制造服务业的坚实环境。现代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但传统供应链从原始供应商端向最终客户端多层传递时,由于难以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扭曲并逐级放大(或递减),难于准确反应、掌控整个产业链库存,库存成本、物流成本就以令人难以想象的空间提升,当前中国服饰企业高库存的困境就是由此造成的。这表明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信息系统虽已得到应用,但这种单核的供应链系统仍难以有效地解决“信息孤岛效应”。因此在推进服务型制造时,单核的供应链系统就必须发展为多核的集群式供应链网络。集群式供应链是产业集群和供应链之间的藕合,从而不但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多条平行、单链式供应链,同时还有跨不同行业企业的关联、竞争和协同。这种供应链网络具有大规模、高效益、节约资源、快速敏捷等优势,是典型的制造服务业需要。

  而在发展方向上,制造业信息化也要将重心从面向单个企业的信息化向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发展。产业集群不只有同一产业的一批企业,还有与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甚至可能包括多种产业。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模式也表现为从相对单一的信息系统演变为信息化服务综合平台,从强调无缝集成发展到藕合的协同,典型的如早期的ASP模式、近年的SaaS模式,以及现在最为流行的云计算服务平台。

  当然,发展制造服务业,并不是单纯强调要从制造业转向到服务业,更不是要放弃制造环节只去做服务环节,而是要注重制造与服务的相互渗透、制造与服务的一体化,通过服务使制造增值,使制造更有品牌效应。既要防止服务空心化,又要防止闭门造车,力求制造与服务的完美平衡。

  厦门智者恒通IT管理顾问机构总监 吴勇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